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编制人:汪春华 审核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3、积极投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课时建议:2课时
预 习 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默读、朗读、背诵课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每首诗的内容、中心和表现手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内容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而小雅,是宫廷乐歌。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二、了解背景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并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2、《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事”,采用了回忆追求和对比手法,请概括出故事情节。
答案:全诗共六章。
第一、第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棋”,又劝氓“无怒”,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笔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第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五章写“夙兴夜寐”的辛苦和最后的悲惨下场。 第六章表示离婚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采薇》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案:记叙了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建议:预习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要提前做好指导,在老师的指导、引领下,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问题,然后在新授课上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II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氓(méng) 之蚩蚩(chīchī) 愆(qiān )期 将(qiāng )子无怒
垝垣(guǐ yuán) 卜( bǔ )筮(shì) 咎( jiù )由自取 陨( yǔn)落
徂( cú ) 淇水汤汤( shāng shāng) 渐( jiān )车帷裳 欺罔(wǎng)
披靡(mǐ) 靡(mí)费 夙(sù) 咥(xì) 隰(xí)则有泮(pàn)
岁亦莫(mù)止 不遑(huáng)启居 犭严狁(xiǎn yǔn)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匪——非,不是
(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于——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
说——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畔,边岸
(5)岁亦莫止 。
莫——暮,年末
(6)彼尔维何 。
尔——,艹尔花盛开的样子
(7)犭严狁孔棘 。
棘——急,紧急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抱布贸丝 (2)匪我愆期
(3)将子无怒 (4)乘彼垝垣
(5)载笑载言 (6)体无咎言
(7)以我贿迁 (8)无与士耽
(9)渐车帷迁 (10)女也不爽
(11)士也罔极 (12)靡室劳矣
(13)躬自悼矣 (14)反是不思
(1)交易
(2)拖延
(3)愿,请
(4)登
(5)动词词头,无义
(6)灾祸
(7)财物
(8)沉溺
(9)溅湿、浸湿
(10)过错
(11)罔:无 极:标准
(12)没有、无
(13)自身
(14)这,指誓言
4、名句默写。
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行道迟迟, 。我心伤悲, !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载渴载饥,莫知我哀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III、信息链接
一、走近《诗经》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这显示了《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后来,《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做教本,传授不绝。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理解前人对这四句诗的评价。
1、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郁?”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3、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说:“以乐景写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三、《诗经》名句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四、古体诗的诵读
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的熏染。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就应该是“一二二二”。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
至于押韵,律诗、顺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可以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诵读时,我们按今音(普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
探究案
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四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3、《采薇》中的戍卒想家想到什么程度?(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他为什么这么想家?
教学建议:
1、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不做任何形式的回答,以便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针对性。
2、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重视。
学习建议:
请同学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II、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教学建议:1、能够准确地诵读诗歌,通过阅读注释来理解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3、对问题可进行同学间一对一交流或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
探究点1 精句赏析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又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变为痛苦。
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物,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以往昔衬今日,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
精句: 。
赏析: 。
探究点2 提炼概括
1、《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并以此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主人公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采薇》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几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答案: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探究点3 鉴赏评价
1、《氓》诗中哪些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它们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中的比兴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方面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一方面揭示了男子负心的原因,更是婚恋生活由甜美到痛苦的形象写照;“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形象地劝告女性不要迷恋男子,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男子容易变卦负心的清醒认识。总之,这些诗句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婚姻悲剧,控诉男子的负心行为,表现了婚姻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
2、你如何看待《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答案: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的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兔的。
3、“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诗经》原名《 》或《 》,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首。
它是我国第一部 。“《诗经》六义”是指 。
诗 诗三百 305 诗歌总集 风、雅、颂、赋、比、兴
2、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 ( ) C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点拨:A、B、D三项是“比兴”的手法。
3、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靡靡之音 纵横驰骋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剑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点拨:A 望风披靡;既来之,则安之;世外桃源。B靡靡之音;纵横驰骋。C,戎马倥偬;仓皇逃窜;剑拔弩张。
有错必改:
【我的收获】(尽思静悟、体验成功)
课堂评价:(共30张PPT)
小子! 何莫学乎诗……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 ,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有关《诗经》的名词术语
1、《诗经》六义:
三种诗歌形式和三种表现手法
2、 风、雅、颂
3、 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起兴,借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ān)鞯(jiān),
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关雎》
《卫风·氓》
一、情节梳理
请用女子的口吻,
顺序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
《氓》
恋爱
一、二章
热情、
幸福
婚变
三、四、五章
怨恨、
沉痛
决绝
六章
清醒、
刚烈
情节
章节
感情
基调
一、情节梳理
二、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坚强
男主人公:
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
文中哪个情节或哪些描写
最能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
讨论:
你如何看待这一场婚姻悲剧
三、艺术手法
1、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关于“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新鲜润泽状态来比喻女子年轻美貌的情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桑叶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的情状。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关于“兴”】
第三章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以此来引起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写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以此引起写婚后的不幸。
效果: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
三、艺术手法
2、对比
(1)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2)氓婚前婚后的对比
(3)女主人公和氓对爱情婚姻不同
态度的对比
采 薇
朗读1—3章,思考:士兵为何而忧?
征役不止、归期难定
1-3章写士兵打仗、归期难定,为什么要从“采薇”写起?
兴:薇菜由嫩到老,时光无情地流逝引出戍卒思归,从春到秋,归期难定。
1—3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
特点: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植物:作、柔、刚
时间:莫、阳
表现时间的流逝,“我”焦虑、痛苦的心情逐渐加重。
妙处:强调主题、加深情感、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朗读4、5章,思考:这是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为何要写战争场面?
硝烟弥漫、艰苦的战争场面
悲伤凄苦的思乡情怀
朗读6章,展开想象,描述“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幅画面。
作者为何要描写这两幅画面?
今昔对比,情景交融。
士兵终于踏上归途,为何伤悲?
归途艰苦(载饥载渴)
相思沉重(靡使归聘)
时光流逝
……
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保家卫国(战斗的责任感)
不满(思乡的忧伤)
士兵的这两种态度矛盾吗?
豪迈和悲凉构成全诗的情感基调
真实地反映现实、真率地抒发情感
思无邪,情醉人!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子 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què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 女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木 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hu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黍 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