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学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学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1 22:41:4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预习展示一
左传
编年
公羊传
谷梁传
按年月日顺序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史书体例
秦军氾( )南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àn
f
zhuì
若不阙( )秦
jué
夜缒( )而出
zhì
失其所与( ),不知( )

预习展示二 文言知识反馈
一.字音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已”同“矣”
“共”同“供”,供给
“说”同“悦”,高兴
“知”同“智”,智慧
六.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2.夫晋,何厌之有?2分
3.且贰于楚也。2分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分
一读文本 理清叙事结构
思考:文章所述何事?
涉及哪些人物?
整体把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结 构
局部探讨 二读文本 感知论辩艺术
思考:面对偏隅西方而急于东扩的秦穆公,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维护了主权和尊严。烛之武是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国亡郑的决心。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1、切中要害----“有利”
2、援古例今----“有理”
3、逻辑清晰----“有节”
4、语言适当 ----“有体”
巧妙游说的艺术:
古人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局部探讨 三读文本 赏读人物形象
观点争鸣: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
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
义士
勇士
辩士
临危受命,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口若悬河,机智善辩的辩士。
思考: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什么意义?
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延伸拓展
延伸拓展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邹忌与齐威王
1、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
秦军

国危矣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形势有何作用?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秦郑无矛盾冲突,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
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参考】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除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
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
郑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应该是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慨叹,基调充满伤感情绪,从不被重用是有满腹牢骚的。
晋文公:(最后一段)冷静明智、无奈
学生诵读课文,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三、课文赏读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第一自然段 秦晋围郑 (我们已了解了复杂的内幕,请一个同学翻译。)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 “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然分军驻守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
齐读品味
第二自然段 临危受命
(面对国难,郑国君臣有没有占到“人和”的一面呢?)
齐读:( 注意人物的心境)“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请学生翻译: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明确: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退一步讲,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但这种答应跟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是一样的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这种情感深刻而圣洁。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
(齐读品味)
第三自然段 说退秦师 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招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宋 吕祖谦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画画层次看,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学生讨论: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学生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使秦穆公掂量好处,再揭短,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其成功之处是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讨论应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学生试读。
诵读指导:
①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
②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挑拨起秦晋之间的夙怨。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品读,齐读三段)
4. 我个人觉得三节开头:“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三处简写实包含了诸多智慧。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见秦伯曰”,为什么不是见“晋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言辞再精彩也无济于事。这一步走对了,下面的一步才谈得上,这是战术思维了。书上所录的只是烛之武的发言提纲,并非全部。如烛之武讲话的语气,讲话的时机,如何察颜观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敷衍成一篇历史小说,但我想肯定是不紧不慢,不瘟不火,不卑不亢的。一句话,是充满了一种“贵族”气息的。他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析了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秦伯说”及以下,留三个大夫护郑,这是反衬烛的演说效果的。
第四自然段 迫晋撤兵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
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他冷静而清醒的分析了形式,
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二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三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翻脸而多树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姻亲关系比较牢固。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晋文公退兵也是明“智”之举,更是无奈之举也,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霸主冷静的军事头脑。
诵读指导: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四、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五、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见导学大课堂)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之 :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四)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特殊句式
(五).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3.结合导学大课堂归纳字词。
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设计:
一、开端 :秦晋围郑(危在旦夕)——设伏笔
二、 发展:临危受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 ——起波澜
三、 高潮 :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秦军撤退
四、结局:迫晋撤兵——照应开头
烛之武:义、勇、智——生动形象
晋文公:处乱不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语气谦卑博好感
审时度势抓心理
揭微显隐挑矛盾
处处维护秦立场
说退秦师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3、述利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既知亡矣 1、示弱
2、陈弊
4、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