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云南高一期末)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2.(2021·山东高一期末)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时期的知识线索,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互动频繁 D.国家是统治的工具
3.(2021·安徽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A.形成对立阶级 B.文字与法律产生 C.制造石器工具 D.食物能实现自给
4.(2021·河南南阳市·高一期末)西周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工商食官的规定
C.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D.土地国有的影响
5.(2021·河南驻马店市·高一期末)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君臣之间关系通过宗法制区别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6.(2021·湖南高一期末)如果要研究距今约7000至5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历史,下列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二里头遗址
7.(2021·湖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观察下图,可知这一时期( )
A.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B.人们主要从事农耕,过着群居生活
C.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大多生活在长江以南
8.(2021·重庆高一期末)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
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9.(2021·浙江高一期末)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21·咸阳百灵学校高一月考)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
11.(2021·浙江嘉兴市·高一期末)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2.(2021·浙江)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著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A.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开始推广使用青铜农具
C.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 D.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3.(2021·浙江高一期末)夏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B.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夏王直接统治夏部族
14.(2021·长春市第二十中学高一月考)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万邦”时代 D.青铜时代
15.(2021·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如图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空白处应填入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16.(2017·湖南邵阳市·高一期末)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买卖
C.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 D.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17.(2021·湖北高一月考)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
A.私有财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农业畜牧业产生 D.阶级和国家产生
18.(2021·浙江温州·)下图是一位同学记录的某一文化遗存的历史课堂笔记,下列关于这一文化遗存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 D.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19.(2021·广西高一期末)《礼记.王制》列举许多不鬻于市的东西,其中包括“五谷不时(即不合时令的作物)”“果实未熟”“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这体现了古代商业政策
A.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B.蕴含朴素的生态意识
C.利于各地商品流通 D.易致市场商品的匮乏
20.(2021·莆田第十五中学高一月考)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野籽等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依靠的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更新
21.(2021·广东高一学业考试)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
A.扩大国家统一局面 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
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 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22.(2021·江苏南通市·高一月考)据考古发现,大汶口遗址有些墓穴内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内随葬品只有一两件豆、罐之类的陶器,有些甚至一所有。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农耕文明开始形成 B.早期国家初具形态
C.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D.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23.(2021·江西)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
A.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 B.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
C.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 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24.(2021·广东高一期末)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邯山区新思路学本文化辅导学校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路线图。
——摘编自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材料二 在距今35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东西方文化元素交汇融通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强,此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经由亚洲北部转换到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绿洲路线,东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通过这条绿洲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迸发出创新的火焰,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的东西方交流》
(1)若要证明如图结论成立,你认为应依托哪种方式获取哪种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2000年前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中国因素。
26.(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概念的变迁。
探究:“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材料一 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荀子·君子》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指出两则材料是从什么角度如何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别举例说明古代哪些制度体现了这两种解释。
27.(2021·浙江台州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虽然在各方面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是因为北方地区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所以A错误;“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良渚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所以D错误。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文化呈现的特征是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华夏始祖及诸夏一体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B正确;南北文化各具特色,渐趋一致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与不同文化交流互动无关,C排除;国家是统治的工具仅是材料的一面,D排除。故选B。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规则需要通过文字与法律呈现出来,因而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文字与法律的产生,B项正确;形成对立阶级不代表有了“社会规则”,A项错误;与文明社会开始相关的是制造金属工具而非石器工具,C项错误;食物能实现自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表现而非开始的标志,D项错误。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铜矿等矿藏与土地一样,被视为王室财产的原因在于,土地国有的影响,D项正确;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并非矿产资源国有的原因,A项错误;工商食官是矿产等国有的结果和表现,而非原因,B项错误;诸侯割据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现象,C项错误。
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等到周灭商后,分封子弟功臣,明确君臣隶属关系,天子、诸侯、君、臣之间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这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错误;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血缘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姜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属于一手史料,是直接证据,故选B;良渚遗址在长江下游,时间也不符,排除A;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在辽河上游,时间也不符,排除C;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朝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D。
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旧石器时代的理解,由课本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C正确;此时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A错;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B错;此时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北,D错。
8.D
【详解】
题干只提及商王继承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结构特征,D符合题意;继承方式的变化使得新继任商王不了解国情民情,容易导致政治腐败,A不符合题意,排除;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属于宗法关系内容,说明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①符合题意;玉钺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③符合题意;黑陶罐和石犁属于生产生活上的表现,②④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起源时使用的是磨制石器,不是铁制生产工具,所以“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河姆渡居民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所以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地力不足,收获有限,因此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所以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起源于中国,排除B;出现远古人类并不代表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排除D。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最新推测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结合所学可知,盘庚迁都殷墟发生在商朝中期,当时中原地区用甲骨卜辞记录社会生活状况,包括祭祀、生产、田猎、战争等,内容相当丰富,故C项正确;“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出现在夏朝,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极少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错误;“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故D项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材料“《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所以C正确;材料体现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夏王直接统治夏部族”都不能作为材料变化的依据,所以ABD错误。
14.C
【详解】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合。
15.B
【详解】
根据“划分总组内的嫡庶系统”、“嫡长子继承制”等信息可知这是宗法制的内容,所以空白处应该填入宗法制,故选B,排除ACD。
1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之下,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C正确;井田制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排除AD;它不能买卖,排除B。
17.C
【详解】
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故选C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排除A项;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之后,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B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和国家,排除D项。
18.B
【详解】
据材料“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仰韶文化遗址,其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正确;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错误;龙山文化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C错误;材料强调其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故D与题意无关。
19.B
【详解】
“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体现了古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故选B;材料重点强调按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突出对商人活动的限制,排除A;材料禁止不按照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只有依靠有规律的农耕才能支撑定居居民的生活,农业耕种能生产出人类生存可依赖的粮食,从而使人类告别采集生活,A项正确;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在人类定居之后,BC项排除;生产工具的更新不足以使人类过上定居的生活,D项说法片面。
21.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拥有诸侯国内统治权力和军事征伐权,这有利于地方诸侯开拓疆土,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范围,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宗法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大一统观念,排除D。
22.D
【详解】
从材料可得出,有些墓穴内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有些墓穴内随葬品只有一两件豆、罐之类的陶器,说明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D项正确;A项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的形态,没有相关的国家机构,排除B;材料中没有出现奴隶,排除C。
23.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大汶口遗址中的墓葬在随葬品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别,这说明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故选D;随葬品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出现贪污腐化,“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材料表明的是贫富分化明显,不能说明阶级差别日益凸显,排除C。
24.B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但存在一定区别,说明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是反映南北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排除D项。
25.(1)方式和史料∶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
理由;旧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交流内容逐渐丰富;交流路线逐渐稳定;交流范围逐渐扩大。因素∶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应该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这主要是因为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交流的内容、交流的路线及交流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和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6.材料一从政治的角度,认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如天下共主的分封制;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材料二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天下的财产都是天子的私产,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如一切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的井田制;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的盐铁官营制度。
【详解】
根据“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可知,材料一从政治的角度,认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说明:结合所学,可列举分封制和皇帝制度。
根据“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可知,材料二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天下的财产都是天子的私产,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说明:根据所学,可列举井田制和盐铁官营制度。
27.(1)商代;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以上回答如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详解】
(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通常指的是殷商。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夏桀的暴政。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