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赛龙舟

文档属性

名称 7.赛龙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5 09:38:31

文档简介

《赛龙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学12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的资料,以及赛龙舟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五月份有一个是哪个节日?关于端午节你知道哪些习俗?(课件出示习俗)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在战国时期楚、秦两国争霸之际,屈原遭到诬陷,被楚王免职之后又被流放。在流放期间,秦国攻破了楚国。面对国家破碎,屈原悲愤交集,于五月五日在湖南省的汨罗江投入滚滚激流中自杀报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凭吊屈原。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划龙舟去驱散江中的鱼怪,又把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让鱼怪吃饱而不去伤害屈原。从此,每年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为人民纪念屈原的日子。教师出示课件。在我国南方每逢端午节还有一个这样一个重要的习俗,板书《赛龙舟》请同学们把书轻轻的翻到47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语气,做到不加字,不漏字。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的任务是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在河堤上盼龙舟到来、龙舟出现和龙舟竞赛的经过和赛龙舟的意义。)(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自然段:师:我们就来看看比赛前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赛龙舟的时间是端午节中午;赛龙舟的地点是沿江路河堤上;人很多,还很热闹……)师:从短短的一段话中读懂了这么多内容。,比赛前人们在盼龙舟,人们的心情怎样?(焦急)(板书:盼 焦急)师:那谁能用焦急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指名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师:看出来了,你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人们焦急地企盼着。看,龙舟过来了,比赛开始了。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3自然段:现在咱们就分小组去看比赛。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读一读2﹑3自然段,然后组内交流:1.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2.人们盼望以久的龙舟什么样?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3.文中的比喻句你能找到吗?用上它有什么好处?4. 龙舟上的人是什么样的?船头上的那个人是做什么的?(1)汇报交流,指导朗读。①课文就是从龙舟的样子,船手,比赛情况和现场的观众四方面写出了比赛的热闹场面。②在人们焦急的盼望中龙舟终于出现了,那人们盼望以久的龙舟究竟什么样啊?(指名读)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哪个最恰当?(威武无比)(多媒体出示龙舟图片)③你们见过蛟龙吗?用上比喻句,文章要描写的事物就更加生动、形象,大家在写作文时要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能用朗读把龙舟的威武、精美展现给老师吗?生读(指导读把昂﹑翘、威武无比﹑直指蓝天读重些,声音在大些)再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条条出海的蛟龙,威武极了。④精美威武的龙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龙舟上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指名说)3.汇报划船手,指导读出齐心合力,进行团结教育(1)出示课件 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桨,看他们的动作都是一致的。(出示图片)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说)说明他们很整齐,很团结(2)船头还有一个人他是干什么的?加油鼓劲的;指挥划船手划船的。这个人可真不简单,正因为有了他,全船的人才齐心合力,团结奋进,使龙舟前进时好看极了,壮观极了。生:现在,你们就听从老师的指挥,齐心合力把这段话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很棒。(生齐读)小结:他们的服装是统一的,他们的划船工具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是统一的,所有人都听指挥,无一例外,大家齐心合力,团结奋进,争取比赛的胜利。龙舟是威武的,船手们个个精神饱满,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比赛开始了,龙舟飞快地前进着,那又是一种怎样壮观的场面呢。(出示视频)(3)学习竞赛场面,读出激烈,感受竞争意识。龙舟的出现,使人群沸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比赛情况吗?师:竞赛进行的十分激烈,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比赛激烈呢?(指名读)师:(课件出示:读一读、换一换、想一想)将“忽而忽而”换个词,读一读,想一想:用哪个词更恰当、准确?(生:换成一会一会、突然突然、忽然忽然。引导生理解这几个词在时间的间隔长短上的不同,从而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和生动。)师:读一读,再把咬字换个词再读一读。(把咬字换成追字,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追得可紧了!把咬字换成跟字,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跟得可紧了!)师:把咬字换成追 跟……读起来也很通顺,那作者为什么用咬而不用这些词呢?(因为咬说明一会这个在前,一会那个在前,很激烈。追和跟是在后面,体现不出激烈。)词语用的这么好,把比赛描写得激烈极了,那你们能不能用声音把这激烈的场面读出来?谁能?(指名指导读,评价朗读。)就根据大家说的,把忽而忽而读快点,咬字读重点。试一试吧,一定会有收获。(生练读)4.汇报岸上的观众,读出激动,感受热情。比赛如此激烈,每一秒钟你都可能失败或者胜利,看着这样激烈的比赛,观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观众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如何?指名说(板书激动)(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赛龙舟这项活动为什么能从古代流传至今?它仅仅是一种竞赛吗?赛龙舟这一端午民俗除了热闹,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我们要学习赛龙舟的公平竞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板书:感 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四)拓展延伸,巧设仿写。“同学们,南方的赛龙舟让我们感受到端午节的热闹,回想课前我们说过,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民族风俗。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节了,请同学们选取一种我们北方端午节时的习俗来试着进行仿写、练写。如踏青、包粽子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也可以抓住几个方面来写。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不论做什么事情时都应该有“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汲取力量,发扬龙的精神,共创祖国的辉煌。(共25张PPT)
传说,在战国时期楚、秦两国争霸之际,屈原遭到诬陷,被楚王免职之后又被流放。在流放期间,秦国攻破了楚国。面对国家破碎,屈原悲愤交集,于五月五日在湖南省的汨罗江投入滚滚激流中自杀报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凭吊屈原。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划龙舟去驱散江中的鱼怪,又把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让鱼怪吃饱而不去伤害屈原。从此,每年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为人民纪念屈原的日子。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语气。
3.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端午节到了。中午,沿江路河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人们都在焦急地盼着龙舟的到来。
隐隐听到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

1.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
2.人们盼望已久的龙舟什么样?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3.文中的比喻句你能找到吗?用上它有什么好处?
4. 龙舟上的人是什么样的?船头上的那个人是做什么的?
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
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
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
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
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
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
吹哨子。
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
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
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
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子。
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这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是龙腾大海,好看极了!壮观极了!
真像是龙腾大海,
好看极了!壮观极了!
竞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而这条在前,忽而那条在前,船与船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咬得可紧了!
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公平竞争、积极向上《赛龙舟》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赛龙舟》是小学语文教科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七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 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在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赛龙舟热烈场面, 作者用精练的语言记叙了赛龙舟的过程,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争强好胜,却又有点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当今社会处处也充满了竞争,缺乏竞争能力与合作精神,就难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和成功。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听从指挥,动作协调一致,才能使龙舟的前进速度加快,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创设学习情境,营造阅读氛围,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激发朗读热情。合作探究,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龙舟的热烈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 创新精神。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 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 统一。我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有 活力的语文课堂,创造学习情境,营造阅读氛围,重视学生个性 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赛龙舟的紧 张气氛,体会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说教学流程
“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另外,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知识、情感的生成点,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我以端午节的由来引入到我国南方每到端午节时的一个重要习俗赛龙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通过由浅入深的故事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语气,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并圈画出本课生字。读完之后老师要考一考你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教师出示字卡)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的任务是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在河堤上盼龙舟到来、龙舟出现、龙舟出现、和龙舟竞赛的经过和赛龙舟的意义。)
(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三读课文时抓住了课文着重描写的4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写作思路,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设计三读课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达到读通文本,了解大意的目的,为后面进一步感悟文本做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为了阅读教学能够有章有序地进行我将本篇课文的细读部分设定了三个侧重点。下面我重点谈一谈这三处训练点。
一、了解龙舟的样子---威武、精美,从中感受语言之美。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然后小组汇报学习提示中的四个问题,以四个问题为主线再汇报交流再交流的过程中顺势指导朗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其披文入境。
二、学文重点划船手齐心合力,进行团结教育
让学生通过理解、朗读来感受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促进下,才会有那么热烈的龙舟竞赛,感受竞赛的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所有船手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才能取得胜利,这也为揭示中心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汇报竞赛场面,读出激烈,感受竞争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播放视频之后让学生从比赛场面看出比赛的热闹和激烈。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并没有泛泛地读,而是撷取了一句话,重点分析了“忽而……忽而……”和“咬”这两个关键词,使学生步步深入地体会到龙舟竞赛的紧张和激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确,使学生的读由正确、流利,上升到读出感情、读出滋味。同时也使学生读出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积累语言,在字斟句酌中运用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处训练点是略处理,即课文为什么会安排对现场观众的描写和“我”的描写。
在这里不会太多的讲“侧面描写”这个名词术语,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知道,写观众的呐喊、加油,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竞赛的热烈!有了观众的热烈反应,才能映衬出比赛的精彩!请学生在以后写场面的作文中,要这样模仿去写。
(四)感受全文、感悟升华
赛龙舟这项活动为什么能从古代流传至今?它仅仅是一种竞赛吗?赛龙舟这一端午民俗除了热闹,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学习赛龙舟的公平竞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巧设仿写。
前面的训练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龙舟竞赛的激烈,体会到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果学习到此结束,我想会给整堂客留下遗憾,我们应该借助学生情感生成激发出的高潮,把握住他拓展点训练的机会,于是我设计了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巧设仿写。
“同学们,南方的赛龙舟让我们感受到端午节的热闹,回想课前我们说过,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民族风俗。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节了,请同学们选取一种我们北方端午节时的习俗来试着进行仿写、练写。如踏青、包粽子等。通过这项练习写作能力不但会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端午节更多的民族风俗,受到传统教育,感受中华民族的魅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
(六)说板书
7. 赛 龙 舟
前 盼 焦急
中 看 热闹
后 感 公平竞争 积极向上
课后反思:
《赛龙舟》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南方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 面。 它围绕着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来写向我们描写了 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赛龙舟》一 文的内容并不很难, 但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并感受离他们生活很 远的活动并非易事。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本堂课教学中 我注重以读为本,落实了“读”的语言实践过程,设计了多种读的 方法,有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悟情,使学生受受中国龙舟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