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人口与人种(2课时) 同步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人口与人种(2课时) 同步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27 07: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1课时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回答1~3题。
图4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国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①国最有可能在(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非洲
读图,完成4~6题。
图5
4.下列地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北美洲东部
B.欧洲西部
C.亚洲南部
D.非洲北部
5.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带主要位于(  )
A.北半球内陆平原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
C.赤道附近沿海地带
D.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
6.有资料显示,40°S以南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0.2%,其原因是(  )
①气候湿热,雨林广布
②地势高峻,山地较多
③海洋广阔,陆地狭小
④南极大陆,终年严寒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但又有一定的规律,读图甲和图乙,完成7~8题。
图6
7.根据人口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推断,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
8.根据人口分布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情况推断,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是(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9.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地的共性:①海陆位置方面:______________,②气候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形方面:____________。
(2)图中A、B两地,人口________(填“稠密”或“稀疏”)。
(3)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能否用人口迁移的方式使人口分布均匀?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C地所处大洲的人口密度________(填“大”或“小”)。
(5)图中B地所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填“高”或“低”)。
10.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________,沙漠内陆②________,雨林湿又③________,人们定居难”,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补充完整顺口溜中横线上的内容。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2课时 人口问题 不同的人种
读图,回答1~2题。
图10
1.甲、乙两国人口平均构成中,人口自然增长率(  )
A.甲国较高
B.乙国较高
C.都很高
D.都较低
2.针对甲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A.鼓励生育
B.控制生育
C.任其发展
D.不准生育
读漫画《不堪重负的地球》,完成3~5题。
图11
3.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资源短缺
B.各国国防兵源不足
C.劳动力普遍短缺
D.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
4.产生该漫画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的生育能力大大提高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C.世界性生态环境的改善
D.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5.为了解决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口出生率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积极鼓励生育,保证优生优育
D.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6.上海某公司专门为黑种人配方生产日用化妆品,你认为该公司产品今后在下列哪个地区的市场销售可能最好(  )
A.欧洲西部
B.非洲的南部
C.非洲的北部
D.东亚、东南亚
7.关于世界人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属于白种人
B.白种人多分布在较高的纬度地带
C.不同人种不分贵贱,地位平等
D.黑种人头发卷曲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8.下列各国的主要居民中,不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
A.中国人
B.澳大利亚人
C.蒙古人
D.日本人
9.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2
(1)图中A是________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B是________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C是________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黄色人种分布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________人种。
(3)图中北回归线附近主要是________人种和________人种。
(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________洲,但美洲也有一部分黑种人分布,他们是欧洲殖民者从________洲贩卖去的黑种人后代。
(5)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三大人种既有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又有______________分布。
10.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甲同学说:“人口多好,人多力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人口越多越好。”乙同学说:“人口越多,消费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严重,所以人口越少越好。”
你认为谁说得对呢?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详解详析
【能力双测】
1.C 2.A 3.A
4.D [解析]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而北非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5.B [解析]
世界人口稠密地带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
6.C [解析]
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区、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和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40°S以南的地区,一方面是海洋广阔,陆地狭小,另一方面是南极大陆,终年严寒。
7.D [解析]
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地形上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西欧平原等。
8.A [解析]
从图上来看,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平原地带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9.(1)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近海海运方便
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平坦 
(2)稀疏
(3)不能,因为有的地区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4)大 (5)高 
[解析]
读图可知,(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四地的共性:①海陆位置方面:近海,交通方便;②气候方面: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方面:地形平坦。(2)图中A、B两地,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比较稀疏。(3)因为世界上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地区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不能用人口迁移的方式使人口分布均匀。(4)图中C地是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适宜,人口密度大。(5)图中B地位于非洲,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10.①寒 ②旱 ③热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读图可知,乙国0~14岁少年儿童占40%以上,说明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
2.A [解析]
读图可知,甲国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就会出现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死亡率上升,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所以应该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3.A [解析]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资源短缺、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
4.B [解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也是有限的。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形成了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一般较慢。
5.D [解析]
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增长过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B [解析]
本题通过日用化妆品的销售考查人种的分布。欧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东亚和东南亚以黄色人种为主,非洲的南部以黑色人种为主。
7.A [解析]
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
8.B [解析]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该国居民主要是白种人。
9.(1)白色 黑色 黄色
(2)中国 白色
(3)白色 黄色 (4)非 非
(5)大范围的集中 小范围的零星
10.甲同学和乙同学的观点都不正确。人口过多,会消耗大量资源,给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人口过少,劳动力不足,无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