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P76、77面。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学习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而排列与组合也是后续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搭配问题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经历对两种不同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学会有序思考,并在积极的参与中发现搭配规律。
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思考。
教学难点:发现搭配规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出示小丑图片。
今天来是想请咱班小朋友给他帮忙。事情是这样的,小丑接到动物园的邀请要去表演,可难题出现了,他有一堆服装,他想搭配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去演出,他该怎样选呢?
2.谈话:先来看他有那些服装?(出示服装图片)
指名回答,追问:几顶帽子?几条裤子?
提问:那2顶帽子和3条裤子可以怎样搭配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服装搭配):自主探索 体验有序
1.学生探究,教师巡视,并通过抓屏收集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请学生介绍不同的搭配方案和结果:
a排除重复和遗漏的方案
选取重复和遗漏的方案进行交流,指名回答,请学生说说理由。
b体验有序搭配方案
引导学生用相对简洁的语言表述:先用一个帽子搭配3条不同的裤子有3种不同的方法,再用另一个帽子搭配3条不同的裤子又有3种不同的方法,这样一共有6种不同的方法。或者,先选一条裤子搭配3顶不同的帽子有3种搭配方法,再选一顶帽子又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讨论小结
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总结:这两种搭配都是有序的,这样搭配的结果就会不重复、不遗漏。
4.引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搭配
5启发学生用图形或字母表示搭配方法,分析交流。
小结:其实不管是用学具图形来表示搭配方法,在搭配中只要做到有序,搭配结果就会不重复、不遗漏。
活动二(实物搭配):探索搭配 发现规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请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馈。
2纵向引申.
如果主食种类不变,炒菜种类增加一种,这时又有几种搭配方法呢?或者主食种类增加一种,炒菜种类不变,搭配种数又怎样变化呢?
引导学生把表格填写完整。
主食种类 炒菜种类 搭配种数
2 4 8
2 5
3 4
3观察猜想。
比较表格中的三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搭配规律:主食种类×炒菜种类=搭配种数
4验证猜想。请学生用画线、字母连线方法验证。
5运用规律。想一想:5种主食和5种炒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活动三(路线搭配):联系生活,个性学习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理解,从学校出发到少年宫有2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3条路可走。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答。
针对学生可能的解答(画线、字母连线、算式解答)分析,优化。
三、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搭配。
小结: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搭配问题,如果我们把今天学到的搭配中的学问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做起事情会更加有序!
四: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有序→不重复 不遗漏
主食种类×炒菜种类=搭配种数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探究”,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整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并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不足:
1、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
2. 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不断学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