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6 22: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清楚,并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
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
“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
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
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耕牛是灿烂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
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
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
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通过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这种新的考试招生模式正在倒逼学校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选课走班也促使学生将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进行强关联。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权,从高一开始就要形成三年完整的学业修习计划,并参考大学各专业招生所指定的科目进行专业选择。不难看出,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高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一致的观点是:学校要首先承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目前学者们在有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有以下共同认知: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应开发多种教育途径,组织各种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合理开展测评,提供个别辅导。
(摘编自“教师教育论坛”)
材料四: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那一刻,便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兴趣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量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表示,家长们对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客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
尤小平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唯“分数论”在很多家长心里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短时间的活动一下子转变他们的观念绝非易事;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项目刚起步,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的考试招生模式、高中课程改革以及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促使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将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B.
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调查数据可知,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各项能力都一般。
C.
高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者们各有说法,但都一致认为: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是关键。
D.
尤校长表示:家长认识的“工业化”和唯“分数论”,使得他们将孩子的专业目标定位在“容易考、好找工作”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的教育形势,赋予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并组建专业的团队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
B.
高中生要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核心在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C.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牵涉国家政策、教育行政、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应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机制。
D.
职业生涯规划虽已走进课堂,但任重道远,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实施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窦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瘾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常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真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3段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向他问候,村民对客人的热情,让作者感到意外。
B.
本文描绘了乡村院落中花卉、蔬菜、野草的生长状态,让人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定与从容。
C.
本文虽以写景抒情为主,但同时也注重对人物的细致刻画,采用了多种手法具体描写了“母亲”这一形象。
D.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乡村院落中花草果蔬的勃勃生机。
8.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9.
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谈谈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释:①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启,古人书信正文开头的格式。某是自称,某启本文中意为:鄙人王安石请启。
B.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设职官各有专司,故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盘庚,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
D.
会晤,有相见、会面晤谈、领会、解悟的意思。在本文中是“相见会面”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文章没有任何客套话,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言简意明,结构严谨。
B.
本文重在驳论,反驳有力。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列出史实进行反驳,层层逼进,整个反驳明确有力,是驳论文的典范之作。
C.
本文气势磅礴,寓刚于柔。文章立足于理,理足气盛。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同时擅用反语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但语气很委婉,柔中有刚。
D.
本文笔力精锐,说服力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①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杜甫(712-770),《旅夜书怀》大致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开成都去重庆途中。
14.
下列对杜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江夜远景,营造凄冷的氛围。微风轻轻吹拂,细草江畔摇曳,桅杆高耸的孤舟在月夜江面孤独地停泊。
B.
颈联是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因文章而著名不是诗人的心愿,休官也是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无奈之举。
C.
尾联以沙鸥自况,表现漂泊的感伤。诗人面对寥廓天宇,想起自己的遭遇,恰如天地间一只无所依存的沙鸥。
D.
整首诗意境雄浑,弥漫着深沉的感慨。前两联写“旅夜”之景,后两联紧扣“书怀”,结构谨严,内容深刻感人。
15.
这首诗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社日迎神会,和“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之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追击敌兵的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但是,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
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浑然天成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
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
,否则,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
的印章。所以说(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浑厚
不可或缺
泾渭分明
引人入胜
B.
淳厚
无可比拟
大相径庭
引人入胜
C.
浑厚
不可或缺
大相径庭
别具匠心
D.
淳厚
无可比拟
泾渭分明
别具匠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D.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B.
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C.
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D.
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20.
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光临2021届高三毕业典礼。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全体同僚,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学姐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一定责无旁贷。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你们永远是最棒的!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本?
________。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型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形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很多人都发生了气质的变化________。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于个人,________;对于社会而言,可以改变风气。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都因“红色”书写了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抗洪救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写下了一篇篇“中国故事”。
学校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清楚,并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
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
“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
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
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耕牛是灿烂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
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
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
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它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1段中“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的论述,可知该项对原因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C.“‘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论述“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可知品相更高贵的是赤红色的牛马,而非“犁牛”。
D.“都非常重要”曲解文意。由原文第5段论述“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可知,耕牛的能力比样貌更重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说法绝对,也不符合文意,“耕牛”精神需要代代传承。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通过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这种新的考试招生模式正在倒逼学校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选课走班也促使学生将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进行强关联。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权,从高一开始就要形成三年完整的学业修习计划,并参考大学各专业招生所指定的科目进行专业选择。不难看出,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高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一致的观点是:学校要首先承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目前学者们在有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有以下共同认知: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应开发多种教育途径,组织各种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合理开展测评,提供个别辅导。
(摘编自“教师教育论坛”)
材料四: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那一刻,便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兴趣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量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表示,家长们对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客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
尤小平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唯“分数论”在很多家长心里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短时间的活动一下子转变他们的观念绝非易事;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项目刚起步,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的考试招生模式、高中课程改革以及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促使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将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B.
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调查数据可知,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各项能力都一般。
C.
高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者们各有说法,但都一致认为: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是关键。
D.
尤校长表示:家长认识的“工业化”和唯“分数论”,使得他们将孩子的专业目标定位在“容易考、好找工作”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的教育形势,赋予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并组建专业的团队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
B.
高中生要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核心在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C.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牵涉国家政策、教育行政、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应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机制。
D.
职业生涯规划虽已走进课堂,但任重道远,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实施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答案】4.
D
5.
B
6.
①有助于深入推进高考改革。②能促成高中学校转变理念,对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③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④能提高高中生对自我个性、兴趣更清楚更全面的认知,让学生找到真实的自我。⑤能促使家长改变观念,尊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的权利。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将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错误,由原文“,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可知是“已经成为”。
B.“认为自己的各项能力都一般”错误,由原文图表可知,
“人际交往能力”一项高中生自我认知为“较强”。
C.“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是关键”错误,由原文“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可知并未有“关键”的意思。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就能做出正确选择”错误,由原文“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可知“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过于绝对,不合逻辑,应改为“只有……才……”。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概括高中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职业规划的好处:
①由原文“高中课程改革带来选课走班也促使学生将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进行强关联。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权,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可知能有助于深入推进高考改革。
②由原文“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可知能促成高中学校转变理念,对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③由原文“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可知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④由原文“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可知能提高高中生对自我个性、兴趣更清楚更全面的认知,让学生找到真实的自我。
⑤由原文“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的选择”可知能促使家长改变观念,尊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的权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窦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瘾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常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真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3段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向他问候,村民对客人的热情,让作者感到意外。
B.
本文描绘了乡村院落中花卉、蔬菜、野草的生长状态,让人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定与从容。
C.
本文虽以写景抒情为主,但同时也注重对人物的细致刻画,采用了多种手法具体描写了“母亲”这一形象。
D.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乡村院落中花草果蔬的勃勃生机。
8.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9.
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谈谈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的用意?
【答案】7.
B
8.
①比喻。将“花草果蔬”喻为“儿时的伙伴”,将“操持的母亲”喻为“辛劳的蜜蜂”等,使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②拟人。“紫茄有些腼腆”、“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等,赋予了花草果蔬以人的行为特点,写出了生命的活力,让读者感到活泼、亲切,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小院黄瓜”与“市场黄瓜”的对比,突出了“小院黄瓜”的天然本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9.
①为了讴歌“母亲”,“母亲”如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②为了赞美劳动,因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③为了歌颂生命,小院中花草果蔬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让作者感到意外”错。结合文本第三段“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可知,此处应为让作者感到亲切。
C.“采用了多种手法具体描写了‘母亲’这一形象”错。本文只在最后两段涉及母亲的形象,没有具体细致描写“母亲”这一形象,也没有采用多种手法,文中“母亲”只是次要角色,作者目的是描写“花草院落”。
D.本文没有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等,但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将“花草果蔬”喻为“儿时的伙伴”;“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将“操持的母亲”喻为“辛劳的蜜蜂”等,使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引人共鸣。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玫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等,赋予了花草果蔬以人的行为特点,写出了生命的活力,让读者感到活泼、亲切,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第5段中“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瘾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作者将“小院黄瓜”与“市场黄瓜”进行对比,突出了“小院黄瓜”的天然本质,让人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定与从容,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与无穷的想象空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结尾说“宽广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是为了讴歌“母亲”,“母亲”如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是伟大而无私的。
本文描绘了乡村院落中花卉、蔬菜、野草的生长状态,如“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是为了赞美劳动,因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最光荣。
“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文章多处表现乡村院落中花草果蔬的勃勃生机,让人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定与从容,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是为了歌颂生命,小院中花草果蔬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值得我们学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释:①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启,古人书信正文开头的格式。某是自称,某启本文中意为:鄙人王安石请启。
B.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设职官各有专司,故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盘庚,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
D.
会晤,有相见、会面晤谈、领会、解悟的意思。在本文中是“相见会面”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文章没有任何客套话,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言简意明,结构严谨。
B.
本文重在驳论,反驳有力。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列出史实进行反驳,层层逼进,整个反驳明确有力,是驳论文的典范之作。
C.
本文气势磅礴,寓刚于柔。文章立足于理,理足气盛。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同时擅用反语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但语气很委婉,柔中有刚。
D.
本文笔力精锐,说服力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2)但是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中,“在位久”是“责我”的原因,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句子是一个假设问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作“曰”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句子译为: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朝中大官不能称“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文章没有任何客套话”错。虽然本文言简意赅,驳斥有力,结构严谨,但文章开头和结尾段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不能说没有任何客套话。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所以,……的原因;冀,希望;见恕,宽恕我。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量,估量;何为,为什么;汹汹然,指声音大、喧嚣,大吵大闹。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①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杜甫(712-770),《旅夜书怀》大致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开成都去重庆途中。
14.
下列对杜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江夜远景,营造凄冷的氛围。微风轻轻吹拂,细草江畔摇曳,桅杆高耸的孤舟在月夜江面孤独地停泊。
B.
颈联是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因文章而著名不是诗人的心愿,休官也是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无奈之举。
C.
尾联以沙鸥自况,表现漂泊的感伤。诗人面对寥廓天宇,想起自己的遭遇,恰如天地间一只无所依存的沙鸥。
D.
整首诗意境雄浑,弥漫着深沉的感慨。前两联写“旅夜”之景,后两联紧扣“书怀”,结构谨严,内容深刻感人。
15.
这首诗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14.
A
15.
①首联寓情于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②颔联以乐景衬哀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③尾联诗人即景自况。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诗人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远景”错。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细草微风”“危樯”都应是“近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一个范例。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社日迎神会,和“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之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追击敌兵的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一尊还酹江月
②.
往往取酒还独倾
③.
佛狸祠下
④.
一片神鸦社鼓
⑤.
吾视其辙乱
⑥.
望其旗靡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尊、酹、佛狸、辙、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但是,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
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浑然天成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
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
,否则,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
的印章。所以说(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浑厚
不可或缺
泾渭分明
引人入胜
B.
淳厚
无可比拟
大相径庭
引人入胜
C.
浑厚
不可或缺
大相径庭
别具匠心
D.
淳厚
无可比拟
泾渭分明
别具匠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D.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B.
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C.
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D.
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浑厚”强调天然、实在的表现,不仅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风格,有书面化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淳厚”着重指宽厚、厚道,只用于形容人。
此处形容“墨色”,应用“浑厚”。
第二空处,“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无可比拟”指没有可以相比较的。
此处是说印章无法替代,应用“不可或缺”。
第三空处,“大相径庭”指两者大不相同,相差很远甚至完全相反。“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结合前文“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说明不能相差太远,应用“大相径庭”。
第四空处,“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引人入胜”指引人或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此处形容印章与众不同,具有巧妙构思,应用“别具匠心”。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缺少宾语中心语,“印章的使用”是种“方式”,而非“补救”,应在“补救”后面加“方式”,排除BC;
第二处,“演变成”与“作用”不搭配,应改成“具有了……的作用”,排除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不仅……也……”表递进关系,“也”后面的程度更深,应先“影响到作品的内容”,然后再“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排除AD。
“印章的好坏”是整个句子的主语,谓语是“影响”,即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印章的好坏”应该放在关联词语“不仅”的前面,排除C。
故选B。
20.
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光临2021届高三毕业典礼。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全体同僚,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学姐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一定责无旁贷。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你们永远是最棒的!
【答案】①光临改为“参加”。
②同僚改为“同学”。
③忝列改为“荣列”。
④责无旁贷改为“全力帮忙”。
⑤惠赠改为“敬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第一处,光临:多用口语,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形容自己,应改为“参加”。
第二次,同僚: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现在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此处形容学生,应改为“同学”。
第三处,忝列:谦词,指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这里形容别人,应改为“荣列”。
第四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这里表示一定尽力,应改为“全力帮忙”。
第五处,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辞,这里形容给别人东西,应改为“敬赠”。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本?
________。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型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形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很多人都发生了气质的变化________。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于个人,________;对于社会而言,可以改变风气。
【答案】
①.
因为需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②.
其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③.
可以改变气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前文说“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可知后文应用“因为”来回答问题,结合后文“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型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形式”,可整理关键词语“民族文化传统”“继承”,故可填“因为需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第二空处,前文说“如果很多人都发生了气质的变化”,可知此处应填导致的结果,结合后文“对于社会而言,可以改变风气”,可知此处应填社会风气发生改变,故可填“其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空处,前文说“对于个人”,后文话题是“对于社会而言,可以改变风气”,前后是并列句式,结合“很多人都发生了气质的变化”,此处可填“可以改变气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都因“红色”书写了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抗洪救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写下了一篇篇“中国故事”。
学校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有位老红军生前立过一条家规:每个月都要给孩子们讲长征故事、讲革命传统,连年幼的小孙子也知道不少红军长征的故事,在幼儿园津津有味地讲给小朋友听。他把这叫做“激活每个人身上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红色基因中有信仰,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红色基因中有定力,能够使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红色基因中有成功之道,能够使我们从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中,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先烈的国度里,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然而,每个人内心里的红色种子,不会自然而然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不断地呵护她、激活她,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需要不断地培育她、浇灌她,使其汲取养料茁壮成长。那么,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呢?
新时代领路人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曾讲过一段深情
话语: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记录历史的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从而在读书溯源中,把红色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是优良传统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激活红色基因,当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阵阵“清气”,能够澄滤“余滓”,引导我们进入“杳然”人生之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红色基因不是古董,她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感悟革命传统的崇高,激活我们身上的红色基因,最终要体现到为崇高事业的不懈奋斗中。惟有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才能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我们的事业永续推进。
一位作家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耀眼,然后交给下一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主题作文,可以视为话题作文的升级版。相比之下,话题作文写作方向更为灵活,同一话题可能指向不同的主题。而主题作文,写作方向相对更为集中,在文章中心的突出上要求也更高。这类作文具体如何更好地把控,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进行探索。本次作文题降低了审题难度,指向性非常明显,但是学生要在考场上有话可说,不流于空泛,写出文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思考,立意时首先要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还应阐释作为时代新人为什么或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如在和平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的体现。那么,什么是红色基因呢?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沂蒙、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今天让我们铭记先烈,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形式。建议重点关注学生的时政视野、语言表达、行文思路、文章内容等。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写论述类、叙述类等文体,但要有发言稿的意识,且一旦选定了文体后必须按文体规范或特点写作,至少应当侧重于某种文体,而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章。还要注意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也就是要写到“我”“我们”,写年轻人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时代发展的作用。
【立意】1.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2.追寻红色路线,不忘初心使命;
3.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
4.传承革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素材】1.
时代在前进,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红色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让烈士精神与我们一路同行”;我们要勇于拼搏,迎难而上;要自强不息,独立自主;要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党爱国,矢志不渝;要不忘历史之痛,心怀强国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和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2014年4月29日下午,习近平参观了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展示了这支创建于陕甘边根据地的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习近平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我们身边,确有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吴运铎到丁晓兵……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3.
曾经,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历着战火的洗礼,是谁,为了我们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是他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着祖国,保护着家园。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怎能忘记祖国那段苦难的历史,又怎能忘记红军战士悲壮的事迹?我们将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而且发扬光大。
在我们站立这片土地上,也许埋葬着千千万万名红军的尸骨,80年前,他们或是牺牲在一个接一个的战役中,或是冻死在雪山上,他们没有留下名字,留下的只是一段记忆——据一位老红军讲述:掉队的人不会迷路,沿途都是牺牲的战友,他们生前是战友,死后是路标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