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堆一堆”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堆一堆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题词,其中饱含着陈先生对我们数学教育的期待。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刘坚教授谈到,希望借助“数学好玩”的元素,来进一步影响整个数学教育,能让儿童感受到数学学习生活的幸福。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背景分析
“堆一堆”的数学游戏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的内容。相比其他版本教材,北师版教材为帮助学生充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优选数学活动素材,特意编排了“数学好玩”这一单元内容。尤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好玩”单元还安排了数学游戏活动。在“堆一堆”这一活动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积累了一些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堆一堆的活动中继续积累图形特征的经验,并且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和兴趣。
教材首先是让学生准备包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状的10个物体。然后组织两人一组做游戏,比一比哪组堆的又快又高,并给出游戏规则。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后的反思与交流。
我的思考:
“数学好玩”中安排“堆一堆”的活动,到底是玩什么呢?
这是一个单纯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吗?数学的玩应该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寓教于乐的玩。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把这一游戏课上得有数学味,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图形特征的经验?
学生情况分析:
调查对象:一年级3班38人(与上课班级不同的平行班)
调查形式:活动观察和访谈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题目: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按形状进行分类。
结果:
分类结果全部正确接近正方体的长方体放在了正方体一类圆柱和球放在了一类扁平的长方体放在了正方体体一类人数181352百分比47.4%34.2%13.2%5.3%
分析:发现学生们能正确识别具有明显特点的形状,对于像这样接近正方体的长方体、圆柱和球识别上还存在偏差。
(2)让学生把这10个物体都用上,堆的越高越好。(图片)
追问:你认为怎么做就能堆得很高呢?
学生回答:有的长方体和圆柱要立起来才能堆得高。球很难堆,因为容易滚动。
分析:学生意识到了长方体不同摆放对高度和稳定性有影响。对平面与曲面的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球的滚动性,圆柱的圆面平放更稳定,躺着放容易滚动。
(3)完成堆高的活动后:
访谈:拿出一个接近正方体的长方体,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确定它就是长方体?圆柱和球有什么不同?
结果:学生的回答还是和堆高之前的认识基本相同,还是从面的特点来区分图形的特征。比如它有长方形的面,所以是长方体。圆柱有两个平平的圆面。
分析:如果仅仅就把“堆一堆”当作一个游戏来玩,学生只追求堆得高这一结果,没有关注到图形的不同摆放这一角度来感受形体的特征。因此对形状辨别上的方法还是和以前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从摆放不同状态下去认识立体图形,恰恰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
进一步的思考:
怎么玩?
怎样让学生通过“堆一堆”的游戏活动玩出“有趣”和“数学味”来。是否要精心设计这个游戏活动,创设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次的丰富的堆放活动,让学生玩得有趣。不仅如此,还要玩出数学味来。就是要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认识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点,积累图形特征的经验,使其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能够从游戏中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积累图形特征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积累图形特征的经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影响堆放高度的原因,去关注图形的特征。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
图形分类,唤醒认知
排队堆放,逐个感知
堆高体验,综合感知
想象堆放,创意感知
感受堆放,回归生活
教学过程:
(1)图形分类,唤醒认知
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10个形状不完全相同的物体,让学生先认识物体的形状,再给它们分分类,交流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唤醒对立体图形特征已有的直观认识。再次纠正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的几个形状,如近似正方体的长方体和扁平的圆柱。
(2)排队堆放,逐个感知
创设图形朋友去智慧园采摘智慧果的情境。首先它们来到门口,看到了门口的入园须知: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入园。
学生排队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老师针对学生的排队结果进行追问:
找一找哪些物体摆放不同身高发生变化呀?再找一找哪些物体怎么摆高度都不变?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图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体验长方体、圆柱摆放不同,高度不一样,正方体和球怎么摆,高度都相同来逐个感知每个图形摆放上的特征,积累图形特征的经验。并且为下一个堆高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堆高体验,综合感知
让学生在图形朋友摘智慧果的情境中,两人一组将10个物体都用上,堆得越高越好。
(学生堆放活动)
堆完后引导学生反思交流。
怎样才能堆得更高?
在堆放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经验和方法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堆高的过程中学会全面思考,灵活运用图形的一些特征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分享、表达中,把操作的经验转化成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4)想象堆放,创意感知
这些图形摘到智慧果后,想在离开智慧园之前合影留念,让学生把10个物体都用上,堆放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
(学生创意堆放)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利用图形的特征,充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再次体验到数学好玩。
(5)感受堆放,回归生活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一些物品堆放的图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堆放的整齐、美感和创意,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老师再拿出一些形状的物品,让学生识别它们的形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别,例如:通过摆放高度有没有变来进行判断。
说明学生在排队感知和堆高体验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了图形特征的经验,特别是加深了对接近正方体的长方体、扁平的圆柱这些易混淆的立体图形的认识。
(2)学生在每次的分享交流中,不仅有方法的收获,更有情感态度上的收获,如:学生谈到了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玩出了“趣”和“味”!
(1)趣:让学生在“图形朋友去智慧园”的情境串中,进行了多次丰富的堆放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并且本节课学生的座位摆放成U字形,更便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展示和分享。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示的小舞台。
(2)味:让学生在丰富的堆放活动中,关注到从图形摆放的角度来认识图形特征,进一步积累了图形特征的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