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6 22: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本单元的课文形式多样。既有散文,也有诗歌,还有小故事。语言形式则是既有现代文,也有浅易文言文,还有翻译之作。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还很注意时代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⑴亲情教育。从热爱家人开始,推及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
⑵指导观察、积累生活细节,学习通过小事、细节写人等充满感情写人的手法,写好记叙文。⑶学习旁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教学重点
第5课《秋天的怀念》(记叙文),结合史铁生的生平,理解平凡生活中母爱的伟大。学习品味直露的情感和含蓄深沉的情感。体会巧用对比,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第6课《散步》(记叙性散文),以中年男人的视角展现母爱。学习品析从平淡生活中挖掘题材、抒写情感的手法。
第7课《散文诗两首》(散文诗、新诗),体会母爱。学习旁批品读的方法,品析比喻的手法,推动深入阅读。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了解《世说新语》。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重点。借助《世说新语》其他篇目,推动阅读并加强文言文的积累与运用。
三、如何利用教材达到目标
(一)总体分析
①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感悟课文。
②做好对旁批方法的指导,结合前三课以及拓展文章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推动阅读的深入。
③注意前三篇的比较阅读,同时表达母爱,方法却不相同。
直露式表达更适合选取生活琐事,或者在特定环境中表现。
含蓄深沉的表达更适合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味深长。
④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⑤结合写作指导,强化记事的方法,突出重点,注意条理清晰,写出真情实感。
⑥综合性学习:收集有关朋友的故事,学习并写好自我介绍,展示并评价。
(二)文言文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既能使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重点,又能够拓展文言阅读,激发阅读文言的兴趣,我们设计了“以点带面,注重积累,激发兴趣”的课堂教学设计。
1.通过鲁迅称《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意思是记录人物言论玄妙幽远、意味深长;记载行为则是能以简约的笔墨传神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和性格。)引领全文,让学生从言、行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世说新语》这本书。
2.
拓展⑴:谢安是《咏雪》中另一个人物,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是这件事——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是个沉着冷静,喜怒不形于色之人,他的子侄们也并非等闲之辈。
拓展⑵中国史传文章有介绍传主家世背景的习惯,如司马迁的《史记》,这对后世影响很大,《世说新语》虽非史传,却也是记人记事之文。同时,作为祖先崇拜与重视家族文化的中华民族,有一种家世观念,比如屈原在《离骚》中一开始就是介绍自己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以表明自己血统高贵。此处,介绍谢道韫乃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更可见才女之不凡,是作者对她才情的赞赏。
拓展⑶《世说新语
政事》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④,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⑦。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恣其所安,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法,效法、效仿。⑦周旋动静,万里如一,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拓展⑷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假谲》——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文学》——七步成诗
《世说新语·识鉴》——才疏志大
《世说新语·德行》——难兄难弟
(三)学习旁批的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旁批,选取有价值的角度进行旁批,以课文《散文诗两首》为载体,进行旁批的重点训练。同时结合课外拓展阅读,进行旁批的练习,以此进一步指导阅读的深入。最后,结合阅读笔记,指导学生进行旁批和总批。
四、怎样处理“略读”“精读”和“拓展阅读”
本单元的精读篇目是《秋天的怀念》《散步》《世说新语》,略读篇目是《散文诗两首》。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
“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略读课文教学定位的确定,正为我们略读教学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可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整体感知求“略”
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法,在整体感知的阶段,力求放开,从略处理。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
1.整体性阅读。整体性阅读是对于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速读的主要程序是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自己的感受体会等。
2.浏览式阅读。只求了解大体内容而不顾细枝末节,不细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
浏览式阅读法的程序:
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②浏览正文,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
③整理收获。读后概括中心思想、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
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是略读教学很重要的一步,为下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只有读准了,读通了,读顺了,才会有下一步的“我自己读懂了”。
(二)重点感悟求“精”
在略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特别是“阅读提示”所要求的重点进行探究时要采用精读方法,通过小组学习或者自学的方式,通过研读形式,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感悟,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1.主线点拨。从方法上说,略读课文就是让孩子把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张扬,阅读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认为围绕主线,精妙点拨是有效的方法。
2.重点突破。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和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突出,可以深入文字,在教学中寻找适当的突破口、“感悟点”进行训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例如《荷叶·母亲》将母亲比作荷叶,保护着红莲,即使雨下得再大,也只能成为无力流转的水珠,这里母亲的坚强与伟大和《散步》中母亲的年迈与慈祥,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
3.旁批辅助。通过学习并使用旁批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语言积累。文字很美的文章,则注重语言积累。“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5.朗读感悟。七年级教材的处理,诵读是关键。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美、发现美。以《金色花》为例,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重点语段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文学的世界里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落实新教材“略读”“精读”“拓展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观。例如完成本单元的精读和略读教学之后,我们又开展了“体味亲情,关爱亲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旁批训练拓展阅读”。这样做一可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深入感悟的兴趣;二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巩固的例子,让学生丰富积累与想象,理解父母之爱;三是带动学生练笔批注、书写亲情的兴趣,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新的学习成果。
总之,略读、拓展阅读的教学,是对精读的有益补充,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和准确把握,其中也有着丰富的技巧和方法,教学上应是“教略”而“学丰”。即便是“略读”和“拓展阅读”,也要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才是快乐的心灵之旅,“三位一体”的幸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