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三、诵读课文
1、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2、听录音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3、指名朗读,并请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五、 探究课文 (自读思考)
1、作者爱莲花什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写了莲的那些美好形象?(板书)
美好形象一: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美好形象二:
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美好形象三: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3、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菊花——隐逸者——正衬
莲花:君子之德
牡丹——富贵者——反衬
4、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六、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七、作业
1、整理课文翻译
2、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3、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突出主旨(共23张PPT)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
爱莲
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
读一读
敦颐 蕃 淤 濯 涟 亵 噫 鲜
dūn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ǎn
小组合作,疏通课文
请大家按照平时分的小组,进行组内合作,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
fán多
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助词,的
很
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沾染
zhuó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树立
xiè,亲近而不庄重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
我
表转折,却
更加
唯独
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 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
认为
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yī叹词
Xiǎn 少,难得
应当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探究课文
1.作者爱莲花什么?
2.作者写了莲的那些美好形象?
3.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哪些花?分别比作什么?
4.作者主要描写和咱们莲花,为什么还写菊花和牡丹?
问题一:作者爱莲花什么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题二: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
哪些美好形象?
结合上面两幅图说说莲的美好形象
美好形象一:
出淤泥而不染
一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
体态香气:
香远益清
正直
芳香
美好形象二:
美好形象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三
风度:
清高
思考:
问题三: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那些花?分
别比作什么?
隐 士
富贵人
菊花
牡丹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君 子
同予者何人
莲花
思考:
问题四: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要
写菊花和牡丹?
(反衬)
菊花
牡丹
莲 花
莲 花
(正衬)
(突出主旨)
君子之德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拓展练习
模仿例句,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品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作业
1、整理课文翻译。
2、背诵课文,认真默写。
3、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