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资料:《沁园春·长沙》(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资料:《沁园春·长沙》(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10:20:23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
一、 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须Ⅰ第一单元第一课。
二、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建构”,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设计理念:以感知作品形象美和境界美为经,以反复吟诵作品为纬;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新境界。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对人生启迪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 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制作了13张幻灯片(包括图片展示、资料补充、拓展练习等),并在播放中插入朗诵名家方明的课文示范朗诵mp3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六、 教学准备:
1、收集了青年毛泽东的照片和橘子洲的图片,制作了13张ppt课件、下载mp3朗诵,搜集了青年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材料等。
2、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熟读课文并质疑的自主学习活动等。
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朗读法、创设情景法、设疑引导法、讨论法。
2、学法:朗读品味法、点拨法、示范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古以来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每每登山临水便将自己的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泻之于笔端,于是便流传下来了一篇篇不朽的名作。1925年毛泽东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眼前壮丽的景色,无限情思涌上心头,于是《沁园春 长沙》就诞生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伟大的诗篇,感受作品中的境界之美! 倾听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领会学习重点。 有意识地采用《文心雕龙》里的名句,指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感受境界之美”。又为学生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授课 Ⅰ、a放映ppt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明确鉴赏诗歌的艺术境界是本节课的重点。b放映ppt引入概念一:鉴赏(指人们对诗歌中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艺术形象包括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由概念引入提问1:吟诵诗歌要把握好哪些因素?放映ppt展示“学法指导”(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若是四字律句按“二二”停顿,句语句之间应读得紧凑一些。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韵脚应读得响亮一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c放映ppt展示课文停顿和韵脚。再读作品。Ⅱ、学习上阕:感受艺术境界。a问题2:上阕中诗人描绘了哪些艺术形象?(山、林、江、舸、鹰、鱼)问题3:这些艺术形象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问题4:构成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学习后归纳:壮阔明丽、生机勃勃)放映ppt引入概念二:艺术境界(指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洽的产物。这一空间需要读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品味才能实现。艺术境界的分类:壮阔、喧闹、幽静、凄凉等。)。放映ppt图片创设情景。问题5:你认为哪些动词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例:击,描绘出了雄鹰的力量美;翔,描绘出了鱼儿自由自在的神态) b拓展延伸:放映ppt “比较鉴赏”(比较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染”字所造出的境界有何不同?不同的境界反映了什么?讨论后归纳:一壮丽辽阔,一凄迷哀婉;诗人胸怀决定作品境界)。 c教师小结上阕学习。教师示范吟诵,给学生树立爱读诗背诗的相信。放映ppt启示一(记下内容朗诵比拿着书本朗诵更自由,它是朗诵的高境界。理解是朗诵的翅膀,感情是朗诵的灵魂。)。Ⅲ、学习下阕:进一步感受艺术境界。a问题6:下阕中诗人描绘了哪些艺术形象?(为中国革命奔走斗争的青年学子形象)放映ppt插入图片和补充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资料。问题7: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b引向讨论——上下阕结尾是反问还是设问?讨论后放映ppt:点拨迷津。(从修辞的目的来看,设问是在阐明观点前,有意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索,是无疑而问。它有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两种方式。非直接回答,需要经过上下文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的应归为只问不答式的设问,本文中“谁主沉浮”句应属于这种类型。反问也是一种无疑而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反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不容质疑。从本文主题也应看出,本文结尾不在引人思索,更在强调激励,表现一种豪情壮志,故意思上与反问的作用更吻合。)c教师小结下阕学习。放映ppt:启示二(艺术形象是诗歌鉴赏的金钥匙,用好这把金钥匙方能进入艺术境界的大门,于是登堂入室,整座诗歌的殿堂就敞亮在我们面前)。Ⅳ、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诗歌全文谈谈感想。教师小结时引入现实例子(如钱学森将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体现了个体与国家的统一)。播放朗诵大师方明朗诵课文的mp3.再次感受诵读之美。 a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b学生依照“学法指导”在课文中划出停顿和韵脚并对照大屏幕修改。c由两名学生分别朗诵上下阕后,其他同学来评价。然后全班齐读课文。d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2——问题5.e一名学生吟诵上阕后,全班齐读全文。f讨论回答问题6和问题7.g各抒己见,结合诗歌的主题谈论收获。 a教给学生读诗歌的方法,培养吟诵习惯,激发学习热情,创造课堂氛围。为感知作品铺垫。b引导学生感知作品,激发诗歌鉴赏潜能,领悟作品的境界之美。c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人生大境界。问题7是一道主观题,多让学生发言,并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上下阕结尾是反问还是设问这一问题的设计,难度有点大,教师引导要到位。这一道问题在于“育人”,也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小结。
小结 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总结毛泽东诗歌的总体风格(“不废婉约,偏于豪放”)。 倾听并回味内容要点。 加深印象,完善教学环节。
反馈练习 介绍毛泽东的婉约作品。(如《贺新郎》、《枕上》) 比较体会毛泽东诗词风格。 丰富学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认识。
作业 将课文的下阕改写成现代诗。(要求:保留原诗豪迈的风格。) 记录作业题。 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板书设计:
描绘四幅画面→艺术境界大→壮景与豪情统一
抒发革命豪情→人生境界高→个人与国家统一
十、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亮点有二:一是突出“育人”效果。这节课的设计理念能够紧紧抓住新课改语文教学重在“立人”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了作品中的伟人的崇高的人生境界,以此实现人格教育的目的。二是突出方法总结。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侧重于梳理出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即由表层的意象入手,概括出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三个层次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诗歌有指导性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感知诗人情感又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但由于比较分析鉴赏诗人对“悲秋”因素的探索难度较大,高一学生的古诗名句积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使得这一探究活动略显沉闷,对课堂活泼气氛产生了些许影响。
崇高美(共80张PPT)
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就有着不同的感受: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毛泽东
xiaobaihj033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 9月9日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五十年代的毛泽东
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佳作。
解题:
(一)感知课文
1、听朗诵,想美景,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明确: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处境季节]
[地点]
独立寒秋图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看”字;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长沙(湘江)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讨论: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湘江秋景图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近)
仰视:鹰击长空 (动、高、远)
俯瞰:鱼翔浅底 (动、低、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如何变换视角的?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
“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
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语言极富表现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炼字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就有着不同的感受: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写秋名句欣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
立 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11——13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思考:“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寥廓”指什么?“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明确: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思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兀吗?
提示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深思的形象)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上阕小结
眼 前 景






万类霜天
万 红遍,
层 尽染;
漫 碧透,
百 争流。
击长空,
翔浅底,
竞自由。
秋景
生机勃勃的
心 中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壮 志
胸怀博大的
时间 地点 环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却没有做出回答。那么在下片,诗人有没有回答我们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朗读时要注意什么?“百侣”指什么?“峥嵘岁月”指什么?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语速缓慢,感情欢快;“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峥嵘岁月图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朗读并讨论:读这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
“恰”字;
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也写出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精神和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迈精神。
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流击水图
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中流击水图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百侣曾游
忆往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
中流击水
设问 结 尾,
回答“ 谁主
沉浮”:投身
革命, 急流
勇进, 担负
大任.
2、下阕:


峥嵘 岁月
豪迈 气概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同学青春年少
壮志凌云
风华正茂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辈破浪锐进
乘风破浪
奋然前行

过渡
3、全词总结
全词思路:










总结全词: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联想丰富


豪放派词风 大开大阖 一气呵成 吞月吐星
既有壮采的奇观 ,又富深广的内涵
豪语而以蕴藉出之,不是粗率,而是妩媚
骤驰而间以顿挫摇曳,不是滑润,而是错综
是力与美的融合,
豪放与妩媚的结合,
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上阕记游写景,下阕回忆抒情
入境------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意象”简释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辐射式
诗人(我)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


万类
同学少年
各种并置景物
各种并置活动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间、地点、人物
见景—生机勃勃、色彩绚丽之景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追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怀—往昔壮志豪情
过渡
景、情、志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方法归纳:
1、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把握层次,
明确思路。
2、能抓住诗歌先写景后抒情的特征。
3、能抓住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体味。
4、能抓住情景交融的结合点,把握诗歌主旨。
青春的梦想,永不沉淀
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滞
毛主席手迹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
将与天地共存不老!
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
将同祖国万寿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结束
谢谢
返回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