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10:20:23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
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
郑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应该是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慨叹,基调充满伤感情绪,从不被重用是有满腹牢骚的。
晋文公:(最后一段)冷静明智、无奈
学生诵读课文,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三、课文赏读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第一自然段 秦晋围郑 (我们已了解了复杂的内幕,请一个同学翻译。)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 “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然分军驻守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
齐读品味
第二自然段 临危受命
(面对国难,郑国君臣有没有占到“人和”的一面呢?)
齐读:( 注意人物的心境)“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请学生翻译: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明确: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退一步讲,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但这种答应跟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是一样的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这种情感深刻而圣洁。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
(齐读品味)
第三自然段 说退秦师 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招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宋 吕祖谦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画画层次看,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学生讨论: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学生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使秦穆公掂量好处,再揭短,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其成功之处是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讨论应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学生试读。
诵读指导:
①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
②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挑拨起秦晋之间的夙怨。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品读,齐读三段)
4. 我个人觉得三节开头:“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三处简写实包含了诸多智慧。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见秦伯曰”,为什么不是见“晋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言辞再精彩也无济于事。这一步走对了,下面的一步才谈得上,这是战术思维了。书上所录的只是烛之武的发言提纲,并非全部。如烛之武讲话的语气,讲话的时机,如何察颜观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敷衍成一篇历史小说,但我想肯定是不紧不慢,不瘟不火,不卑不亢的。一句话,是充满了一种“贵族”气息的。他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析了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秦伯说”及以下,留三个大夫护郑,这是反衬烛的演说效果的。
第四自然段 迫晋撤兵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
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他冷静而清醒的分析了形式,
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二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三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翻脸而多树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姻亲关系比较牢固。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晋文公退兵也是明“智”之举,更是无奈之举也,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霸主冷静的军事头脑。
诵读指导: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四、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五、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见导学大课堂)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之 :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四)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特殊句式
(五).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3.结合导学大课堂归纳字词。
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设计:
一、开端 :秦晋围郑(危在旦夕)——设伏笔
二、 发展:临危受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 ——起波澜
三、 高潮 :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秦军撤退
四、结局:迫晋撤兵——照应开头
烛之武:义、勇、智——生动形象
晋文公:处乱不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语气谦卑博好感
审时度势抓心理
揭微显隐挑矛盾
处处维护秦立场
说退秦师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3、述利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既知亡矣 1、示弱
2、陈弊
4、揭短(共2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与晋结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军:驻军(名作动)

秦军氾南
晋军函陵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哪些地方?
(1)提出问题,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2)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知所知也)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义士——虽满腹牢骚与委屈,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生死未卜,但义无反顾,勇入秦营,是个知难而上的勇士。
辩士——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抓住关键,分析利害,成功说退秦师,是个智慧超群的辩士。
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
(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以….为边邑 ,意动用法)
(疑问代词 , 为什么)
(于此 兼词)
(名作状,在东边)
(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6.夫晋,何厌之有:
7.阙秦以利晋: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9.行李之往来 :
(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
(使…削减,使…得利 使动用法)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 :泛指主人)
(古:出使的人;
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10,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
11,不知:
12,吾其还也:
通“智”
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假如没有, 否定副词)
(那个人)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驻军 名—动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形---动
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数---动
既东封郑 以…….为边界
夜缒而出 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与郑人盟 结盟 名—动
词类活用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省略句
1. 何厌之有? ——有何厌之?
译: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
2. 以其无理于晋。——以其于晋无理。
译: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介词结构后置)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介词结构后置)
倒装句:
1.失其所与,不知。 智 =明智
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 =高兴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 供给提供
4 无能为也已 矣 =了
5.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缺 =削减
6. 何厌之有 餍=满足
7. 焉用亡郑而陪邻 倍=增加
通假字
行李之往来:古: 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1.若 如果 连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 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像 动词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知 知道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
3. 能 才能 名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 动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说 1. 陈说 动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 杂说 名词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通“悦” 秦伯说
辞 1 .推脱 动词 不辞劳苦
2. 告别 动词 停数日,辞去。
3. 推辞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鄙 1 边远的地方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边境 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 细小 形容词 防微杜渐
2. 隐约地 形 容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3. 稍微 副词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
4. 如果没有 副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 到 动词 辍耕之垄上
2. 他们 代词 子犯请击之
3. 的 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
4. 结构助词 无意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虚词整理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