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二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二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12:11:55

文档简介

信宜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练习
小学

姓名:
总分:
1、卷面(2分)
2、字词句运用(37分)
1.
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揽月
慰藉
实践
剥莲蓬
B.癌症
脚趾
倚丽
热辣辣
C.细菌
描会
脚趾
猫头鹰
D.谈心
浏览
霸汽
催眠曲
2.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篱落疏疏(稀疏)
B.耸着尾巴(耸动,惊动)
C.扎到水下(钻)
D.攀着棚架(抓住别的东西往上爬)
3.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豌豆
即使
虚弱
腾云架雾
B.苍蝇
恐怕
联系
无线电波
C.证明
舒适
按照
呼风换雨
D.奥密
曾经
耐心
出乎意料
4.
下列不是描写城市生活的成语的一项是(
)(2分)
A.人流
如潮
人声鼎沸
B.袅袅
炊烟
依山傍水
C.摩肩
接踵
车水马龙
D.纵横
交错
鳞次栉比
5.
下列词语全都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的一组是(
)(2分)
A.桌面
游泳
B.粉丝
潜水
C.吉利
浏览
D.台阶
宫廷
6.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是(
)(2分)
A.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B.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C.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D.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而是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7.
对“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B.“惟有蜻蜓蛱蝶飞”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C.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D.“惟有蜻蜓蛱蝶飞”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8.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早春城市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B.《乡下人家》一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宁静、质朴、悠闲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C.《天窗》一文写出了乡下房子小小的“天窗”给孩子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D.《三月桃花水》一文运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
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下列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B.查找资料。
C.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开奇妙的想象。
D.请教别人。
10.
下列诗词句朗诵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醉里/吴音/相媚好
B.日长/篱落/无人过
C.大儿/锄豆/溪东
D.最/喜/小儿/无赖
11.
读拼音,写词语。(6分)
门前的花花草草gòu
chéng(
)了一道别有风趣的zhuāng
shì(
),
qīng
tíng(
)、biān
fú(
)在天上飞,它们和成群的鸡鸭一起,
miáo
huì(
)成了一幅自然、hé
xié(
)的田园风景画。
12.
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照样子写句子)(2分)
(2)把右边的画面写一写。
(3)从“繁华、灯火辉煌、静谧、依山傍水”中任选两个词写句子。(2分)
13.
日积月累。(5分)
(1)童年是欢乐的,在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儿童快乐的诗句是“
,
”;在《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子活动乐趣的一句是“

。”(3分)
(2)毛泽东在诗词中描写了梅花傲雪的风姿:风雨送春归。

,犹有花枝俏。(2分)
3、口语交际:学会转述。(3分)
14.
四(1)班老师通知大家:明天下午,班级举行树叶贴画比赛,要求同学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李响请假了,没有到校。如果老师请你把上面的通知内容转告给他,你见到他该怎么说?
4、快乐阅读(23分)
(1)课内语段阅读。(13分)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
)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5.
从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段的括号里。(2分)
寄托
寄予
成果
成就
16.
画“
”的句子中的“那时”指的是(
)(1分)
A.原始社会
B.农耕社会
C.科学社会
17.
加点词语既表明了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还起到了
的作用。(2分)
18.
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它们又会是什么呢?(3分)
千里眼顺风耳:
腾云驾雾的神仙:
1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来时形容一夜大雪,树上挂满雪花,天明一看,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犹如昨天吹来了春风,而使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景象的,在选段中是为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
),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多选)(3分)
A.变化之快
B.变化之多
C.变化之大
D.变化之奇
20.
这段话运用
的说明方法,巧妙地揭示了
(2分)
(2)课外阅读《最快活的日子在乡下》。(10分)
①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他有许多同伴,他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②孩子到了乡村,所注意的往往不是庄稼和风景,而是大人不放在眼里的各种小生物。春天的水洼里有蝌蚪,每年我都要捕捞一些,养在瓶子里,看它们摇着细尾巴活泼地游动,心里的喜悦要满溢出来。夏天的田野则是昆虫的天下。一定是很小的时候,也许还没有上学,有一次在乡下,姐姐神秘地告诉我,田里有“得蜢”。她其实说的是蚱蜢,因为发音不准,说成了“得蜢”。我好奇地跟她到田里,一起小心翼翼地捕捉,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蚱蜢。我更喜欢捉一种叫做金虫的甲虫。仲夏季节,拨开玉米叶子,便可发现它们挤成一团,正在啃食刚刚结成的玉米穗。金虫有金色的硬壳,蚕豆大小,用一根细线栓住它,让它悬空,它就扇开薄翅飞起来,发出好听的嗡嗡声。由于它爱啃西瓜皮,捉住了能养好些天。年龄稍大,我喜欢捉蟋蟀。它们往往躲在烂草堆下,翻开后四处乱跳,一眨眼就不见了,不容易捉到。最好是在夜里行动,用手电筒光把它们镇住。捉住后塞进自制的小纸筒,再选出模样精悍的养在小竹筒里或瓦罐里,和别的孩子玩斗蟋蟀。
③在我眼里,乡下什么都和城里不一样,一切都是新奇的。夏季是下乡的最佳季节,不但万木茂盛,而且可以一饱口福。所谓一饱口福,其实年年都是三样东西:露黍、玉米和南瓜。露黍形似高粱杆,比甘蔗细得多,味同甘蔗。新玉米当然鲜嫩可口。坐在屋外嚼着啃着,屋里飘来南瓜的香味。南瓜是在灶火上蒸的,大铁锅里只放少许水,一块块南瓜贴在锅壁上,实际上是连蒸带烤,蒸得瓜瓤红亮润口,烤得瓜皮焦黄香脆。尝鲜之后,照例要把这三样东西带一些回城,把乡村的滋味延续若干天。
21、短文中第②段主要写了哪四种动物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2分)
(1)
(2)
(3)
(4)
22、从第②③段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的“我”一定是个

的孩子。(2分)
23、在对文中“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后面打“√”。(2分)
(1)城里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带回去。


(2)“我们”回到城里也能吃到这些东西,但不如乡下的新鲜,而且没有那种欢乐香甜的气氛。


(3)城里能吃到这些东西,但没有滋味。


24、第③的关键句是
(2分)
25、作者为什么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习作(35分)
(1)小练笔。(5分)
26.
你眼中的乡村景致又是什么样子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2)习作。(30分)
27.未来的世界里,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一定会有许多神奇的东西。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想象一下它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神奇的功能,把它详细地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
(2)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3)400字左右信宜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练习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ABBBB
6-10:DBACD
构成
装饰
蜻蜓
蝙蝠
描绘
和谐
12、
爸爸买了一个和篮球一般大小的西瓜。(合理通顺即可)

依山傍水的乡村,夜晚一片静谧。
13、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14、
李响,明天下午,我们班举行树叶贴画比赛,请你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准时参加比赛。
寄托
成就
B
排比
强调当时社会的落后面貌
千里眼顺风耳:望远镜、手机(2分)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火箭、热气球(合理即可,1分)
ABC
作比较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1)蝌蚪
(2)蚱蜢
(3)金虫
(4)蟋蟀
好动
贪吃
(2)(√)
在我眼里,乡下什么都和城里不一样,一切都是新奇的。夏季是下乡的最佳季节,不但万木茂盛,而且可以一饱口福。
答:因为乡村的花草树木、家畜昆虫等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