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在纪念肖邦诞辰197周年之际,一座由波兰方面赠送的肖邦铜像被安放在上海中山公园。 肖邦铜像基座采用钢琴造型——一组高低错落的黑白琴键,仿佛仍在大师指端迸发出优美旋律;肖邦身形孱弱,忧郁而俊美;在他身旁,一棵象征波兰乡村风景的“马祖维兹省的枯柳”即将在上海迎来春天。
波兰钢琴诗人肖邦成为中国与波兰的友好使者。
一把祖国的泥土与他相随近20年,最后撒在棺木上,伴着他长眠;
“妈妈,可怜的妈妈!”咽气的前一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祖国母亲;
唯一的遗愿是要友人将他那颗飘在异乡的心送回生他养他的波兰;
…………
弗莱德烈克·肖邦(Chopin)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户教师家庭,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钢琴演奏和作曲上的天赋,于四岁学习钢琴,七岁写下《g小调波兰舞曲》。于1830年离开波兰后,便再也未踏回故土(侨居于法国巴黎)。
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波兰)
肖邦长得很英俊,中等身材,白肤褐发,他的眼睛十分有神,鼻梁微微弯曲,长发自然地下垂,小心翼翼地卷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处处流露着温柔潇洒而可爱的姿态。
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这张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肖邦画像是公认最能体现肖邦个性的。
另一个肖邦
自学内容:
①自由朗读,扫除生字、词
②了解肖邦(阅读《学海导航》P10肖邦简介+P12拓展阅读《另一个肖邦》)
③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找出文中相关词句)
④肖邦故居(故居生活、故居风光等)与肖邦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找出文中相关词句)
⑤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划出文中相关词句)
⑥肖邦在这里才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对肖邦有着怎样的魔力?划出文中相关词句?
⑦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用文中词句回答。
字音:马厩jiù 灰烬jìn 夙sù愿 给jǐ予 掳lǔ掠 通衢qú大道 茕茕qióng孑jié立 瘠薄jí bó 缱绻qiǎn quǎn 烙lào印 天籁lài
簌簌sù 命运多舛chuǎn 玲珑剔tī透 估量liáng 狐裘qiú 窒zhì息 雪橇qiāo
字形: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富丽堂皇 张皇失措 兵荒马乱 荒诞不经 养尊处优 厄(è)运 噩(è)梦 不容置疑 雾缭烟绕 寥寥无几
历尽沧桑 伶仃孤苦 粉妆玉琢 乔装打扮 浮想联翩 心荡神驰
词语解释: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曾几何时: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2.文学常识
(1)弗雷德里克 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作品有《红色的盾牌》、《荣誉和赞扬》等
肖邦故居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沃拉。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室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代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的作品。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
4.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热闹的处所,宫殿式的府第——简朴的小屋,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5.肖邦故居(故居生活、故居风光等)与肖邦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 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故乡是他音乐的源泉。)
欣赏品味
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F大调前奏曲
故园四季——春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
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落
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故园四季——夏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
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
歌中的叠句
船歌中的一串串琶音
很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
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船歌
F小调叙事曲
摇篮曲
故园四季——秋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阴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落 叶 的 沙 沙 声
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葬礼进行曲
故园四季——冬
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没有
马、雪橇
狐裘、美女
母亲、姐妹
只有
无边的静寂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降A大调前奏曲
7.肖邦在这里才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对肖邦有着怎样的魔力?划出文中相关词句?
在此出生:无限眷恋,常探望故里
青春年少:总爱坐在河边,坐在树下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告别
1848年国外来信: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曲出自故里,和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拓展】当肖邦不得不离开故乡的时候,曾有这样一段故事: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从别的友人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无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在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他对祖国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无尽的爱。
8.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德国诗人海涅:“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
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
与肖邦促膝谈心
E大调练习曲
g小调叙事曲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E大调练习曲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的音乐,称《离别曲》是适合的。
g小调叙事曲
第一号《g小调叙事曲》写于1831—1835年之间,是肖邦第一部大型钢琴作品。肖邦自己曾说“我喜欢它胜于一切”。这是一部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作品。那时,正是祖国危难的时刻,这引起的悲剧性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但是,不是《革命练习曲》式的反映,而是由抒情性、史诗性开始,逐渐演化出悲剧性。乐曲开始的引句,把我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并使我们产生某种预感。
在史诗性的情调中,开始平静地回忆祖国的往昔。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降A大调是肖邦的波兰舞曲中最为宏伟的一首。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出现了主段,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音型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具有势不可挡的威力。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国激情和对波兰历史的无限缅怀,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肖邦逃离自己的创作室。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的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知者加速:为什么舒曼把肖邦的音乐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因为肖邦的音乐闪发出对祖国波兰的无限热爱,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弘扬的是波兰文化,波兰民族魂,对波兰人民来说,是反抗的动力,是斗争的武器, “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是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对侵略者当然也就是大炮了。
密茨凯维支简介
密茨凯维支(1798——1855),波兰著名爱国诗人,出生于没落的小贵族家庭。当时,波兰已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在大学时代,他参加了反对俄、奥、普三国的秘密小组,积极从事波兰复国运动。1823年被沙皇政府逮捕,次年被放逐到俄国。早期作品有抒情诗《青春颂》、长诗《格拉席娜》和诗集《歌谣和传奇》。他在俄期间写有《克里米亚十四行诗》和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1823—1832年间写成诗剧《先人祭》,揭露波兰被瓜分时期,沙俄对波兰人民的野蛮统治和对波兰爱国青年的残酷迫害。代表作《塔杜施先生》,反映波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统治的斗争,描写波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 1848年,密茨凯维支在罗马组织波兰军团,力图推翻奥地利统治,未获成功。1855年到君士坦丁堡,打算再度组织军队抗击沙俄,但不久病逝。
1907年,鲁迅就曾把他的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并高度评价他的诗“虽至今日,影响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
青春颂(密茨凯维支) (节选) 到处是没有心、没有灵魂,只有骸骨的人们; 青春!把你的翼翅给我吧! 我要翱翔于这死灭的世界之上, 向幻想的天堂的境界飞行, 那里:神圣的热情产生了奇迹, 洒下了新奇的花朵, 以希望掩覆着它的黄金的光明。 衰老已经将他遮蔽了── 那低垂着打皱的额头的人, 他只模糊地望着这世界, 用了他的疲倦的眼睛。
青春!从低低的地平线上, 飞吧,像太阳一样地照临, 炽烈地穿过了 这人类的大群! (读本第一册)
舒曼简介
罗伯特·舒曼 (1810-1856),德国著名音乐家,从小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后改学音乐,以至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由于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有钢琴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 》、《a小调钢琴协奏曲》 和《蝴蝶》、《狂欢节》、《幻想曲》等,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共33张PPT)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
请为今天这首乐曲保留你的耳朵……
肖邦故园
“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 ————乔治·桑
“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
————李斯特
走近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的音乐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德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细说名城波兰
肖邦视频
走进故园
肖邦故居
肖邦故居内的琴房
肖邦
故园
肖邦
故园
14-19
20-27
4-13
阐释肖邦音乐同故园风光的关系
揭示肖邦音乐的精神力量
肖邦音乐与故园景色融为一体
简介故居,高度评价肖邦及其音乐创作价值
1-3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简朴”“清寒”“简陋” 等。
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只要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请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表达作者对肖邦的敬仰。
故园对肖邦的重要性。
说明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关系。
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
“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
“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弗洛伊德
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的天赋?还是后天的经历?
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故园中的故事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
“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最后一句,“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未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了民族的最深层。”
肖邦音乐
是乡音
是爱国情 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 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
聆听肖邦,聆听故园
既然爱国之情是肖邦创做的原动力,那么故园的四季景色给了他的音乐什么样的影响呢 ?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l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静静地聆听……
故园中的肖邦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途)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基础字词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 天籁 lài 簌簌 sù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密茨凯维支简介
密茨凯维支(1798——1855),波兰著名爱国诗人,出生于没落的小贵族家庭。当时,波兰已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在大学时代,他参加了反对俄、奥、普三国的秘密小组,积极从事波兰复国运动。1823年被沙皇政府逮捕,次年被放逐到俄国。早期作品有抒情诗《青春颂》、长诗《格拉席娜》和诗集《歌谣和传奇》。他在俄期间写有《克里米亚十四行诗》和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1823—1832年间写成诗剧《先人祭》,揭露波兰被瓜分时期,沙俄对波兰人民的野蛮统治和对波兰爱国青年的残酷迫害。代表作《塔杜施先生》,反映波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统治的斗争,描写波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 1848年,密茨凯维支在罗马组织波兰军团,力图推翻奥地利统治,未获成功。1855年到君士坦丁堡,打算再度组织军队抗击沙俄,但不久病逝。
1907年,鲁迅就曾把他的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并高度评价他的诗“虽至今日,影响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
舒曼简介
罗伯特·舒曼 (1810-1856),德国著名音乐家,从小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后改学音乐,以至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由于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有钢琴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 》、《a小调钢琴协奏曲》 和《蝴蝶》、《狂欢节》、《幻想曲》等,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借缪斯之手体味散文之美——《肖邦故园》教学案例
执教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王靓华
【教学思路】
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生活与爱国情怀的散文作品,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意加强了有关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方面的安排,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精神。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作者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不宜生硬地把文章分为几个段落。故我决定抓住人物、故园和音乐这三者联系来讲,看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的。此文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第二课时重在理解故园与肖邦音乐的紧密联系,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体会其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此案例是第二课时,重点探讨明确两个问题:第一,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了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沟通意识,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文学之美,同时借助语言文字表达音乐中蕴涵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
师:肖邦故园,不仅是简朴的小屋,热那佐瓦沃拉,它是祖国的象征,是波兰文化和精神的所在,意义非同寻常。故园因肖邦而有名,这是肖邦带给故园的。那么,故园之于肖邦有何特殊意义呢?
(说明:简单明确故园的内涵,提问引入本课重点故园对于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二、聆听波兰特色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爱国心
师: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肖邦的两部比较典型的波兰音乐作品。
(课件展示)
玛祖卡(mazurka)
波兰民间舞曲马祖卡和马祖列克流传到法国后的通称。音乐节奏较快。改编成舞蹈活泼、热烈。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男的单腿跪、女的绕行以及双人旋转等为主。
(多媒体:播放玛祖卡曲)
师: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在蓝天白云下,手拉着手,和着手风琴的节奏,欢快地跳舞,大声的歌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课件展示)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 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情感过分投入,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逃离了创作室。
(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
师补充:这首乐曲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教师总结:肖邦的艺术中有波兰人民的心灵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无论是欢快的乡村音乐,还是宏伟的史诗篇章,我们都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跳动,感受到一种坚定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凝神倾听,静静地体会老师为他们讲述的音乐风景。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学会根据旋律的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音乐具体的内容;并让他们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
三、故园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创作
(一)欣赏故园四季景色,并配乐朗诵相关段落
师: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致地来游览一下这意义非凡的故园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那些描写四季景色的段落。
生:第21、22、23、24小节。
师:好,这里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角度描绘了故园美景。
师:在这前面有这么一句话——“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联系密切。
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听几段音乐,试着给它们牵牵线,看与哪个段落更般配?如果听出来的话,可以和着音乐轻轻地读一读。
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播放剪辑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底下同学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轻声和着选读相关段落。
(课件展示)明确:
F大调夜曲选段——春:
F小调叙事曲选段——夏;
别离曲选段——秋;
波罗涅兹舞曲选段——冬。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小节,感受一下本文最华美的乐章。但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将音乐和景色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集体朗读,有音乐做背景读得很投入。
生1:前面写看到的景色,接着写由此而联想到的相类似的曲子。
生2:每个季节的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这几段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生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
师:从大家所说的看,作者是抓住了两者的相似点,那么具体说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集体大声):比——喻——。
师小结:这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抓住景色和音乐的共同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者对照起来,赋予风景以精神,赋予音乐以形象,用雅致的语言展现音乐之美。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段落介绍到故园美景的呢?
部分学生补充:前面第7小节也有写到的。
师:那么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是何等持久、深沉!”
(教师板书: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做了铺垫。)
(二)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找相关语句,并用评点法试作分析)
师: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肖邦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那么这环境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没有影响呢?
生大声回答:有!
师:肯定有!请你在文中找找那些写两者关系的语句,并在旁边用评点的方式说说它体现了音乐和故园怎样的关系。
学生快速地浏览,用笔划线,做评点。
生1:“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直接讲出了故园景色时肖邦音乐创作联系密切。
师导:那具体怎么个密切法呢?其他同学找到的话,先来说一说。
生2:“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板书:基调)
生3:“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音乐描绘了波兰的风光和童年的生活。
师导:波兰的生活和故园的景色都在他音乐中展现,那这些是肖邦音乐的——?
生集体回答:素材(材料)!(板书:素材)
师:还有没有呢?
课堂似乎有些凝滞。于是,我指名一个学生在下一节找。好不容易,那个男生才站起来疙疙瘩瘩地读了。
生:“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问他有没有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摇头。
师导:注意两个地方“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
生的反应是茫然和疑惑的,有的说矛盾,有的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导: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相距甚远”呢?结合生平。
生1:他很小就离开波兰,长期在法国,那么对于乡村的理解肯定有些变化,所以使得最后一组玛祖卡与“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
师: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理解?
生2:因为上节课提到马祖卡是波兰的民族音乐,作为一个爱国的人,他在内心里能理解波兰和波兰人民的。
师小结:因长期在外,祖国之于肖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他借旋律表达自己的精神思念的痛苦。尽管有变化,我们还是能听出这音乐“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波兰赋予肖邦音乐以精神。(板书:精神)
师总:其实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总之,一句话“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板书:源泉)
(通过语句评点的方式研习文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素材到精神内核,层层深入地分析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听音乐写感受:与肖邦促膝谈心
师: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课件展示)
听音乐,写感受: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
乐曲简介: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感的音乐,称《离别曲》最适合。
(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笔本,有的低头静听,有的边听边。
学生课堂音乐品赏交流,现摘选部分,整理如下:
音乐很舒缓,也很抒情,给人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感觉,好象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整个人的思绪都漂浮在空中,来到那宁静优美的波兰小镇。然而好景不长,节奏骤然变得急促有力了,感觉到暴风雨的迫近,危难即将来临。灾难渐渐过去,舒缓的节奏中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在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惆怅中有一种坚定和执着。 (齐紫荆)
舒缓的旋律,始终有一种淡淡的抑郁,包裹在忧伤中。突然间,积郁很久的感情变得矛盾,内心很是凌乱,变不可避免地喷薄而出,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在叫他抑制,抑制……无奈地、哀伤地、孤独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最后望一眼身后泛黄的故园,淡定地离去,消失在故园的视线里。
(顾凌岚)
祖国!在我的心中,只有祖国,我的故土,我的妈妈。尽管我已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我依然想念你身上的味道,那睡莲的阵阵幽香;我依然想念你独特的声音,那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有如天籁;我依然怀念那躺在你怀抱里的时刻,那温暖安逸的感觉犹如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战争!你为何来得如此迅猛,让我茫然失措。你是如此的残酷,让我和我的祖国无法重逢。不知道现在我的家怎样了。但愿不要被这无情的战火所毁坏。
不管有多么艰难,我永远记得回家的路。我要回去,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沈昊)
教师小结:大家听得、写得和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肖邦从未停止过对思念故国的思念,即使远离故土。他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
(设计此延伸性学习方案,对肖邦音乐进行鉴赏,这里的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是要求学生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的理解入手,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与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重点还是在语文上。在此环节,学生表现十分突出,根据曲调,结合肖邦的经历,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展现音乐的美和情感的美。)
五、课堂总结: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
故园因肖邦而依然美丽,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给了肖邦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
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朴素、淡雅、持久与深沉的爱与眷恋。
(用精炼概括的三句话强调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从思路结构和情感内核两方面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散文诗化的语言,言说太实则诗意无存,言说太虚则飘忽空泛。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较好的语言”以及科学的组织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文”的“美”,从而有美的体验和收获。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关注了文本的特点,尽可能地借助其他手段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地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由于本文与音乐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上课时我调动所有的音乐元素创设情境和氛围。在“学会聆听”环节,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情景再现故园美景;配乐诵读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雅致;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学会用声音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当然,散文的“美”学不仅是停留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一篇散文是如何来传达美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感情的。听音乐写感受,更是将文学和音乐鉴赏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创造美。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扣住文本让学生感受散文外在形式美、语言美,也要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美。但又不能被文本所束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学会表达美、创造美,从而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