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10: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故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谨思明辨以求造其义理之极。
——朱熹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阅读课文,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思考题一)
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一、(文章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提出问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2~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3~5)
(6~12)
(1)
1.“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 键性的发现”?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2.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继续支配中国一些读书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2)这样做的依据是: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