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新课-交友之道文言文学习-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讲 新课-交友之道文言文学习-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08:50:30

文档简介

新课(二)交友之道
知识积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清)曹雪芹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当代青年谈人生》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希腊)苏拉格底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别林斯基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俄)普希金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前苏)高尔基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德)贝多芬
※管鲍之交
(一)原文与注释
管鲍之交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②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④,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⑤焉。鲍叔遂进⑥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⑦合诸侯,一匡天下⑧,管仲之谋也。
①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游:交往。
②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③事:侍奉。
④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
⑤囚:被拘禁。
⑥进:荐进,推举。
⑦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⑧匡:纠正,扶正。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婴辅佐齐景公治国。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二人齐名,写成和传,故题名“管晏列传”。?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中的一个小故事“管鲍之交”。
(二)作品与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1-5]??[6]??。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人物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跑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跑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国君。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管仲被后世认为是法家的创始人,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也以管仲、乐毅自比,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孔子称管仲以“仁”,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安徽)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中期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
(三)词语积累
1.常见实词
(1)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_________?
(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
(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
(5)管仲囚焉____________?(6)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
(7)九合诸侯____________
(8)一匡天下____________???
2.常见虚词
(1)齐桓公以霸____________??(2)管仲囚焉____________(3)管仲既用____________
(4)管仲之谋也____________?
(四)文章梳理
1.这篇文章并没有将笔墨放在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鲍之间的交谊,这是本传的主题,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概括一下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你如何评价鲍叔牙?请用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鲍叔牙的品行。
3.管仲从政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五)课外拓展
1.补充文章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知我不遭③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④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⑤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贾:做生意,经商。
②不肖:不贤,无能。
③遭:遇。
④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
⑤多:称赞。
2.词语积累
(1)吾始困时???
穷,缺乏财物(形容词)
(2)分财利多自与????给(动词)
(3)尝与鲍叔贾????
做买卖(动词)?????(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做官(动词)?
(5)知我不遭时也????
遇,逢(动词)????(6)吾尝三战三走??????逃(动词)
(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推重,赞美(形容词)
3.关于友谊的称呼
(1)誓同生死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2)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3)自幼相交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4)年岁差别大、辈分悬殊结成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5)意气相投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6)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的友谊叫_________________。
(7)异姓结为兄弟叫_________________。
(8)旧称两家世代有交情者为_________________。
(9)交情深厚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10)
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交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
(11)交情不深,仅见见面,点点头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
4.鲍叔牙颁奖词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名利至上,诚信不再。而你,却是那个乱纷纷的时代里少有的另类:朋友欺骗你,你却善待他;朋友陷你于困境,你却原谅他;当朋友陷于绝境,你自己弯下腰来,也要努力拉他一把。在你的人生词典里,从来没有“怨恨”没有“嫌弃”,没有“妒忌”,没有“落井下石”,只有对朋友的不离不弃、生死不离。你的朋友为天下树立了一代霸主,你的后人在心里为你树立了一座丰碑!
※割席断交
(一)原文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从前。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像。
  ⑧废书:放下书
。废:放下。
  ⑨观
:看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你?
(二)作品与作者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统称为《世说新语》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相关人物】
管宁:汉末人
管宁(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汉末人
华歆(xīn)(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三)文章启示
1.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2.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3.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巩固练习
(一)阅读《管鲍之交》及补充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没遇上好时运。
B.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
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缺乏磨练、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
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二)阅读《割席断交》,完成下面题目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②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③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2)又尝同席读书(

(3)有乘轩冕过门者(
)???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古文阅读训练
孙子荆与王武子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①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②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雅:向来。②体:贴近。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临尸恸哭
临(

(2)卿常好我作驴鸣
好(

2.下列对“使君辈存,令此人死!”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天)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B.(上天)假使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就要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C.(上天)让君子们活着,让发笑的人去死!
D.(上天)假使让君子们活着,就让发笑的人去死吧!
3.下列和孙子荆形象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有情义
B.有才华
C.有胆识
D.有智慧
二、素材积累
积累关于友谊的名言、典故、故事,说一说自己的感悟。新课(二)交友之道
知识积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译文】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译文】君子交情淡淡若清水,小人交情甜甜若米酒。君子情虽淡,长久亲切。小人情虽甜,一朝翻脸。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用钱财结交的朋友,当钱财耗尽,交情也就到了尽头;靠美貌结交的朋友,当年华老去,感情就会变味。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译文】在生死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交情的深浅;在贫富有别、地位悬殊的时候,才能考验友情的真伪。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译文】合自己心意的朋友来了,一点不会产生厌倦的意思,明白自己内心的朋友到了,说的话总是那么投机!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译文】天下最愉快的事莫过于能交许多朋友,和朋友在一起很愉快莫过于来自和朋友间的交流、交谈。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清)曹雪芹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译文】一个人一辈子能有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这辈子我把你当做跟我志趣相同的好友来看待。
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当代青年谈人生》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希腊)苏拉格底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别林斯基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俄)普希金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前苏)高尔基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德)贝多芬
※管鲍之交
(一)原文与注释
管鲍之交
(管仲)少时常与鲍(bào)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②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④,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huán)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⑤焉。鲍叔遂进⑥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⑦合诸侯,一匡天下⑧,管仲之谋也。
①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游:交往。
②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③事:侍奉。
④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
⑤囚:被拘禁。
⑥进:荐进,推举。
⑦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⑧匡:纠正,扶正。
【参考译文】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婴辅佐齐景公治国。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二人齐名,写成和传,故题名“管晏列传”。?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中的一个小故事“管鲍之交”。
(二)作品与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1-5]??[6]??。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人物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跑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跑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国君。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管仲被后世认为是法家的创始人,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也以管仲、乐毅自比,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孔子称管仲以“仁”,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安徽)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中期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
(三)词语积累
1.常见实词
(1)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_________侍奉(动词)?
(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交游,来往(动词)
(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欺骗,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动词)
(4)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友善(形容词)???(5)管仲囚焉____________?囚禁(动词)
(6)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保举,推荐(动词)??(7)九合诸侯____________
会盟??(动词)
(8)一匡天下____________????匡正??(动词)?
2.常见虚词
(1)齐桓公以霸____________??凭借(介词)
(2)管仲囚焉____________语气助词
(3)管仲既用____________??已经(副词)
(4)管仲之谋也____________?的(助词)
(四)文章梳理
1.这篇文章并没有将笔墨放在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鲍之间的交谊,这是本传的主题,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概括一下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知贤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忍让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荐贤
2.你如何评价鲍叔牙?请用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鲍叔牙的品行。
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无私、高尚。(管鲍之间的交谊不仅体现在鲍叔牙对管仲的知贤荐贤,更重要的是让贤,管仲为相鲍叔牙反而在他之下,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表现了鲍叔牙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鲍叔牙不仅是一个好伯乐,还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爱国者。)
3.管仲从政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管仲自身才能;齐桓公宽宏大量和知人善任
(五)课外拓展
1.补充文章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gǔ)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知我不遭③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shào)忽④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⑤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贾:做生意,经商。
②不肖:不贤,无能。
③遭:遇。
④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
⑤多:称赞。
【参考译文】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词语积累
(1)吾始困时???
穷,缺乏财物(形容词)
(2)分财利多自与????给(动词)
(3)尝与鲍叔贾????
做买卖(动词)?????(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做官(动词)?
(5)知我不遭时也????
遇,逢(动词)????(6)吾尝三战三走??????逃(动词)
(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推重,赞美(形容词)
3.关于友谊的称呼
(1)誓同生死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刎颈之交
(2)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忘形之交
(3)自幼相交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竹马之交
(4)年岁差别大、辈分悬殊结成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忘年之交
(5)意气相投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
(6)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的友谊叫_________________。布衣之交
(7)异姓结为兄弟叫_________________。八拜之交
(8)旧称两家世代有交情者为_________________。世交
(9)交情深厚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管鲍之交
(10)
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交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交
(11)交情不深,仅见见面,点点头的朋友叫_________________。点头之交
4.鲍叔牙颁奖词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名利至上,诚信不再。而你,却是那个乱纷纷的时代里少有的另类:朋友欺骗你,你却善待他;朋友陷你于困境,你却原谅他;当朋友陷于绝境,你自己弯下腰来,也要努力拉他一把。在你的人生词典里,从来没有“怨恨”没有“嫌弃”,没有“妒忌”,没有“落井下石”,只有对朋友的不离不弃、生死不离。你的朋友为天下树立了一代霸主,你的后人在心里为你树立了一座丰碑!
※割席断交
(一)原文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从前。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像。
  ⑧废书:放下书
。废:放下。
  ⑨观
:看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你?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二)作品与作者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统称为《世说新语》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相关人物】
管宁:汉末人
管宁(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汉末人
华歆(xīn)(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三)文章启示
1.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2.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3.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巩固练习
(一)阅读《管鲍之交》及补充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没遇上好时运。
B.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
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缺乏磨练、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
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参考答案】
1.
(1)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2)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2.
A
(二)阅读《割席断交》,完成下面题目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②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③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2)又尝同席读书(

(3)有乘轩冕过门者(
)???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样
曾经
的人
共同
2.(1)华歆把它拣起来扔到远处。(2)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3.
学习做事专心致志
不慕名利
作业
一、古文阅读训练
孙子荆与王武子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①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②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雅:向来。②体:贴近。
【补充注释】
①枕石漱流:比喻隐居山林。枕石,用石做枕。漱流,用流水来漱口。
②洗耳:比喻不愿意过问世事。传说尧想召隐士许由为九州长,许由认为这听脏了自己的耳朵,就到河里洗耳。
③语(yù):对……说
④以:因为
⑤所:被
⑥唯:只有
白话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要隐居,告诉王武子说:“应该枕石漱流”,错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之所以枕流水,是想要洗干净自己的耳朵;之所以漱石头,是想要磨砺自己的牙齿。”
孙子荆恃才傲物,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非常敬重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孙子荆后到,抚尸痛哭,客人们也受感染跟着流泪。孙子荆哭罢,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他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上天竟然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临尸恸哭
临(

(2)卿常好我作驴鸣
好(

2.下列对“使君辈存,令此人死!”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天)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B.(上天)假使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就要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C.(上天)让君子们活着,让发笑的人去死!
D.(上天)假使让君子们活着,就让发笑的人去死吧!
3.下列和孙子荆形象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有情义
B.有才华
C.有胆识
D.有智慧
【答案】
1.(1)靠近,面对(2分)
(2)喜好,喜欢(2分)
2.A(3分)
3.C(2分)
二、素材积累
积累关于友谊的名言、典故、故事,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