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记叙文(四)叙事类 -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讲 记叙文(四)叙事类 -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08:51:15

文档简介

记叙文—叙事类
※知识精讲
(一)叙事类文章概念
叙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二)阅读方法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只有弄清了六要素,才有助于把握全文,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记叙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搞清记叙的顺序,也就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是记叙的基本方法。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往往是“给读者一个惊喜”,引起悬念,倒叙一段故事片段后还得转入顺叙。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如果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阅读时就注意是从整个事件的结局说起,还是从事件的中间部分说起的,何时倒叙部分结束又转入了顺叙,事件的各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衔接。
文中有插叙时也要注意插叙部分何时结束,在何时与顺叙衔接。
3.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思想感情
叙事类文章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事情的经过上,我们阅读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来领悟思想感情。
(1)分析主要事件的感人处、主要人物的感人动作等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性格、蕴含的人生哲理、事件的意义。
(2)抓情感线索分析作者对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
(3)抓事件的转折点、对比点、感人点,分析事件所蕴含的做人道理、人生哲理、人生规律;分析人物的精神性格、作者的情感、事件的意义等。
4.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中心思想
先从局部入手,审视每个自然段并简要概括其大意,然后再归拢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划分出有相对独立内容的“意义段”,并作简要概括。在排查层次的基础上分清大的“段落”(也叫部分),这样全文的大意就明朗了。一般说,除了开头的引文和结尾外,其主体部分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层次。
(2)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3)按时间顺序划分。
(4)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
(5)以“情”的变化划分
理清了结构层次,也就摸清了作者思路,看清了各部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在这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阅读叙事类文章,我们不仅要理清发展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还要在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后,领悟事情中包含的思想意义,我们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课文。
5.关注表达方式

达方式
记叙: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
具体、生动、形象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①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②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其感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6.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分析题目含义;归纳中心意思——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文章结构、文章思路。
三抓每层每段中心句、抒情议论句、过渡句。
四述----整合答案: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题解析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蓝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达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的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侯,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
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第⑦段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开头写“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震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
文章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次牵手,这两次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牵着母亲过马路
5.
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采用了_________写作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侯母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
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
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将炽热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
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第一次真好
①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②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③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使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
)。第一次看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⑤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朴朴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⑥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⑦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⑧愿你珍重第一次。
1.下面是第④段括号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正确的是(
)。
(1)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2)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3)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4)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A.(1)(2)(3)(4)
B.(3)(2)(1)(4)
C.(4)(2)(1)(3)
D.(2)(3)(1)(4)
2.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三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1)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中,作者既然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①儿子趴在床上不断地哭着,哭声越来越大,尖锐的哭声在房间回荡,一下一下刺痛着我的心。我走了过去,将儿子从床上拉起,拉进我的怀里。伏在我的肩上,儿子依旧痛哭不已。找不出任何语言安慰儿子,我只能不断地拍打他的后背。
②也不知道到底哭了多久,儿子终于平静下来,哽咽着说:“妈妈,我想黄小贝。”
③黄小贝是一只小鸭子。开学之初,不顾家人的反对,儿子偷偷买了一只小鸭子带回家,它就是黄小贝。黄小贝的“营盘”是一只纸箱,箱里铺着棉布与报纸。
④尽管接纳了黄小贝,但家人有言在先,所有与黄小贝有关的事务,都得由儿子自己打理。“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⑤有了黄小贝后,儿子早上不再赖床,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然后给它喂饭。黄小贝的胃口极好,什么稀饭、馒头、青菜、面条,黄小贝一律来者不拒,吃得十分带劲。黄小贝吃饭的时候,儿子就将黄小贝的纸箱拿到外面的垃圾箱旁,将里面的报纸、棉布清除干净,再换上新的。直到将黄小贝安排妥当,儿子才忙着自己吃饭上学。
⑥中午,儿子放学一回家,就赶紧拿把小铲子,带着黄小贝到院子里去。院子里有个小小的树林,儿子到树林里给黄小贝挖虫子吃,蚯蚓、西瓜虫什么的,挖到什么黄小贝就吃什么。直到黄小贝的嗉子都吃歪了,儿子才把它带回家。
⑦晚上,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黄小贝趴在儿子的脚上睡觉。作业做完了,儿子便和黄小贝“捉迷藏”。儿子先在室内慢慢走着,黄小贝在后面慢慢跟着;儿子跑起来,黄小贝照样跟在后面跑,儿子拐一个弯,躲了起来。黄小贝急得“叽叽叽”大叫,不停地转着小脑袋,四下张望。——虽然歌里成天唱着“小小鸭子嘎嘎叫”,但真正的小鸭子叫起来却是“叽叽叽”的,像小鸡一样。每个晚上,儿子的笑声与黄小贝的叫声,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幸福。
⑧没有人料到,如此幸福的日子,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⑨那天早晨,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后,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过去一看,发觉黄小贝拉肚子了。“不要紧的。”我安慰儿子,人都有生病的时候,更何况小鸭子呢?
⑩儿子上学去了,我忽然听到有动静,跑过来一看,只见黄小贝的脖子严重扭曲,双腿不断乱蹬……我心知不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两三分钟后,黄小贝一动不动了。看来,黄小贝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食物中毒了。
儿子中午放学回家,立刻趴到床上大哭不止。面对痛哭的儿子,我什么也没有说。是啊,除了眼泪,还有什么能够渲泄他内心的悲伤?对他来说,黄小贝不是普通的宠物,而是陪他玩陪他笑的小伙伴。黄小贝的死,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滋味;黄小贝的死,更让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那一天,从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里,我知道儿子承受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痛苦;而痛苦,总能让生命成长。我相信,从这场痛苦走出来后,儿子将会懂得尊重并珍惜世间的每一个生命。
1.自从有了黄小贝,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每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爆米花飘香的童年
王纯
①走在小城的街上,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扭身一看,是爆米花。买了一小袋吃,又香又脆,还有奶油味。可是,爆米花摊前人迹寥寥。孩子们从超市里提着大包的零食出来,走到爆米花前面,连眼神都不会停留一下。
②不由想起我小时候那些爆米花飘香的岁月。乡村的日子简单质朴,冬季一到,小村庄就像一只冬眠了的小兽,一切都是寂静安然的。农闲季节,人们出门也少了。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这时候,孩子大人已经从不同的胡同口出来,涌向了街上。小村庄一下子醒了,热闹起来。
③对于孩子们来说,爆米花师傅的到来,无异于一场充满生机的好事,让我们在单调的冬天里看到了温暖缤纷的色彩。孩子们都兴奋极了,把爆米花的师傅围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摇动着一个铁桶罐,说着“别着急,排好队”。我的眼睛盯着那个铁桶罐,它黑乎乎的,肚子滚圆,玉米粒在里面不知要翻滚多少次。那时候我觉得,铁桶罐很普通,一定是爆米花师傅身怀绝技,巧妙发功,才能爆出喷香的爆米花。你看他多么镇定自若,还有几分得意。
④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爆米花师傅终于把铁桶罐拿下来,那一刻,我们欢呼起来。只见他用力一拉,“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炸开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口袋里。瞬间,浓香四溢,孩子们沸腾了,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过一把解解馋。又甜又脆,还带着热乎气,真好吃。
⑤终于轮到我了,我讨好地对爆米花师傅说:“大伯,我喜欢吃甜的!给我做甜一点。”爆米花师傅咧开大嘴一笑,说:“好!”其实,那时候所谓的糖不过是一种叫作“糖精”的东西,可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无法估量的。
⑥我把爆米花端回家,我们姐妹们先吃了个够。母亲把剩下的爆米花藏好,她嘱咐我们,不能太贪心,如果三两天吃完了,过后就没得吃了。我明白,母亲想让我们细水长流地享受这点美味和快乐。
⑦天太冷了,爆米花师傅很久不来了。下了一场大雪,母亲招呼我们姐妹三人扫雪。母亲说:“扫完了,奖励你们好吃的!”我们干得很起劲,妹妹扫,我把雪堆到一处。不一会,雪扫完了,我们呵着冻得通红的手问母亲:“妈,给我们什么好吃的?”母亲神秘地笑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些爆米花。我们都惊喜地跳起来:“还有爆米花呢!”聪明的母亲,用小小的爆米花,让我们尝到了劳动果实的滋味。
⑧爆米花飘香的童年,让我们学会了知足和惜福。时光飞逝,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爆米花的口味更丰富了,制作过程也与原来不一样,街上随处可以买得到。可是,它却沦落为孩子们不屑一顾的食物。我想,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却丢失了一份珍贵而持久的快乐。
⑨爆米花,仿佛岁月深处的一幅画,带给我们节日般的欢欣。童年远去,那些飘香的记忆却会永存。
1.“快乐”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文章围绕爆米花写出了哪几种快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说说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今,爆米花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我”为什么对童年的爆米花情有独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爆米花飘香的童年”中“飘香”一词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一瞬间的美丽
⑴“你快来看呀!”羚子在院子里喊着。
⑵我正在尝试着做一种复杂的饼。我旁边摊开着一本关于主食制作的书,碗里的鸡蛋还没有完全打好,我没法估量出规定的六两白糖该是多少,我不想去理会羚子,除非是飞碟落在我家屋顶上。
⑶“你在干什么,快来呀!”我的妹妹羚子永远有看不完的光景,大概又是开出了一朵好看的花,或者是月亮从青色的云中露出光洁的额角来,听着她迫切的叫喊,我还是跑了出去。
⑷?一只大蝴蝶栖在芙蓉树上,比我手掌还大。我刚来得及看清它翼上的绿褐色班纹,它就倏地飞走了。回到厨房,我已忘记白糖放了四勺还是五勺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要是错过了刚才的一瞬,我就不会看见那么大的一个奇迹了。
⑸?夏天里,我和羚子在妈妈学校里借了一个大教室看书。妈妈来看我们,带来了几只深红的大桃子,我在写文章,顾不上问津。这时,有个孩子在窗下唱起了歌,是30年代的一支儿歌。

“多好听啊,孩子们。你们没有听到吗?”妈妈轻声说,“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唱的歌啊。”我放下笔,我发现妈妈的眼睛很亮。歌声像旧友的微笑。我看见了瓦蓝瓦蓝的天和银灰色的鸟,我们三人静静地坐着,不说一句话。妈妈悄悄地走了出去。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妈妈正在捕捉她的美好的一瞬。

写文章很重要,但这美丽的一瞬更是弥足珍贵。那一刻,纯净如洗,虽只是刹那,愉悦的记忆却是天长地久的,可以毕生享用。
⑻不久前,我和羚子在车站等一列夜间两点的火车,候车室令人窒息。我在读一本推理小说,快要知道凶手是谁的时候,羚子说:“我们出去走走吧。”我已完全进入角色,等我抬起头来,羚子正好走进来。
⑼“外面有个孩子眼睛有这么大。”羚子用拇指和食指比了一个圆圈。天哪,眼睛有那么大的孩子我还真没见过呢。
⑽我知道了凶手是谁,却错过了一个大眼睛的孩子。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一瞬都是价值连城的,你可以放弃正在做复杂的饼,但决不能错过那一瞬。
1.找出第(4)段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错字
正字
2.全文共写了三个美好的“一瞬“,我错过“一瞬”的那件事是
(2分)
3.
文中划线句“歌声像旧友的微笑”运用了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第⑹段“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妈妈正在捕捉她的美好的一瞬”,想像一下什么是妈妈美好的一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⑽段“你可以放弃正做着的复杂的饼,但决不能错过那一瞬”,“复杂的饼”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那一瞬”泛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
为什么说“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一瞬都是价值连城的”?

)(3分)
A.因为它们美丽的无以伦比。
B.因为这些美好而短暂的时刻稍纵即逝。
C.因为它们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D.因为美的东西是无价的。     
※能力提升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红书包
①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②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③记得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④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⑤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⑥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⑦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⑧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⑨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⑩第三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注】①打烊: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柔和美好。
1.第③段与“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词语是
。(1分)
2.文章围绕“红书包”2写了“我”的一段童年经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3分)
——“我”找到买红书包的文具店——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3.把第4段画线句改成“我在它跟前占了许久,看了很久”后没有原句好,理由是
。(4分)
4.阅读第8、9段,完成下表。(4分)
时间
白天
傍晚
晚上
“我”的心情


狂喜
沉重
“我”的表现
见到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



5.对第12段画线句中的“启示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要热爱生活中的美,但不要攀比。
B.不能只考虑自己爱美的需求,还要学会关心别人。
C.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D.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要学会回报家人。记叙文—叙事类
※知识精讲
(一)叙事类文章概念
叙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二)阅读方法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只有弄清了六要素,才有助于把握全文,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记叙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搞清记叙的顺序,也就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是记叙的基本方法。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往往是“给读者一个惊喜”,引起悬念,倒叙一段故事片段后还得转入顺叙。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如果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阅读时就注意是从整个事件的结局说起,还是从事件的中间部分说起的,何时倒叙部分结束又转入了顺叙,事件的各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衔接。
文中有插叙时也要注意插叙部分何时结束,在何时与顺叙衔接。
3.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思想感情
叙事类文章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事情的经过上,我们阅读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来领悟思想感情。
(1)分析主要事件的感人处、主要人物的感人动作等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性格、蕴含的人生哲理、事件的意义。
(2)抓情感线索分析作者对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
(3)抓事件的转折点、对比点、感人点,分析事件所蕴含的做人道理、人生哲理、人生规律;分析人物的精神性格、作者的情感、事件的意义等。
4.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中心思想
先从局部入手,审视每个自然段并简要概括其大意,然后再归拢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划分出有相对独立内容的“意义段”,并作简要概括。在排查层次的基础上分清大的“段落”(也叫部分),这样全文的大意就明朗了。一般说,除了开头的引文和结尾外,其主体部分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层次。
(2)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3)按时间顺序划分。
(4)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
(5)以“情”的变化划分
理清了结构层次,也就摸清了作者思路,看清了各部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在这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阅读叙事类文章,我们不仅要理清发展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还要在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后,领悟事情中包含的思想意义,我们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课文。
5.关注表达方式

达方式
记叙: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
具体、生动、形象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①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②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其感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6.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分析题目含义;归纳中心意思——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文章结构、文章思路。
三抓每层每段中心句、抒情议论句、过渡句。
四述----整合答案: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题解析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蓝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达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的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侯,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
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第⑦段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开头写“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震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
文章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次牵手,这两次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牵着母亲过马路
5.
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采用了_________写作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侯母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
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
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将炽热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
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
1.
(1).
看到儿子携妻儿回家(看望自己)或看到儿子一家回来看望自己。
(2).
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听到“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这句话)(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2.
“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3.
(1).
儿时,母亲牵着我过马路;
(2).
今天,我牵着母亲过马路
4.
(1).
陪母亲买菜
(2).
听母亲诉说(唠叨)
5.
(1).
对比
(2).
突出母亲爱子情深。
6.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可知: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根据第七段中的“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可知:母亲是因为感受到我对她爱的回馈而有了惊喜。
2.
试题分析:本题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根据上下文内容来理解分析即可。根据第四段中的“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可知:我是因为看到母亲这样一个很自然,我很熟悉的动作,想到了儿时母亲也总是这样习惯性的拉我的手,感受到母亲给我爱一如往常,自己被伟大的母爱而深深感动,所以心灵才会震颤起来。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语段中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第一次:儿时,母亲牵着我过马路;第二次:现在,我牵着母亲过马路。
4.
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根据第一段中的“我便说:我陪你去吧!”可概括得出:我陪母亲买菜;根据第二段中的“母亲这把年纪,自然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还能不听?”可概括得出:我听母亲唠叨;从第七段中的“对她说:小时侯,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可概括得出:我牵着母亲过马路。
点睛: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案。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很明显这是对比的写作手法,一般情况下,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什么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这个对比是为了突出母亲的爱子情深,怕儿子遇到危险,下意识的就拉起了儿子的手,这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选文记叙自己和母亲所发生的事情,表现母子之间的深情,这里的母亲不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故B错。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第一次真好
①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②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③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使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
)。第一次看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⑤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朴朴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⑥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⑦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⑧愿你珍重第一次。
1.下面是第④段括号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正确的是(
)。
(1)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2)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3)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4)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A.(1)(2)(3)(4)
B.(3)(2)(1)(4)
C.(4)(2)(1)(3)
D.(2)(3)(1)(4)
2.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三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1)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中,作者既然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①偶见柚子树;②饲养十姊妹;③生孩子。
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
承上启下(或:过渡)
4.第一次看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5.没有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①儿子趴在床上不断地哭着,哭声越来越大,尖锐的哭声在房间回荡,一下一下刺痛着我的心。我走了过去,将儿子从床上拉起,拉进我的怀里。伏在我的肩上,儿子依旧痛哭不已。找不出任何语言安慰儿子,我只能不断地拍打他的后背。
②也不知道到底哭了多久,儿子终于平静下来,哽咽着说:“妈妈,我想黄小贝。”
③黄小贝是一只小鸭子。开学之初,不顾家人的反对,儿子偷偷买了一只小鸭子带回家,它就是黄小贝。黄小贝的“营盘”是一只纸箱,箱里铺着棉布与报纸。
④尽管接纳了黄小贝,但家人有言在先,所有与黄小贝有关的事务,都得由儿子自己打理。“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⑤有了黄小贝后,儿子早上不再赖床,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然后给它喂饭。黄小贝的胃口极好,什么稀饭、馒头、青菜、面条,黄小贝一律来者不拒,吃得十分带劲。黄小贝吃饭的时候,儿子就将黄小贝的纸箱拿到外面的垃圾箱旁,将里面的报纸、棉布清除干净,再换上新的。直到将黄小贝安排妥当,儿子才忙着自己吃饭上学。
⑥中午,儿子放学一回家,就赶紧拿把小铲子,带着黄小贝到院子里去。院子里有个小小的树林,儿子到树林里给黄小贝挖虫子吃,蚯蚓、西瓜虫什么的,挖到什么黄小贝就吃什么。直到黄小贝的嗉子都吃歪了,儿子才把它带回家。
⑦晚上,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黄小贝趴在儿子的脚上睡觉。作业做完了,儿子便和黄小贝“捉迷藏”。儿子先在室内慢慢走着,黄小贝在后面慢慢跟着;儿子跑起来,黄小贝照样跟在后面跑,儿子拐一个弯,躲了起来。黄小贝急得“叽叽叽”大叫,不停地转着小脑袋,四下张望。——虽然歌里成天唱着“小小鸭子嘎嘎叫”,但真正的小鸭子叫起来却是“叽叽叽”的,像小鸡一样。每个晚上,儿子的笑声与黄小贝的叫声,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幸福。
⑧没有人料到,如此幸福的日子,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⑨那天早晨,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后,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过去一看,发觉黄小贝拉肚子了。“不要紧的。”我安慰儿子,人都有生病的时候,更何况小鸭子呢?
⑩儿子上学去了,我忽然听到有动静,跑过来一看,只见黄小贝的脖子严重扭曲,双腿不断乱蹬……我心知不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两三分钟后,黄小贝一动不动了。看来,黄小贝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食物中毒了。
儿子中午放学回家,立刻趴到床上大哭不止。面对痛哭的儿子,我什么也没有说。是啊,除了眼泪,还有什么能够渲泄他内心的悲伤?对他来说,黄小贝不是普通的宠物,而是陪他玩陪他笑的小伙伴。黄小贝的死,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滋味;黄小贝的死,更让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那一天,从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里,我知道儿子承受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痛苦;而痛苦,总能让生命成长。我相信,从这场痛苦走出来后,儿子将会懂得尊重并珍惜世间的每一个生命。
1.自从有了黄小贝,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每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不赖床,给鸭子喂食;②去森林给鸭子捉虫子吃;③写完作业与鸭子捉迷藏。(3分)
2.过渡作用。由黄小贝给儿子带来欢乐过渡到黄小贝的死给儿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使文章情势陡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4分)
3.(每题2分,共4分)
(1)“煞”表现出儿子十足的痛快劲,表现出他的要求得到满足后的欣喜,也预示着他照顾小鸭子的积极态度。
(2)“担忧”刻画了儿子忧愁的神态,表现了他的细心和对小鸭子的关心,也为下文小鸭子的死做了铺垫。
4.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要尊重和珍惜世间的每一个生命。(或:人只有直面痛苦,经受挫折,才能真正地长大。言之有理,有一定的认识高度即可)(4分)
※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爆米花飘香的童年
王纯
①走在小城的街上,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扭身一看,是爆米花。买了一小袋吃,又香又脆,还有奶油味。可是,爆米花摊前人迹寥寥。孩子们从超市里提着大包的零食出来,走到爆米花前面,连眼神都不会停留一下。
②不由想起我小时候那些爆米花飘香的岁月。乡村的日子简单质朴,冬季一到,小村庄就像一只冬眠了的小兽,一切都是寂静安然的。农闲季节,人们出门也少了。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这时候,孩子大人已经从不同的胡同口出来,涌向了街上。小村庄一下子醒了,热闹起来。
③对于孩子们来说,爆米花师傅的到来,无异于一场充满生机的好事,让我们在单调的冬天里看到了温暖缤纷的色彩。孩子们都兴奋极了,把爆米花的师傅围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摇动着一个铁桶罐,说着“别着急,排好队”。我的眼睛盯着那个铁桶罐,它黑乎乎的,肚子滚圆,玉米粒在里面不知要翻滚多少次。那时候我觉得,铁桶罐很普通,一定是爆米花师傅身怀绝技,巧妙发功,才能爆出喷香的爆米花。你看他多么镇定自若,还有几分得意。
④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爆米花师傅终于把铁桶罐拿下来,那一刻,我们欢呼起来。只见他用力一拉,“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炸开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口袋里。瞬间,浓香四溢,孩子们沸腾了,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过一把解解馋。又甜又脆,还带着热乎气,真好吃。
⑤终于轮到我了,我讨好地对爆米花师傅说:“大伯,我喜欢吃甜的!给我做甜一点。”爆米花师傅咧开大嘴一笑,说:“好!”其实,那时候所谓的糖不过是一种叫作“糖精”的东西,可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无法估量的。
⑥我把爆米花端回家,我们姐妹们先吃了个够。母亲把剩下的爆米花藏好,她嘱咐我们,不能太贪心,如果三两天吃完了,过后就没得吃了。我明白,母亲想让我们细水长流地享受这点美味和快乐。
⑦天太冷了,爆米花师傅很久不来了。下了一场大雪,母亲招呼我们姐妹三人扫雪。母亲说:“扫完了,奖励你们好吃的!”我们干得很起劲,妹妹扫,我把雪堆到一处。不一会,雪扫完了,我们呵着冻得通红的手问母亲:“妈,给我们什么好吃的?”母亲神秘地笑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些爆米花。我们都惊喜地跳起来:“还有爆米花呢!”聪明的母亲,用小小的爆米花,让我们尝到了劳动果实的滋味。
⑧爆米花飘香的童年,让我们学会了知足和惜福。时光飞逝,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爆米花的口味更丰富了,制作过程也与原来不一样,街上随处可以买得到。可是,它却沦落为孩子们不屑一顾的食物。我想,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却丢失了一份珍贵而持久的快乐。
⑨爆米花,仿佛岁月深处的一幅画,带给我们节日般的欢欣。童年远去,那些飘香的记忆却会永存。
1.“快乐”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文章围绕爆米花写出了哪几种快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说说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今,爆米花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我”为什么对童年的爆米花情有独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爆米花飘香的童年”中“飘香”一词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去爆爆米花的快乐;等待爆米花出锅的快乐;吃加糖爆米花的快乐;扫完雪能吃到爆米花的快乐。
2.“跳”和“跑”两个动词写出了“我”听到卖爆米花的吆喝声后的兴奋和喜悦以及急切想吃爆米花的心情。
3.因为那个时代物质匮乏,爆米花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与满足,那种急切的盼望与极大的满足、那种香喷喷的味道是现在街边卖的爆米花所无法给予的。
4.“飘香”一词既指爆米花的味道,又指童年时代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感受,同时这个词还体现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无限怀念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一瞬间的美丽
⑴“你快来看呀!”羚子在院子里喊着。
⑵我正在尝试着做一种复杂的饼。我旁边摊开着一本关于主食制作的书,碗里的鸡蛋还没有完全打好,我没法估量出规定的六两白糖该是多少,我不想去理会羚子,除非是飞碟落在我家屋顶上。
⑶“你在干什么,快来呀!”我的妹妹羚子永远有看不完的光景,大概又是开出了一朵好看的花,或者是月亮从青色的云中露出光洁的额角来,听着她迫切的叫喊,我还是跑了出去。
⑷?一只大蝴蝶栖在芙蓉树上,比我手掌还大。我刚来得及看清它翼上的绿褐色班纹,它就倏地飞走了。回到厨房,我已忘记白糖放了四勺还是五勺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要是错过了刚才的一瞬,我就不会看见那么大的一个奇迹了。
⑸?夏天里,我和羚子在妈妈学校里借了一个大教室看书。妈妈来看我们,带来了几只深红的大桃子,我在写文章,顾不上问津。这时,有个孩子在窗下唱起了歌,是30年代的一支儿歌。

“多好听啊,孩子们。你们没有听到吗?”妈妈轻声说,“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唱的歌啊。”我放下笔,我发现妈妈的眼睛很亮。歌声像旧友的微笑。我看见了瓦蓝瓦蓝的天和银灰色的鸟,我们三人静静地坐着,不说一句话。妈妈悄悄地走了出去。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妈妈正在捕捉她的美好的一瞬。

写文章很重要,但这美丽的一瞬更是弥足珍贵。那一刻,纯净如洗,虽只是刹那,愉悦的记忆却是天长地久的,可以毕生享用。
⑻不久前,我和羚子在车站等一列夜间两点的火车,候车室令人窒息。我在读一本推理小说,快要知道凶手是谁的时候,羚子说:“我们出去走走吧。”我已完全进入角色,等我抬起头来,羚子正好走进来。
⑼“外面有个孩子眼睛有这么大。”羚子用拇指和食指比了一个圆圈。天哪,眼睛有那么大的孩子我还真没见过呢。
⑽我知道了凶手是谁,却错过了一个大眼睛的孩子。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一瞬都是价值连城的,你可以放弃正在做复杂的饼,但决不能错过那一瞬。
1.找出第(4)段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错字
正字
2.全文共写了三个美好的“一瞬“,我错过“一瞬”的那件事是
(2分)
3.
文中划线句“歌声像旧友的微笑”运用了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第⑹段“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妈妈正在捕捉她的美好的一瞬”,想像一下什么是妈妈美好的一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⑽段“你可以放弃正做着的复杂的饼,但决不能错过那一瞬”,“复杂的饼”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那一瞬”泛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
为什么说“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一瞬都是价值连城的”?

)(3分)
A.因为它们美丽的无以伦比。
B.因为这些美好而短暂的时刻稍纵即逝。
C.因为它们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D.因为美的东西是无价的。     
【答案】(18分)
1.错字:班
正字:斑(共2分,每空各1分)
2.
“我”因为读推理小说而错过了一个大眼睛的孩子。
(2分)
3.比喻
(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歌声的温馨、美好,久违的歌儿勾起了妈妈对童年往事的回忆。(2分)
4.“妈妈美好的一瞬”是妈妈童年时幸福而难忘的往事。(3分,妈妈童年唱着自己喜欢的
儿歌……可以发挥想象,意思点到“美好的回忆”即可。)
5.
“复杂的饼”泛指我们自认为很重要的事情。(2分)
“那一瞬”泛指稍纵即逝的、美好的事物,或者生活中短暂而美丽的一瞬。(2分)
6.
B(3分)
※能力提升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红书包
①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②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③记得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④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⑤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⑥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⑦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⑧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⑨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⑩第三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注】①打烊: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柔和美好。
1.第③段与“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词语是
。(1分)
2.文章围绕“红书包”2写了“我”的一段童年经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3分)
——“我”找到买红书包的文具店——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3.把第4段画线句改成“我在它跟前占了许久,看了很久”后没有原句好,理由是
。(4分)
4.阅读第8、9段,完成下表。(4分)
时间
白天
傍晚
晚上
“我”的心情


狂喜
沉重
“我”的表现
见到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



5.对第12段画线句中的“启示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要热爱生活中的美,但不要攀比。
B.不能只考虑自己爱美的需求,还要学会关心别人。
C.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D.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要学会回报家人。
1.缠绕
2.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磨父母买红书包;珍藏回忆红书包,获得教益。
3.原句对“我”凝望红书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更能生动地表现出我对红书包的渴望和喜爱之情,突出红书包对我的吸引力大,为后文我磨父母给我买红书包做了铺垫。
4.①快乐②惴惴不安③“我”三番五次往卖红书包的店里跑④“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直打转。
5.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