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整体把握
※知识精讲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明代江盈科《缘箩山人集》)
1.解释加点词语。(10分)
①
仕于南方
(
)
②
席上啖菱
(
)
③
欲以去热也
(
)
④
欲以去热也
(
)
⑤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
⑥
并壳入口
(
)
⑦
或曰
(
)
⑧
其人自护其短
(
)
⑨
欲以清热也
(
)
⑩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2.翻译。(10分)
①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②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③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④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⑤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4分)
4.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
分)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7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
老父:老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不可入
(
)
(2)俄有老父至
(
)
2.翻译句子(3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樵薪:承宫:东汉人。樵薪:砍柴。
②琅琊:古郡名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执苦:干苦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A.见诸生讲诵,好之(
)
B.门下生共禁,乃止(
)
2.对文中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猪的主人责怪他还没有回来,走出去找猪。
B.猪的主人责怪他没有来还猪,走出去找他。
C.猪的主人为他还没有来感到奇怪,走出去找他。
D.猪的主人为他没有还猪奇怪,就走出去寻找他。
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大家学习承宫的樵薪苦读;
B.赞扬承宫的樵学苦读的精神;
C.记载下东汉承宫樵学苦读的史实;
D.批评猪主的言行,赞扬徐子盛的德行。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妻常之田(
)
(2)曝麦于庭(
)
(3)妻还怪问(
)
(4)凤方悟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凤成为名儒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文言讲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哪几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当使绝域(
)
(2)乃诣长史蔺仁基(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昔有愚人,适友人家(
)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饶子甘酸(
)
(2)乘此得及前源(
)
2.翻译句子。(4分)
(1)魏武行役,失汲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曹操”,他是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再写出1—2个关于他的故事的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你知道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1.解释加点字。
(1)乡里称孝
(
)
(2)师事扶风班虎
(
)
(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
)
(4)一见辄能诵忆
(
)
2.翻译句子。
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本文的介绍,王充读书的最大特点是?(用文章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王充读书的史实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文言文—整体把握
※知识精讲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明代江盈科《缘箩山人集》)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北人】北方人。【菱】即菱角。【仕于南方】即“于南方仕”,在南方做官。
仕:(仕途)在……做官。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席】酒席。【啖】吃。【并】连同,一起。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有人,有的人。【去】去除,去掉。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其人自【护】其【短】,
【护】掩饰。【短】缺点,短处。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非】不是。【知】知道。【欲】想,想要。【以】用来。
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
【北土】北方。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
【而】表转折,此指却。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坐】因为,由于。【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作品赏析】
这篇短文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识梳理】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实词
啖
吃
席上啖菱
并
连同,一起
并壳入口
或
有人,有的人
或曰
欲
想,想要
欲以清热也
坐
因为,由于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虚词
而
转折连词,却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于
在
于南方仕
以
用来
欲以清热也
古今异义
坐
古:因为,由于。今:坐下。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强
古:勉强。今:坚强,力量大。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词语。(10分)
①
仕于南方
(
)
②
席上啖菱
(
)
③
欲以去热也
(
)
④
欲以去热也
(
)
⑤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
⑥
并壳入口
(
)
⑦
或曰
(
)
⑧
其人自护其短
(
)
⑨
欲以清热也
(
)
⑩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2.翻译。(10分)
①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②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③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④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⑤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4分)
4.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
分)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
①(仕途)在……做官。②
吃。③
用来。④
去除,去掉。⑤
认识。⑥
连同,一起。⑦有人,有的人。⑧
缺点,短处。⑨
想,想要。⑩
因为,由于。
2.
①
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啊。②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③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④(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⑤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3.
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4.
①
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
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3题(7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
老父:老人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不可入
(
)
(2)俄有老父至
(
)
2.翻译句子(3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进入,与“出”相对
到来,到达
2.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
3.“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所以不能当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樵薪:承宫:东汉人。樵薪:砍柴。
②琅琊:古郡名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执苦:干苦活。
【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A.见诸生讲诵,好之(
)
B.门下生共禁,乃止(
)
2.对文中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猪的主人责怪他还没有回来,走出去找猪。
B.猪的主人责怪他没有来还猪,走出去找他。
C.猪的主人为他还没有来感到奇怪,走出去找他。
D.猪的主人为他没有还猪奇怪,就走出去寻找他。
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大家学习承宫的樵薪苦读;
B.赞扬承宫的樵学苦读的精神;
C.记载下东汉承宫樵学苦读的史实;
D.批评猪主的言行,赞扬徐子盛的德行。
【答案】
喜欢
停止
2.C
3.D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译文】高凤,字文通,是南阳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妻常之田(
)
(2)曝麦于庭(
)
(3)妻还怪问(
)
(4)凤方悟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凤成为名儒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同“尝”,曾经(2)晒(3)对……感到奇怪(4)省悟,明白
2.(1)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2)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3.做事认真,专心致志。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文言讲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课堂检测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慢
(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哪几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凿壁偷光
3.(1)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
4.两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译文】狄仁杰做并州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他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念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去,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当使绝域(
)
(2)乃诣长史蔺仁基(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派往
(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
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主人听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吃盐,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昔有愚人,适友人家(
)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到
(2)准备(2分,每空1分)
2.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2分,意思符合即可)
3.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
【译文】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时,部队行军长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为了不耽误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口水。终于到达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饶子甘酸(
)
(2)乘此得及前源(
)
2.翻译句子。(4分)
(1)魏武行役,失汲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曹操”,他是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再写出1—2个关于他的故事的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你知道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多;(2)到达
2.(1)(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2)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意对即可)
3.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
4.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译文】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后来回到乡里,隐居教学。
1.解释加点字。
(1)乡里称孝
(
)
(2)师事扶风班虎
(
)
(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
)
(4)一见辄能诵忆
(
)
2.翻译句子。
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本文的介绍,王充读书的最大特点是?(用文章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王充读书的史实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乡里:家乡的人。(2)师事:拜……为师。(3)好:喜欢(4)辄:就
2.翻译:看一遍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4.启示:可以围绕“要博览群书”,“读书不能泥古”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