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讲 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08:51:38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
※知识精讲
(一)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翻译“六字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5.调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惟弈秋之为听:全句翻译:只听弈秋的话(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做),正常语序“惟听弈秋”。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为借代。可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动词居多)。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词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例题解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知识梳理】






实词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非徒无益
虚词

芒芒然归

予助苗长矣
通假字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
古今异义

今日病矣
一词多义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
而揠苗之者
其子趋而往视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



宋人……揠苗之者



芒芒然归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非徒无益


2.翻译。(10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

芒芒然归。

今日病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3.
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4.
试要分析本文语言上或写作上的特色。(3分)
※巩固练习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①
魏文侯②出游,见路人反裘③而负刍④。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注释】①选自《新序·杂事》。作者刘向。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著《春秋谷粱传》,另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②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③反裘:反穿着皮袄。古人穿皮袄的习惯本是毛向外的,此人却反来,毛朝里,皮朝外。④负刍:背着柴草。负,背。刍,喂牲口的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胡为反裘而负刍?(

(2)毛无所恃(

(3)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4)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曩有狮子王,于深山攫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豺以时而进,已亦攫得狸、兔自存。期年,鹿尽,豺无可送者。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至汝,汝其图之!”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据《天中记》改写)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于深山攫一豺(

(2)已亦攫得狸、兔自存(

(3)汝杀众生亦多矣(

(4)遂为狮所食(

2.上文中的“期年”是指(

A.不到一年
B.一年
C.一年多
D.好几年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豺以时而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次至汝,汝其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
【注释】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伏食如故(

(2)不合其耳也(

(3)孤犊之鸣(

(4)即掉尾奋耳(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日攘一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在文中找出与“请损之”中“损”一词含义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列举偷鸡者的故事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和本文的学习,谈谈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乌鸦喜谀
粤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乌鸦。一犬翘首枝头,乌鸦食其上。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伏地喃喃,仰视注目以待,颂曰:“乌兄,久慕高风,未亲雅教,素仰雅曲,如赐一曲,尤慰平生,心亦足矣。”鸦听之,喜不自胜,伸腰展翅,喔喔数声,食尽堕犬口中。犬曰:“雅趣已聆,心愿已足,蒙赐佳味,终身铭德。”鸦讶曰:“非闻曲之为,乃欲吾口中食耶!”悔之莫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上多栖乌鸦(

(2)犬欲缘木上之(

(3)颂曰(

(4)雅趣已聆(

2.翻译下列句子。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
[注释]
①濯:洗涤。②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去,遗所提囊??(1)去(____________)????(2)遗(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华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品质。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zh?ng)百兽:掌管百兽。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天帝使我长百兽”中“使”的意思:
“子以我为不信”中“信”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子无敢食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兽见之皆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狐假虎威”是个成语,读完全文后,请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3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焚庐灭鼠
越西有独居男子,结茨①为庐,力耕以为食。久之,菽②粟盐酪,具无仰③于人。尝患鼠,昼则累累然行,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憾之。
一旦被④酒归,始就枕,鼠百故恼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庐亦毁。次日酒解,怅怅⑤无所归。
【注】①结茨(cí):编结茅草。
②菽粟:指粮食
③仰:这里有“靠”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
累累然行
(
)
(2)
具无仰于人(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3分)
次日酒解,怅怅无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能力提升
【文言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古今对碰】
原文
注释
译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于】向。【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
【暮】矣。”
【欲】想要。【暮】晚,迟。
“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何】为什么。【秉烛】燃烛照明。秉,动词,点燃。【乎】呢。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
习呢?”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安敢】怎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
王呢?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闻】听说。【少】少年(年轻时)。【好】喜欢。【阳】阳光。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曰:“【善哉】!”
【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知识梳理】






实词

欲学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孰与昧行乎

少而好学

臣闻之

如日出之阳
虚词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古今异义

恐已暮矣
一词多义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少而好学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问于师旷



安敢戏君乎



如日出之阳



孰与昧行乎



何不秉烛乎



如秉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善哉



欲学



臣闻之


2.翻译。(10分)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何不秉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
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分)
5.
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分)
6.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
※知识精讲
(一)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翻译“六字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5.调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惟弈秋之为听:全句翻译:只听弈秋的话(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做),正常语序“惟听弈秋”。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可以把这个句子译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为借代。可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动词居多)。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词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例题解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古今对碰】
原文
注释
译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归】,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归】回家。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的回到家里。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谓】对……说。【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耘苗】给苗锄草。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
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作品赏析】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本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阐明道理,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妙趣横生。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
【知识梳理】






实词

回来,回家
芒芒然归

对……说
谓其人曰

我,第一人称代词
予助苗长矣

快步走
其子趋而往视之

去,到……去
其子趋而往视之

草木干枯,枯萎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好处
非徒无益
虚词

……样子
芒芒然归

句末语助词,可译为“了”
予助苗长矣
通假字

通“悯”,担心,忧虑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
古今异义

古:疲劳,困苦,精疲力尽。今:生病
今日病矣
一词多义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
助词,的
而揠苗之者
代词,指“禾苗”
其子趋而往视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



宋人……揠苗之者



芒芒然归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非徒无益


2.翻译。(10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

芒芒然归。

今日病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3.
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4.
试要分析本文语言上或写作上的特色。(3分)
【参考答案】
1.

同“悯”,担心,忧虑。②
拔。③
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④
回家。⑤
对……说。⑥
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⑦
快步走。⑧
草木干枯,枯萎。⑨
少。⑩
好处。
2.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②
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的回到家里。③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④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⑤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3.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4.
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巩固练习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①
魏文侯②出游,见路人反裘③而负刍④。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注释】①选自《新序·杂事》。作者刘向。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著《春秋谷粱传》,另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②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③反裘:反穿着皮袄。古人穿皮袄的习惯本是毛向外的,此人却反来,毛朝里,皮朝外。④负刍:背着柴草。负,背。刍,喂牲口的草。
【译文】魏文侯外出游览,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身上背着柴草口(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穿皮袄背柴草呢?”(那人)答道:“我爱惜皮袄上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坏了,那毛也就没有地方附着了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胡为反裘而负刍?(

(2)毛无所恃(

(3)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4)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什么,疑问代词;(2)依赖(3)你,代词;(4)如果,连词。
2.(1)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身上背着柴草。(2)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坏了,那毛也就没有地方附着了吗?
3.世界上的事物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任何事物不能失去了它的存在基础。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曩有狮子王,于深山攫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豺以时而进,已亦攫得狸、兔自存。期年,鹿尽,豺无可送者。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至汝,汝其图之!”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据《天中记》改写)
【译文】以前有一只在山上当王的狮子,在深山中抓到了一只豺狼,准备吃掉它。豺狼说:“我请求为大王每月送来两只鹿来赎回我的小命。”狮子王很高兴。豺狼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送去两只鹿,自己也靠捕获狐狸、兔子等为生。一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没有什么可以送给(狮子)的了。狮子遇到豺狼,(对豺狼)说:“你杀了太多生命了!今天轮到你了,你还是考虑怎么办吧!”豺狼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吃掉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于深山攫一豺(

(2)已亦攫得狸、兔自存(

(3)汝杀众生亦多矣(

(4)遂为狮所食(

2.上文中的“期年”是指(

A.不到一年
B.一年
C.一年多
D.好几年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豺以时而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次至汝,汝其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攫:抓住,用爪迅速抓取
(2)存:活下去,存活
(3)亦:也
(4)为:被
2.B
3.(1)(豺狼)按照约定的时间每月给狮子王进献鹿。
(2)现在轮到你了,你(豺狼)还是考虑怎么办吧!
4.助纣为虐,到头来恶果自食,最终害人害己!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
【注释】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译文】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音乐,牛低头依旧吃草。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转而发出牛虻的声音,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伏食如故(

(2)不合其耳也(

(3)孤犊之鸣(

(4)即掉尾奋耳(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低头
(2)适合
(3)鸣叫声,作名词
(4)摇摆、竖直
2.(1)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2)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日攘一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戴盈之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免去关卡和市场上对商品的征税,今年不能实行了,就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废止(现行的税制),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那个人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在文中找出与“请损之”中“损”一词含义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列举偷鸡者的故事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和本文的学习,谈谈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轻
2.(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以偷鸡者明明知错,借故拖延,不肯马上改正为喻,劝戴盈之知错就该,不要拖延。
4.善辩;正直;关心国家大事等。
※课堂检测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乌鸦喜谀
粤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乌鸦。一犬翘首枝头,乌鸦食其上。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伏地喃喃,仰视注目以待,颂曰:“乌兄,久慕高风,未亲雅教,素仰雅曲,如赐一曲,尤慰平生,心亦足矣。”鸦听之,喜不自胜,伸腰展翅,喔喔数声,食尽堕犬口中。犬曰:“雅趣已聆,心愿已足,蒙赐佳味,终身铭德。”鸦讶曰:“非闻曲之为,乃欲吾口中食耶!”悔之莫及。
【译文】粤西面的桂林,附近是荒村,有很多树,树上栖息着很多乌鸦。一只狗抬头看着枝头,一只乌鸦正在它的上方吃食。狗想爬上树,无奈爬不上去,趴在地上喃喃自语,抬头望着乌鸦等待时机,赞叹道:“乌鸦老兄,久仰你的大名,没有亲身体会你的指导,我一直敬仰你的歌声,如果能唱一曲,便抚慰了我的一生,我的心也满足了。”乌鸦听了,十分开心,伸伸腰,展开翅膀,喔喔了几声,食物竟然掉进了狗的口中。狗说:“你的歌声我已经听了,我的心愿也满足了,多谢你给的美味,我会终生不忘。”乌鸦惊讶的说:“你并非是为了听我唱歌,而是想夺去我口中的食物。”后悔莫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上多栖乌鸦(

(2)犬欲缘木上之(

(3)颂曰(

(4)雅趣已聆(

2.翻译下列句子。
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躲,息(2)沿着(3)赞美(4)听
2.狗想爬上树,怨恨也没有办法。
3.喜欢听奉承话的人不会有好结果。不要在花言巧语中迷失自我,要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一定的教训。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
[注释]
①濯:洗涤。②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了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去,遗所提囊??(1)去(____________)????(2)遗(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华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
(1).
离开
(2).
丢失
2.
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3.
(1).
不贪财物
乐于助人
(2).
考虑周到
【第三题解析】
“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拾金不昧,不贪财物;“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为指其处”——考虑周到,乐于助人;“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不贪财物,不求回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zh?ng)百兽:掌管百兽。
【参考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天帝使我长百兽”中“使”的意思:
“子以我为不信”中“信”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子无敢食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兽见之皆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狐假虎威”是个成语,读完全文后,请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3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任命
信:相信
2.(1)您不该吃我!(2)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因为狐狸在老虎后面,他们害怕的是老虎
4.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意思对即可
【解析】
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焚庐灭鼠
越西有独居男子,结茨①为庐,力耕以为食。久之,菽②粟盐酪,具无仰③于人。尝患鼠,昼则累累然行,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憾之。
一旦被④酒归,始就枕,鼠百故恼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庐亦毁。次日酒解,怅怅⑤无所归。
【注】①结茨(cí):编结茅草。
②菽粟:指粮食
③仰:这里有“靠”的意思
【参考译文】
越地有个独自居住的男子,编结茅草做成房屋,努力耕作得到食物。时间长了,粮食粟米盐和奶酪都有,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里)曾经老鼠成患,白天都成群结队地行动,夜晚又叫又咬,直到早晨。那男子一直为此事烦恼。一天喝醉了酒回家,刚刚睡到枕头上,老鼠(又叫又咬)令他恼火,无法闭眼。那男子(终于)发怒了,用火四处烧老鼠。老鼠死了,房屋也烧毁了。第二天酒醒了,迷茫地无家可归。龙门子对他的不幸表示慰问。他说:“人不可以积愤啊!我起初只是怨恨老鼠,但光看见老鼠却忘了自己的房子,不料想竟导致这样一场灾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
累累然行
(
)
(2)
具无仰于人(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3分)
次日酒解,怅怅无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行走
通“俱”都
2.第二天酒醒了,迷茫地无家可归。
3.
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
※能力提升
【文言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古今对碰】
原文
注释
译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于】向。【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
【暮】矣。”
【欲】想要。【暮】晚,迟。
“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何】为什么。【秉烛】燃烛照明。秉,动词,点燃。【乎】呢。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
习呢?”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安敢】怎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
王呢?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闻】听说。【少】少年(年轻时)。【好】喜欢。【阳】阳光。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曰:“【善哉】!”
【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晋平公和师旷的一问一答,阐明了活到老,学到老道理。人的一生是一个学无止境过程,终身学习,将会受益终生。
这里,师旷做了个比喻,他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刚刚出来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最后,他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这个问句是点题。师旷很巧妙地说明,年纪大了的人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的正午阳光,但是点着蜡烛走路,总比摸黑走路强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知识梳理】






实词

想要
欲学

戏弄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孰与昧行乎

喜欢
少而好学

听说
臣闻之

阳光
如日出之阳
虚词

介词,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句末语助词,呢
何不秉烛乎
古今异义

古:晚,迟。今:傍晚。
恐已暮矣
一词多义

转折连词,却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递进连词,并且
少而好学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问于师旷



安敢戏君乎



如日出之阳



孰与昧行乎



何不秉烛乎



如秉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善哉



欲学



臣闻之


2.翻译。(10分)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何不秉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
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分)
5.
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分)
6.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向。

戏弄。

阳光。

暗。

为什么。

像。

谁。

好。

想。

听说。
2.

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②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③
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④
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⑤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3.
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4.
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5.
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
6.
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