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列子》选读-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讲 《列子》选读-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08:52:41

文档简介

《列子》选读
知识精讲
《列子》又称《冲虚经》《冲虚真经》,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御寇所著,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列子修道九年之后,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选文阅读
【选文1】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鈇(fū):同“斧”,斧子。俄而抇其谷而
得其鈇: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抇[hú]:通“搰”,挖掘。
【译文】有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走了,看他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所有的动作态度,无不像是一个偷斧子的人。不久,这个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动作和态度再也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寓意】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选文2】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到手,自以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也不制止,还在郊外的大路口为他饯行,并打着节拍唱着悲伤的歌曲,声音振动了树林,回响挡住了行云。薛谭这才认错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
【寓意】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要持之以恒。要虚心好学,追求多学多问。
【选文3】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大庄严地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地像江河!”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伯牙在泰山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于是拿起琴弹了起来。先弹《霖雨之操》,又弹《崩山之音》,每弹一曲,钟子期都能领会它的旨趣。于是伯牙放下琴叹道:“你听琴的本领真是太高了,太高了!你心中想的简直和我想的一样,我哪里逃得掉你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呢?”
【寓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选文4】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
【寓意】比喻完全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选文5】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杨朱的邻人丢失了一只羊,他率领全家老小,又请杨朱派童仆帮助一齐追寻。杨朱说:“哈!丢失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人回答:“岔路太多了。”追的人返回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跑掉啦!”杨子问:“怎么会跑掉呢?”回答:“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不知道该往哪条路去找,所以只好回来了。”
【寓意】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选文6】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译文】
宋国有个人给他的国君用玉做成楮树叶子,三年做成了。叶子的肥瘦、叶茎和树枝、毫毛与小刺、颜色与光泽,乱放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便分辨不出来。这个人于是凭着他的技巧在宋国生活。列子听说这事,说:“假使天地间生长的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树木有枝叶的就太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例题解析
【文言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
【古今对碰】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曰】名叫。【衣素衣】穿着白色的衣服。第一个“衣”是“穿”的意思。第二个“衣”
是上衣,这里指衣服。素:白色的。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雨】,解素衣,
【雨】下雨,名词活用为动词。
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
衣【缁】衣而【反】。
【缁(zī)】黑色。【反】通“返”,返回。
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知】了解,知道。【而】连词,表示顺承。【吠】(狗)大叫。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怒】,【将】【扑】之。
【怒】生气,愤怒。【将】打算。【扑】打、敲。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子】你。【犹是】像这样。
在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
而来,
【向者】刚才。向,从前,往昔。【使】假使,假若。
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
【岂】能【无】【怪】哉?”
【岂】怎么。【无】同“毋”,不,不要。【怪】以……为怪。
你怎能不以此感到奇怪呢?”
【作品赏析】
这则寓言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杨布出去时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下雨了,环境条件变化了,他换了黑色的衣服。杨布依旧是杨布,但是他家的狗却无视这些变化,冲着换了装的杨布狂吠。原来狗只忠实于那个穿白衣服的杨布,却不理穿黑衣服的杨布!杨布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结果咬错了人。狗犯这样的错误并不可笑,人看问题,如果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抓住本质特征,犯类似的低级错误就很可笑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不能用旧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识梳理】






实词

白色的
衣素衣而出

(狗)大叫
迎而吠之

打算
将扑之

打、敲
将扑之

怎么
岂能无怪哉

从前,往昔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通假字

通“返”,返回
衣缁衣而反

同“毋”,不,不要
岂能无怪哉
词类活用

下雨,名词活用为动词
天雨

第一个“衣”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穿”的意思
衣素衣而出

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岂能无怪哉
一词多义

助词,的
杨朱之弟曰布
代词,他
将扑之

连词,表示顺承
迎而吠之
连词,表转折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表判断
子亦犹是也
反问句
表反问
岂能无怪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衣素衣而出



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



衣缁衣而反



迎而吠之



将扑之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岂能无怪哉


2.翻译。(10分)

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衣素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5.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
1.

穿着。

下雨。

白色的。

黑色的。

通“返”,返回。

大叫。

打、敲。⑧
这样。

假使,假若。

怎么。
2.

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②
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③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④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⑤
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以此感到奇怪呢?
3.
D
(C虚:通“墟”
,集市)
4.
C
5.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关注到更深层次的本质。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选自《列子》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有兰子①者,以技干②宋元君。宋元君召而使见其技,兰子以双技长倍其身,接其胫,并趋并驰,又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③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④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注]①兰子:古时指会杂耍技艺的人。②干:求见,谋求③燕戏:戏术,其技如燕子轻捷如飞。④庸;同“用”,重用。
【译文】
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七把宝剑。七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五把宝剑飞舞。宋元君看了非常吃惊,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宋元君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把他关了一个月才放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技干宋元君/屠惧,投以骨??B、宋元君而使见其技/得一人之使
C、复望吾赏/将复问及????
D、拘而拟戮之/撒盐空中差可拟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字断句。
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
宋元君是个怎样的人,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昔有异技干寡人者
/
技无庸
/
适值寡人有欢心
/
故赐金帛
3.宋元君是一个喜怒无常、残暴无道的统治者。
启示:每个人的环境和机遇是不同的,或许你能做到别人所做到的一切,但是,别人成功的路不一定适合你走,当各种条件和因素变化的时候,结果也许正好相反。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凭借/用;B.让
/
使唤;C.又/又;D.打算/相比。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④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帛”翻译为: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根据意义划分为:昔有异技干寡人者
/
技无庸
/
适值寡人有欢心
/
故赐金帛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及阅读启示,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宋元君是一个喜怒无常、残暴无道的统治者。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谈出环境和机遇在造就人方面的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第1-3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附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列子·汤问》)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乙】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③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节选自《晋书·王徽之传》,有改动)
【注】①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②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③了:完全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志在登高山
志:_______
(2)泰山之阴
阴:_______
(3)弦既不调
既:_______
(4)月余亦卒
卒: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敬素好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钟子期死后,伯牙痛而摔琴,乙文中子敬死后,子猷也将琴掷于地,请你结合文段谈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志:志趣,心意所向。(2)阴:山的北面。(3)既:已经。(4)卒:死。
2.
(1)只要是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2)子敬一向喜欢弹奏。
3.
钟子期死后,伯牙再难寻知音,弹奏也变得毫无意义,故而破琴绝弦;子敬先亡,子猷看到遗物,睹物思人悲伤不已,所以摔琴。两者因知己、亲友的去世哀痛欲绝,宣泄自己的悲恸。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考生在平时需注意积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知识。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句子翻译。注意“所”字结构,“素”的翻译。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心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④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⑥,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①进:学习新曲。②益:增加,此处与“进”同义。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④穆然:沉静深思的样子。⑤望羊:即“望洋”,向远处看的样子,这里指目光高远。⑥王(wàng)四国:统御四方天下。
【译文】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志在登高山
志:_______________
(2)卒逢暴雨
卒:_______________
(3)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于: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乙]两个文段的文意填空。(第①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②③空用原文回答)
琴在古人的生活中,不是一种简单的乐器。善鼓琴者往往在琴音中寄托

,善听者则闻弦音而知雅意,借琴识人,是谓“知音”。我们从[乙]文中看到,孔子学琴经历了“得其数”、“得其志”、“

”三个阶段,最终达到鼓琴的最高境界;从[甲]文“

”这句话能够看出,钟子期不愧为俞伯牙的知音。
4.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广为流传,常常被诗人引用,成为诗歌中常见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个典故的一项是_________(只填字母)
A.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B.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C.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D.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答案】
1.(1)志:志趣,心意;(2)卒:通“猝”,突然;(3)于:向
2.(1)只要是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2)不是文王谁能做到这样呢!
3.①心志(或“情怀”、“旨趣”、“理想”、“志向”均可);②得其为人;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均可)。
4.B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①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②,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拊(fǔ):拍击。②佚乐:逸乐。佚,同“逸”。
【参考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居君之国而穷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______________
(3)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______________
(4)子列子笑谓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使





使

去。
3.客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居住;(2)给予,赠送;(3)妻子儿女;(4)告诉,对……说。
2.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3.示例1:赞同,列御寇知道郑子阳不是一个贤明的人,为了避免受他连累,即使生活困苦,也不接受他的馈赠,列御寇是一个有道之士。
示例2:不赞同,列御寇自己生活穷苦,连妻子儿女也跟着他受苦,不能算是有道之士。
【解析】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1)句意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居:居住。
(2)句意为: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遗:给予,赠送。
(3)句意为: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妻子:妻子儿女。
(4)句意为:列子笑着对她说。谓:告诉,对……说。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句意为: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官吏离去。停顿为: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3.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参考译文】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故:________(2)亦皆有以;以: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子知子之所以中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3)___________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2.(1)(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解析】
1.“故”在古文是多义词,有“缘故”“本来”“朋友”“旧”“通‘固’”等多个意思,本句中是“旧的”,即学过的知识;“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词“把、用、凭借”有动词“认为”,有连词“因”,有名词“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2.第一句比较发翻译,但要注意“改”含义,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句中的两个“字”都是“你”的意思,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原因”。
3.先理解选段一中讲到哪些学习方法,比如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比如“温故”,反复练习,然后再看选段二中讲到子列子是如何学习的。
作业
使用工具书,试着翻译下面文章
燕人返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选自《列子》)
【参考译文】
燕国人出生于燕,在楚国长大,老了以后回燕国。经过晋国时,同行者骗他说:“这是燕国的城。”他惭愧地变了脸色。同行者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乡里的土地庙。”他唉声叹气了。指着房子说:“这是你先人的屋。”他大哭。同行者又指着土堆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他哭得止不住。同行者大笑,说:“我刚才骗你,这是晋国。”燕人感到很不好意思。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了燕的城池社稷,先人的屋、冢,他就没那么悲伤了。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译文】
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韩娥经过旅馆时,旅馆里的人侮辱了她。于是韩娥拖长了声音悲哀地哭泣,周围一里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忧愁,相对流泪,三天没有吃饭。旅馆里的人急忙追赶她,向她赔情道歉,韩娥回来后,又拖长了声音长时间地唱歌,周围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欢喜雀跃地拍着手跳起舞来,谁也不能自己停下来,都忘记了刚才的悲哀。然后给她很多钱财送她回家去。所以雍门附近的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韩蛾留下来的声音啊!”《列子》选读
知识精讲
《列子》又称《冲虚经》《冲虚真经》,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御寇所著,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列子修道九年之后,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选文阅读
【选文1】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鈇(fū):同“斧”,斧子。俄而抇其谷而
得其鈇: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抇[hú]:通“搰”,挖掘。
【选文2】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文3】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文4】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文5】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文6】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例题解析
【文言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
【古今对碰】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曰】名叫。【衣素衣】穿着白色的衣服。第一个“衣”是“穿”的意思。第二个“衣”
是上衣,这里指衣服。素:白色的。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雨】,解素衣,
【雨】下雨,名词活用为动词。
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
衣【缁】衣而【反】。
【缁(zī)】黑色。【反】通“返”,返回。
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知】了解,知道。【而】连词,表示顺承。【吠】(狗)大叫。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怒】,【将】【扑】之。
【怒】生气,愤怒。【将】打算。【扑】打、敲。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子】你。【犹是】像这样。
在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
而来,
【向者】刚才。向,从前,往昔。【使】假使,假若。
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
【岂】能【无】【怪】哉?”
【岂】怎么。【无】同“毋”,不,不要。【怪】以……为怪。
你怎能不以此感到奇怪呢?”
【作品赏析】
这则寓言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杨布出去时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下雨了,环境条件变化了,他换了黑色的衣服。杨布依旧是杨布,但是他家的狗却无视这些变化,冲着换了装的杨布狂吠。原来狗只忠实于那个穿白衣服的杨布,却不理穿黑衣服的杨布!杨布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结果咬错了人。狗犯这样的错误并不可笑,人看问题,如果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抓住本质特征,犯类似的低级错误就很可笑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不能用旧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识梳理】






实词

衣素衣而出

迎而吠之

将扑之

将扑之

岂能无怪哉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通假字

衣缁衣而反

岂能无怪哉
词类活用

天雨

衣素衣而出

岂能无怪哉
一词多义

杨朱之弟曰布
将扑之

迎而吠之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子亦犹是也
反问句
岂能无怪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衣素衣而出



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



衣缁衣而反



迎而吠之



将扑之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岂能无怪哉


2.翻译。(10分)

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衣素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5.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选自《列子》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有兰子①者,以技干②宋元君。宋元君召而使见其技,兰子以双技长倍其身,接其胫,并趋并驰,又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③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④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注]①兰子:古时指会杂耍技艺的人。②干:求见,谋求③燕戏:戏术,其技如燕子轻捷如飞。④庸;同“用”,重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技干宋元君/屠惧,投以骨??B、宋元君而使见其技/得一人之使
C、复望吾赏/将复问及????
D、拘而拟戮之/撒盐空中差可拟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字断句。
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
宋元君是个怎样的人,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第1-3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附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③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节选自《晋书·王徽之传》,有改动)
【注】①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②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③了:完全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志在登高山
志:_______
(2)泰山之阴
阴:_______
(3)弦既不调
既:_______
(4)月余亦卒
卒: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敬素好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钟子期死后,伯牙痛而摔琴,乙文中子敬死后,子猷也将琴掷于地,请你结合文段谈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④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⑥,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①进:学习新曲。②益:增加,此处与“进”同义。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④穆然:沉静深思的样子。⑤望羊:即“望洋”,向远处看的样子,这里指目光高远。⑥王(wàng)四国:统御四方天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志在登高山
志:_______________
(2)卒逢暴雨
卒:_______________
(3)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于: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乙]两个文段的文意填空。(第①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②③空用原文回答)
琴在古人的生活中,不是一种简单的乐器。善鼓琴者往往在琴音中寄托

,善听者则闻弦音而知雅意,借琴识人,是谓“知音”。我们从[乙]文中看到,孔子学琴经历了“得其数”、“得其志”、“

”三个阶段,最终达到鼓琴的最高境界;从[甲]文“

”这句话能够看出,钟子期不愧为俞伯牙的知音。
4.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广为流传,常常被诗人引用,成为诗歌中常见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个典故的一项是_________(只填字母)
A.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B.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C.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D.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①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②,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拊(fǔ):拍击。②佚乐:逸乐。佚,同“逸”。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居君之国而穷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______________
(3)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______________
(4)子列子笑谓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使





使

去。
3.客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故:________(2)亦皆有以;以: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子知子之所以中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3)___________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作业
使用工具书,试着翻译下面文章
燕人返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选自《列子》)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