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说明文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考查说明对象:
(1)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文题或首尾段。
(2)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表现形式有:因—果,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局部,一般—特殊,概括—具体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四)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什么事例)具体充分(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4.补充: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5.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
例1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克/升,自来水为20~30毫克/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克/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
(2)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
(3)白开水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供机体的抗病能力。
(4)白开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例2
小土豆的华丽转身
①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土豆大都是以蔬菜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今年年初一场题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上,农业部称,未来几年土豆将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的又一主粮。这样,昔日不起眼的土豆就要实现华丽转身。
②400多年前,土豆不远万里从欧洲来到中国,逐步在全国引种栽培,但是一直未能跻身主粮之列。事实上,小小的土豆还是拥有很大优势的。
③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被誉为食品领域的“第二面包”。土豆的主要成分为淀粉,食用土豆能保证人体需要的能量。土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还有大量木质素等,营养价值较高。土豆中含有的膳食纤维与苹果一样多,所含的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左右,而矿物质含量则是苹果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此外,土豆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淡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其中农业用水占到了70%以上。有资料显示,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土豆每单位用水量生产的粮食更多。可见,种植土豆可以在保证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减少对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
⑤土豆主粮化战略对于确保全国粮食安全、缓解生态压力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⑥实施中国的土豆主粮化战略,最大的挑战是改变传统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由于国人习惯了水稻、小麦、玉米,现在要把土豆加工成国人乐于接受的主粮,还需要科学规划、合理推进,让国人逐步接受土豆成为餐桌上的主粮。从技术层面来说,新鲜土豆含有大约80%的水分,不利于保存和运输,要实现土豆主粮化,就要做好土豆全粉的加工、储藏,并进一步开发土豆馒头、土豆包子、土豆面条等制成品。另外,我国的土豆长期采用传统粗放的方式种植,导致土豆长期处于低产状态。目前,我国土豆平均亩产11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
⑦也许有人要问:实施土豆主粮化,是不是我们国家的粮食不够吃?农业部官员的解释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给是充足的,土豆主粮化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营养、更健康。可见,小小土豆的华丽转身,不是“
”,而是“
”。
第③段加点词“乃至”能否改成“或”?请说明理由。
(3分)
考点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乃至”是指土豆中的矿物质含量是苹果矿物质含量的几倍到几十倍不等,而
“或”则说明土豆中矿物质含量是苹果的几倍和几十倍两种情况,与事实不符。(3分)
例3
海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
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答案】举例子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例题4
重金属污染就在我们身边
①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而重金属污染指的是由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国内外都频频发生。
②20世纪60—80年代,是美国、日本等国重金属污染的高发期。其中,日本因汞污染引起的水俣(yǔ)病就曾轰动世界。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仅2011年1—8月,全国就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2010年,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了14起。2008年—2009年,贵州、湖南、广西、云南、河南、陕西均出现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如2009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3个村发生851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008年10月,广西河池砷污染导致450人尿砷超标。
③
有益的金属元素,浓度超过某一数值也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
死亡,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和人体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
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就会造成人体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④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防范的金属元素主要有铅、镉、汞、砷、铬五种。请看下表:
重金属
主要来源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易受害人群
铅
油漆、蓄水池、化妆品、膨化食品、自来水管等
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肾损伤
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镉
工业废水;废旧电池;水源受污的水果、蔬菜和谷物等
骨骼严重软化,内脏功能失调
矿业工作者、免疫力低下者
汞
贵金属冶炼;化妆品、照明用灯、水生物、齿科材料等
损伤脑细胞、肾脏,引发全身中毒
女性,尤其是准妈妈;嗜好海鲜者
砷
采矿、冶金、化学制药;杀虫剂、化肥、农药、皮革等
损害消化系统;皮肤病变,导致皮肤癌
农民、家庭主妇、特殊职业群体
铬
皮革制剂、金属镀铬、劣质化妆品原料等
咽炎、支气管炎、鼻炎、皮炎、结核病
水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
⑤重金属侵害人体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食物和引用水。动物的肝脏、贝类海鲜含重金属量普遍较高,应减少摄入量;自来水在管道中积蓄太久,易于管道及水龙头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自来水中铅含量超标。
⑥工业革命以来,重金属作为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无论用量和种类都越来越多,由此出现的影响和破坏环境的事件也就不断增加。重金属本无罪,是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将它变成了刽子手。只有理性,科学地发展,才能有效阻止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漫延,避免悲剧的扩大。
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参考答案】
列图表
直观而简明地介绍了铅、镉、汞、砷、铬五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及易受害人群。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水葫芦之灾(节选)
(1)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2)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3)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
里兰
卡
的
引
自
日
本
被
骂
作
日
本
烦
恼
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4)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1.给下列句子添加标点符号。(3分)
斯
里
兰
卡
的
引
自
日
本
被
骂
作
日
本
烦
恼
2.根据第(1)(2)段内容,分别用三或四个字概括水葫芦的特点。(4分)
3.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词语称呼水葫芦?(2分)
4.根据要求,品味语言。(3分)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疯狂”若换成“迅速”,表达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
2.生命力旺(生命旺盛)
养分低
3.水葫芦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
4.
“疯狂”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水葫芦繁殖的没有节制,带有感彩。“迅速”只是表示快,缺乏这种形象的表达效果,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彩。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松鼠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③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④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⑤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敞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⑥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
第④段主要从松鼠的
、
、
、
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松鼠
的特点。(5分)
2.
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翘”、“躲”、“歇凉”
三个词在文中所说明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
”、
“
”、
“
”等词的使用中,可看出第⑤段划线句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3分)
5.“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
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
东西吃了。”这段文字介绍了松鼠储藏食物的习惯、方法,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到《松鼠》第
③段的最后(紧接在松鼠饮食习惯后面),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分)
1.渡水方式、十分警觉、跑跳轻快
动作敏捷、叫声特点(情感丰富)、乖巧。(5分)
2.
不能(1分),“好像”是似乎的意思,表明松鼠很怕强烈的日光只是作者的猜测(1分),去掉后则表明松鼠怕日光是事实,过于肯定,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1分)。
3.
“翘”、“躲”、“歇凉”三个词说明了松鼠的常有姿势(或尾巴的常用用途)(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松鼠的活泼、机灵、可爱(1分)。
4.先、再、然后(1分),时间顺序(2分)。
5.不合适(1分),因为第③段介绍松鼠的饮食习惯是为了说明其驯良的特点,而这段文字侧重于表现松鼠的聪明、乖巧、能干(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古巴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按照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2.C
3.“壮丽三峡”:真实、壮丽;“远古巴渝”:古朴、厚重
4.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
示例①: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
示例②: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
5.示例:三峡博物馆,展现壮丽三峡,传承巴渝文化;三峡博物馆,记录重庆历史;三峡博物馆,触摸重庆历史的殿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①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短语“据研究这种鱼得学者发现”能否删去,为什么?
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色彩艳丽
团结互助
很怕死
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
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不能删去。“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说明发现的来源是“学者”,而不是其他途径,体现了权威性,若删去,则与原文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5.围绕“作茧自缚”回答即可。
作业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
①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②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③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④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⑤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⑥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⑦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②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颐和园的亭
千姿百态
2.朗如亭(最大、壮观);小小亭子(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铜亭(青铜铸成,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敷华亭(亭中有亭,奇妙);蝴亭(别致);知春亭(造型美、最佳)。
3.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不能去掉。“仅”紧密呼应上句中的“最常见”一语,突出说明只是在颐和园中就有40多个亭子,确实是“最常见”的景点建筑,表达上语气连贯,前后衔接紧密,所以不能去掉。说明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说明文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考查说明对象:
(1)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文题或首尾段。
(2)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表现形式有:因—果,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局部,一般—特殊,概括—具体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四)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什么事例)具体充分(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4.补充: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5.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
例1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克/升,自来水为20~30毫克/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克/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小土豆的华丽转身
①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土豆大都是以蔬菜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今年年初一场题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上,农业部称,未来几年土豆将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的又一主粮。这样,昔日不起眼的土豆就要实现华丽转身。
②400多年前,土豆不远万里从欧洲来到中国,逐步在全国引种栽培,但是一直未能跻身主粮之列。事实上,小小的土豆还是拥有很大优势的。
③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被誉为食品领域的“第二面包”。土豆的主要成分为淀粉,食用土豆能保证人体需要的能量。土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还有大量木质素等,营养价值较高。土豆中含有的膳食纤维与苹果一样多,所含的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左右,而矿物质含量则是苹果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此外,土豆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淡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其中农业用水占到了70%以上。有资料显示,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土豆每单位用水量生产的粮食更多。可见,种植土豆可以在保证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减少对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
⑤土豆主粮化战略对于确保全国粮食安全、缓解生态压力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⑥实施中国的土豆主粮化战略,最大的挑战是改变传统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由于国人习惯了水稻、小麦、玉米,现在要把土豆加工成国人乐于接受的主粮,还需要科学规划、合理推进,让国人逐步接受土豆成为餐桌上的主粮。从技术层面来说,新鲜土豆含有大约80%的水分,不利于保存和运输,要实现土豆主粮化,就要做好土豆全粉的加工、储藏,并进一步开发土豆馒头、土豆包子、土豆面条等制成品。另外,我国的土豆长期采用传统粗放的方式种植,导致土豆长期处于低产状态。目前,我国土豆平均亩产11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
⑦也许有人要问:实施土豆主粮化,是不是我们国家的粮食不够吃?农业部官员的解释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给是充足的,土豆主粮化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营养、更健康。可见,小小土豆的华丽转身,不是“
”,而是“
”。
第③段加点词“乃至”能否改成“或”?请说明理由。
(3分)
例3
海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
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例题4
重金属污染就在我们身边
①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而重金属污染指的是由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国内外都频频发生。
②20世纪60—80年代,是美国、日本等国重金属污染的高发期。其中,日本因汞污染引起的水俣(yǔ)病就曾轰动世界。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仅2011年1—8月,全国就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2010年,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了14起。2008年—2009年,贵州、湖南、广西、云南、河南、陕西均出现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如2009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3个村发生851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008年10月,广西河池砷污染导致450人尿砷超标。
③
有益的金属元素,浓度超过某一数值也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
死亡,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和人体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
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就会造成人体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④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防范的金属元素主要有铅、镉、汞、砷、铬五种。请看下表:
重金属
主要来源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易受害人群
铅
油漆、蓄水池、化妆品、膨化食品、自来水管等
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肾损伤
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镉
工业废水;废旧电池;水源受污的水果、蔬菜和谷物等
骨骼严重软化,内脏功能失调
矿业工作者、免疫力低下者
汞
贵金属冶炼;化妆品、照明用灯、水生物、齿科材料等
损伤脑细胞、肾脏,引发全身中毒
女性,尤其是准妈妈;嗜好海鲜者
砷
采矿、冶金、化学制药;杀虫剂、化肥、农药、皮革等
损害消化系统;皮肤病变,导致皮肤癌
农民、家庭主妇、特殊职业群体
铬
皮革制剂、金属镀铬、劣质化妆品原料等
咽炎、支气管炎、鼻炎、皮炎、结核病
水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
⑤重金属侵害人体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食物和引用水。动物的肝脏、贝类海鲜含重金属量普遍较高,应减少摄入量;自来水在管道中积蓄太久,易于管道及水龙头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自来水中铅含量超标。
⑥工业革命以来,重金属作为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无论用量和种类都越来越多,由此出现的影响和破坏环境的事件也就不断增加。重金属本无罪,是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将它变成了刽子手。只有理性,科学地发展,才能有效阻止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漫延,避免悲剧的扩大。
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水葫芦之灾(节选)
(1)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2)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3)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
里兰
卡
的
引
自
日
本
被
骂
作
日
本
烦
恼
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4)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1.给下列句子添加标点符号。(3分)
斯
里
兰
卡
的
引
自
日
本
被
骂
作
日
本
烦
恼
2.根据第(1)(2)段内容,分别用三或四个字概括水葫芦的特点。(4分)
3.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词语称呼水葫芦?(2分)
4.根据要求,品味语言。(3分)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疯狂”若换成“迅速”,表达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松鼠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③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④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⑤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敞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⑥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
第④段主要从松鼠的
、
、
、
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松鼠
的特点。(5分)
2.
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翘”、“躲”、“歇凉”
三个词在文中所说明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
”、
“
”、
“
”等词的使用中,可看出第⑤段划线句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3分)
5.“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
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
东西吃了。”这段文字介绍了松鼠储藏食物的习惯、方法,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到《松鼠》第
③段的最后(紧接在松鼠饮食习惯后面),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古巴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①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短语“据研究这种鱼得学者发现”能否删去,为什么?
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
①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②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③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④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⑤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⑥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⑦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②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