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新课-古代诗歌三首(一)-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讲 新课-古代诗歌三首(一)-暑假讲义-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09:06:57

文档简介

新课古代诗歌三首(一)?
知识积累
(一)诗歌知识储备
广义的诗歌包括诗、词、散曲三类。
1.诗
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的一种体裁。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唐代以前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每首句数不限,押韵、对仗、平仄都比较自由。按每句的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四种。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如:《观沧海》(曹操)、《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琵琶行》(白居易)、《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近体诗:唐代形成的相对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每首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按每句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按每首句数分有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①律诗:每首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四联;逢偶数句句末的字押韵,首句有时入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句中平仄相间,每联两句平仄相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分七律、五律两种。
②绝句:绝句每首四句,分上、下两联,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对仗比较自由。绝句分七绝、五绝两种。
③排律:每首为不少于十句的偶数句,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
2.词
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别称有:近体乐府、词子、曲词、乐章、琴趣、曲子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按每首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按每首片数(阕数)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如:《如梦令》(小令、单调)、《念奴娇》(长调、双调)。
“慢词”是一种依舒缓的曲调填的词。如:《雨霖铃》、《扬州慢》。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元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之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小令只用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套数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合为一套,也叫套曲,如《正宫·端正好》套曲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二煞]—[一煞]—[煞尾]。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每支曲子从属于一定的宫调;每支曲子的曲调名,叫曲牌。如:《中吕·山坡羊》,“中吕”是宫调,“山坡羊”是曲牌。
(二)各个朝代诗歌特点概述
1.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
??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2.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
??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3.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反映边塞生活,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献诗以求引荐,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离别思乡之作,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末悯农怜民。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此有悯农怜民诗的兴起,如聂夷中的《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4.宋人注重礼议
??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
又如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6.宋明注重忠义
??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使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类爱国诗篇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出来。这些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的张煌言、夏元淳等。看文天祥的《京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结语自明志在必死,尤为深挚,饱和着爱国的感情。又如他的《正气歌》在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了前贤的忠贞气节之后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表示前代忠贞之士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坚持节操的风范与我朝夕相随,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
※宿建德江
(一)原文与注释
宿建德江①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③客④愁新。
①选自《孟浩然诗集校注》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②〔烟渚zhǔ)〕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③〔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④〔客〕诗人自指。【补充注释】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⑤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⑤〔旷〕空旷。
【补充注释】野:原野。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写作背景】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三)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四)课外拓展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红颜弃轩冕(miǎn),白首卧松云。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yī)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
唐代: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原文与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①选自《苏轼诗集》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这个题目下有五首诗,这是第一首。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上。醉书,饮酒醉时书写的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补充注释】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
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三)诗歌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四)课外拓展(要求背诵第一首,至少背诵上下阙最后一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
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
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原文与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西江月,词牌名。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声一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耳
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②〔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补充注释】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
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③〔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补充注释】旧时:往日。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见:显现,出现。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三)诗歌鉴赏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四)课外拓展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刘裕刘寄奴骑马持戈,横扫中原;那种气吞万里之势,犹如猛虎下山,所向披靡。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酒喝到恰到好处,心难忘北伐立功,挑起油灯看剑,做梦都想回到吹起号角的军营。此句很是潇洒,军人的气度,一览无余。这里虽然说的是“醉”和“梦”,但读者却更为清醒,激起多少雄心壮志。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出自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此句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颇为相似,不分伯仲。要不说叫“苏辛”呢,英雄所见略同。辛弃疾此句侧重于“事”,苏轼则侧重于“人”;辛弃疾显更为“忧愁”,苏轼则显得更为“乐观”。
4.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巩固练习
(一)《宿建德江》阅读训练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3.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工整的对偶句写景: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一写远眺,一写近观,抓住建德江畔景色的特点,写出它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羁旅之愁,使情物化。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阅读训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4.“黑云翻魔”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__心情。?????
5.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
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跳珠?
乱入船
2.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3.云黑?
雨跳?
风吹
4.(紧张?
喜悦)
5.时间顺序: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因此可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因此可答空间顺序(只要答出一种即可)(2分)
6.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理解“跳珠”在本诗中的比喻义及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即可)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训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2.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这首词的上阙中,作者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诵古诗,想一想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
C
3.作者看到了:明月、树枝、山鹊、稻田;听到了:蝉鸣、蛙叫;闻到了:稻花香;想到了:丰收年。
4.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作业
一、常识考查。
1.唐宋八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名著及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寒三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并称___________、李商隐于杜牧并称____________
5.初唐四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仙_______,诗圣_______,诗魔_________,诗鬼________,杜甫的诗称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3、岁寒三友是:梅花、竹子、松树。
4、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或者大李杜)、李商隐于杜牧并称(小李杜)
5、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6、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杜甫的诗称“诗史”。
二、诗歌训练
(一)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从体裁上来说属于


A.
五言绝句
B.
五言律诗
C.
七言绝句
D.
古体诗
2.
整首诗围绕一个“__________”字来写,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在异乡漂泊,夜宿建德江。
B.
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
第三句中“低”和“旷”更显得小船周围的天地广袤而宁静。
D.
第四句写诗人寂寞的愁心因明月的亲近而不再孤寂。
【答案】1.
A
2.
(1).

(2).
思念家乡
3.
D
【解析】
1.这首诗一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并且符合近体诗的韵脚、平仄。所以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故选A。
2.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所以“愁”是诗眼,全诗围绕“愁”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D.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所以“诗人寂寞的愁心因明月的亲近而不再孤寂”说法不正确。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2.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的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3.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词上片写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
_______和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和_______

【答案】月明风清
蝉鸣
蛙噪
黄沙道
天气时阴时晴
旧游之地
夜行乡间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新课古代诗歌三首(一)?
知识积累
(一)诗歌知识储备
广义的诗歌包括诗、词、散曲三类。
1.诗
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的一种体裁。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唐代以前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每首句数不限,押韵、对仗、平仄都比较自由。按每句的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四种。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如:《观沧海》(曹操)、《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琵琶行》(白居易)、《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近体诗:唐代形成的相对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每首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按每句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按每首句数分有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①律诗:每首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四联;逢偶数句句末的字押韵,首句有时入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句中平仄相间,每联两句平仄相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分七律、五律两种。
②绝句:绝句每首四句,分上、下两联,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对仗比较自由。绝句分七绝、五绝两种。
③排律:每首为不少于十句的偶数句,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
2.词
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别称有:近体乐府、词子、曲词、乐章、琴趣、曲子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按每首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按每首片数(阕数)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如:《如梦令》(小令、单调)、《念奴娇》(长调、双调)。
“慢词”是一种依舒缓的曲调填的词。如:《雨霖铃》、《扬州慢》。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元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之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小令只用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套数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合为一套,也叫套曲,如《正宫·端正好》套曲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二煞]—[一煞]—[煞尾]。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每支曲子从属于一定的宫调;每支曲子的曲调名,叫曲牌。如:《中吕·山坡羊》,“中吕”是宫调,“山坡羊”是曲牌。
(二)各个朝代诗歌特点概述
1.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
??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2.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
??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3.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反映边塞生活,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献诗以求引荐,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离别思乡之作,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末悯农怜民。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此有悯农怜民诗的兴起,如聂夷中的《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4.宋人注重礼议
??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
又如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6.宋明注重忠义
??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使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类爱国诗篇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出来。这些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的张煌言、夏元淳等。看文天祥的《京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结语自明志在必死,尤为深挚,饱和着爱国的感情。又如他的《正气歌》在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了前贤的忠贞气节之后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表示前代忠贞之士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坚持节操的风范与我朝夕相随,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
※宿建德江
(一)原文与注释
宿建德江①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③客④愁新。
①选自《孟浩然诗集校注》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②〔烟渚zhǔ)〕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③〔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④〔客〕诗人自指。
野旷⑤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⑤〔旷〕空旷。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写作背景】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三)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四)课外拓展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
唐代: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原文与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①选自《苏轼诗集》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这个题目下有五首诗,这是第一首。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上。醉书,饮酒醉时书写的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三)诗歌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四)课外拓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原文与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西江月,词牌名。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声一片。
②〔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③〔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二)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三)诗歌鉴赏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四)课外拓展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出自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4.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巩固练习
(一)《宿建德江》阅读训练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阅读训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4.“黑云翻魔”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__心情。?????
5.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
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训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2.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这首词的上阙中,作者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诵古诗,想一想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常识考查。
1.唐宋八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名著及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寒三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并称___________、李商隐于杜牧并称____________
5.初唐四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仙_______,诗圣_______,诗魔_________,诗鬼________,杜甫的诗称__________。
二、诗歌训练
(一)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从体裁上来说属于


A.
五言绝句
B.
五言律诗
C.
七言绝句
D.
古体诗
2.
整首诗围绕一个“__________”字来写,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在异乡漂泊,夜宿建德江。
B.
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
第三句中“低”和“旷”更显得小船周围的天地广袤而宁静。
D.
第四句写诗人寂寞的愁心因明月的亲近而不再孤寂。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词上片写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
_______和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和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