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世界人口总数达30亿、40亿、50亿分别是在1960年、1975年、1987年。则从30亿到70亿,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段最长的是( )
A.
从30亿到40亿
B.
从40亿到50亿
C.
从50亿到60亿
D.
从60亿到70亿
2.如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 )
A.
钢铁厂
B.
造纸厂
C.
印染厂
D.
自来水厂
读“人口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半球和纬度的组合是(
)
A.
北半球、中低纬度
B.
南半球、中低纬度
C.
南半球、中高纬度
D.
北半球、中高纬度
4.下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①意大利威尼斯
②我国陕西省的平遥古城
③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
④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5.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
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C.
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
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6.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
C.
荒原地区
D.
雨林地区
7.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的含义是(
)
A.
表示该地区不出生婴儿
B.
表示该地区出生率等于零
C.
表示该地区死亡率等于零
D.
表示该地区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8.下列地区中既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又是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是( )
A.
东亚
B.
北美洲
C.
西欧
D.
大洋洲
9.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视为圣城的城市是( )
A.
麦加
B.
耶路撒冷
C.
伊斯兰堡
D.
大马士革
10.读甲、乙两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据表,关于甲、乙两个国家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密度分别是51.7人/千米?和229.9人/千米?
B.
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4%和0.01%
C.
甲国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
D.
乙国可能面临就业压力过大
11.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
A.
干旱的沙漠
B.
原始的热带雨林
C.
寒冷的极地
D.
中低纬度的沿海
12.解决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所造成的人口问题的措施,正确的是( )
A.
鼓励生育
B.
早婚早育
C.
迁移人口
D.
控制生育
13.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热③,人们定居难。”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是( )
A.
①旱、②寒、③热
B.
①寒、②旱、③热
C.
①热、②旱、③寒
D.
①寒、②热、③旱
14.某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为7‰,死亡率为7.73‰,据此判断该市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可能是(
)
A.
人口增长过快
B.
劳动力过剩
C.
人口老龄化
D.
性别比例失调
15.如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
B.
聚落建筑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C.
聚落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出行
D.
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16.如下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传统聚落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应加以拆除
B.
聚落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社会发展无关
C.
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D.
传统聚落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应加以保护
18.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A.
在崇文塔上刻写“某某于某时到此一游”
B.
官山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
C.
洞山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
商贩在陶渊明故居设置饮食、烧烤摊点
19.关于亚洲及欧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和欧洲
B.
在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最小
C.
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D.
除南极洲外,欧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大洲
20.“黑眼晴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歌词中提到的“龙的传人”应属于以下哪个人种( )
A.
黑种人
B.
混血人种
C.
黄种人
D.
白种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基本相似
B.全球的聚落分布比较均匀
C.目前,全世界都在大力保护传统聚落
D.为了发展旅游业,必须严格禁止拆除传统民居
22.如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_________,利于_________和
_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_为主。
(2)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_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
_________,水源_________,_________便利。
23.根据世界三大人种的外部特征,完成以下问题。
A为_____种人,B为
_____种人,C为
______种人
24.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并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25.“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
______(平原、高原、山地),主要集中在亚洲的___________部和_________部,北美洲的_______部及__________洲,人们喜欢居住在这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的人口稀疏区有:极端干旱的
_______________
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
_______________
地区,终年严寒的
_______________
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世界人口总数达30亿、40亿、50亿分别是在1960年、1975年、1987年。可见从30亿到40亿增加10亿人用了15年,时间最长。
2.【答案】D
【解析】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当地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自来水厂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符合的是P地。
3.【答案】A
【解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4.【答案】B
【解析】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陕西省的平遥古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中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
5.【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故D项做法不正确,不利于遗产的保护。
6.【答案】A
【解析】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分布密集,如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聚落规模小,分布稀疏,如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干旱的荒漠、原始的热带雨林等地区。
7.【答案】D
【解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8.【答案】C
【解析】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欧洲成为世界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9.【答案】B
【解析】被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与约旦的交界处。
10.【答案】A
【解析】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领土面积,所以两国人口密度分别是51.7人/千米?和229.9人/千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4%和-0.01%;甲国人口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乙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11.【答案】D
【解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比较适合居住,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12.【答案】D
【解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和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在城市还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和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世界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长,应采取计划生育措施,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3.【答案】B
【解析】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14.【答案】C
【解析】根据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计算出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3‰,说明该市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
15.【答案】A
【解析】从“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看出,该聚落面向太阳,夏季风影响明显,应是建在丘陵南坡地带,多地形雨,降水丰富,为了有利于雨水下泄,其聚落建筑坡状尖顶;为了便于出行,其聚落位置临近交通便利的河流附近;从图中看出,该聚落多植被覆盖,这有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16.【答案】B
【解析】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气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宗教、交通、科技等。一般来说,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优越区位。
17.【答案】D
【解析】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8.【答案】B
【解析】A、C、D都会对文化遗产进行伤害或污染,只有B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19.【答案】C
【解析】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在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除南极洲外,大洋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大洲。
20.【答案】C
【解析】“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歌词中提到的“龙的传人”指的是我们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该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
21.【答案】C
【解析】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答案】(1)河流
提供生活用水
交通
平原
(2)C
平坦
充足
交通
【解析】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河流,利于提供生活用水和交通;地形以平原为主;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C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3.【答案】白
黄
黑
【解析】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又黑又直,脸型宽平,鼻梁和身材皆为中等高度;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和发色都比较浅,头发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身材也比较高;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形扁平,嘴唇厚并且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读图可知,图中A为白种人,B为黄种人,C为黑种人。
24.【答案】乡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迁出地:人多地少、生活困苦、教育、医疗条件差。迁入地:更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乡村向城市迁移带来的影响,正面影响:增加劳动力,活跃市场。负面影响:造成城市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问题。
【解析】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农村人口迁向城市的原因有:①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市里可以提供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本身就是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困难,基础设施条件差。目前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活跃城市商业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会扩大城市规模,占用耕地资源。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工业污染、噪声干扰、犯罪率上升。
25.【答案】(1)北半球、平原、东、南、东、欧、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历史悠久
(2)沙漠、热带、高、高山、高原
【解析】(1)根据图示:世界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北美洲的东部及欧洲,人们喜欢居住在这里的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历史悠久。(2)世界上的人口稀疏区有: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山和高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