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右图是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元谋人
( )
A.距今的时间
B.行走的状态
C.生产的状况
D.居住的情况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复原头像”(见右图)的主要依据是
( )
A.遗址中的牙齿化石
B.遗址中的灰烬遗存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3.碳-14年代测定法是考古学上广泛使用的测定年代的方法,但它只能对那些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下列能够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来的远古人类是
( )
A.古猿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4.某电视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5.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6.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右图中位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 )
A.陶寺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7.观察下面的示意图,河姆渡人应在什么位置
( )
8.下面图片是历史书中某一子目的插图,这一子目是
( )
A.周口店和北京人
B.河姆渡居民和原始农业
C.半坡居民和彩陶制作
D.河姆渡居民和陶器制作
9.某美食纪录片摄制组需要录制一组以“主食”为主题的内容,其中“华夏先民的口粮——粟”的外景地最适合选择在哪里
( )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
10.根据右面表格信息判断与之相关的是
( )
信息1:生活在黄河流域
信息2:半地穴式房屋
信息3: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1.下面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12.“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13.传说中有一位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14.《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所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的疏导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材料二 1930年,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然后陆续发现洞穴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的底层,多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以上遗物遗迹说明:他们已经能使用和控制火,并利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材料三 我国浙江余姚和陕西西安等原始遗址的挖掘和考古充分证明:几万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栽培管理,帮助它们生长。这些世界上最早栽培的植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一中提到的两个考古发现分别是哪一远古人类?(4分)
材料二认为火对远古人类有哪些用途?(4分)
生活在材料三中两处遗址的我国古代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8分)
17.(20分)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纪念邮票】
【古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填字母即可,6分)
E— ;F— 。?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这些先民会随意迁徙吗?为什么?(6分)
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分)
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2分)
18.(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委派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祭奠,并带去了一篇气壮山河的《黄帝赞》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三 《吕氏春秋》记载:“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材料一涉及“轩辕”的一件大事是什么?(3分)
材料二中的“神农”指的是谁?“神农”在传说中有何贡献?(6分)
材料三所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采用了什么方法使洪水“注之东海”?(4分)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人物都是古代传说中提到的,请以他们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和联系。(6分)
答案
1.A 2.C 3.D 4.C 5.D 6.D 7.C
8.B 9.D 10.C 11.A 12.C 13.A 14.A 15.B
16.(1)元谋人;北京人。
(2)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3)作物:水稻;粟。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17.(1)E—A、B、D F—C
(2)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不会随意迁徙。在稻、粟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不能随意耕种,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
(3)相似之处: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会制作陶器;除农耕经济外,渔猎经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8.(1)平定蚩尤乱。
(2)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4)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史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传说中黄帝和炎帝的一些发明创造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