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件2021—2022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件2021—2022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4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27 14: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13.2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学习目标
课时目标
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
物质的比热容
热量的计算
课时导入
从身边的问题出发:
做晚饭时,小明的妈妈把中午剩的一碗稀饭和一碗牛奶(两者质量近似相同)放入锅中加热。加热一会后,口渴的小明端起稀饭喝了一口,感觉不太热;又端起牛奶喝了一大口,结果发现很烫。
课时导入
对于质量相同的稀饭和牛奶,稀饭需要加热更长的时间才能和牛奶升高相同的温度。这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除了和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求异思维
利用求异思维提出问题:
在相同的两个碗中,加入初温相同的、质量相同的牛奶和稀饭,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牛奶和稀饭升高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感悟新知
知识点
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
1
提出问题:同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沙子和海水
升高的温度不同呢?
猜想:是因为沙子和水是不同的物质
感悟新知
实验探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质种类是否有关
实验方法
控制质量和温度变化量不变,改变物质种类,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长短反映,用到了转换的思想。
感悟新知
分析解释
问题:热量是一个不容易被感知的物理量,那如何知道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答案:物质吸收的热量由“热源”提供,相同的热源加热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情况下,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越少。
感悟新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实验器材
质量均为100 g 的水和煤油, 两支温度计, 秒表, 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只相同的烧杯,天平和砝码,两只搅拌器,两个铁架台,石棉网,火柴
感悟新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实验操作
(1)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组装好实验器材;
(2)观察并记录加热前两液体的初温t1,预定好液体加热的末温t2;
(3)加热液体到预定的温度,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温度值。加热时,上下反复缓慢地提拉搅拌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实验数据
感悟新知
观察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不同。
质量相同且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多的物质,说明其吸热能力强;吸收热量少的物质,说明其吸热能力弱。物质的放热和吸热规律相同,为了描述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的强弱,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
感悟新知
分析解释
问题: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长短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什么条件?
答案:首先要保证热源必须相同,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即:调整酒精灯的灯芯,使两灯的火焰基本相同;其次要保证加热方式相同,因为热源放出的热量没有完全被物质吸收,故要保证火焰离烧杯距离、石棉网、烧杯都要相同。
感悟新知
例 1
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回答下面问题:
(1)水的比热容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是1 kg 的水,
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感悟新知
(2)把一杯0.5℃的水加热到50℃的过程中,水的比热容 _________;把这杯50℃的水倒掉一半后,剩下水的比热容_________ ;把剩余的半杯水放到冰箱冷冻室,水结成冰后,比热容_________ 。(均填“不变”“变小”或“变大”)
不变
不变
变小
感悟新知
(3) [中考·淄博] 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 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
B. 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C.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D. 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D
感悟新知
思路导引: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强弱,只与物质种类和物质状态有关。
感悟新知
1. [中考·自贡] 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B. 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C.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冷却剂
D. 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其比热容一般不变
C
感悟新知
知识点
物质的比热容
2
提出问题: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同样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怎样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就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 的物质吸
热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感悟新知
1. 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和升高(或降低) _________ 的乘积之比,符号是“c”。
热量
质量
温度
思想方法
用两个(或多个)基本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
定义出的公式,既确定了该物理量的数量关系,也确定了该物理量的单位关系。所以比热容的单位是J/(kg·℃)。
感悟新知
2. 公式
吸热时:c= t1 是物体初温,
Q吸
m(t2-t1)
放热时:c= t2 是物体末温
Q放
m(t1-t2)
感悟新知
3. 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4. 物理意义: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强弱。
感悟新知
5.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物质
比热容c/[J/(kg·℃)]

4.2×103
酒精
2.4×103
煤油
2.1×103

2.1×103
蓖麻油
1.8×103
砂石
0.92×103
感悟新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物质
比热容c/[J/(kg·℃)]

0.88×103
干泥土
0.84×103
铁、钢
0.46×103

0.39×103

0.14×103

0.13×103
感悟新知
观察对比以上表格中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水的比热容最大,c=4.2×103 J/(kg·℃),它表示质量是1 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2)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大。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一定要用括号把“kg·℃”括起来。不加括号的书写是不正确的。
感悟新知
(3)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种类有关,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4)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感悟新知
深度理解
“属性”与“特性”的区别:
“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如: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如: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压强等有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与温度、状态等有关。比热容与状态等有关,所以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感悟新知
6. 水的比热容的应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事例
用冷水冷却
汽车发动机
中午时,沙子比海水热; 傍晚时, 海
水比沙子热
北方的冬天,
用热水取暖
农民常在傍晚时给稻田
灌水,早晨再把水放掉
感悟新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分析
水的比热容大,从发动
机吸收热量后,温度升
高较慢
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小。中午太阳辐射相同热量,水温升高慢;傍晚海水和沙子放出相同的热量,水温降低慢
水的比热容
大, 在输送到用户端时,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较多
傍晚给稻田灌水,夜晚温度降低时,水放出热量更多,可以保护稻田;早晨把水放掉,泥土的比热容小,可以让稻田更快升温
感悟新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结论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比其他的物质少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比其他的物质多
感悟新知
例2
小明去商店购买一把铝壶, 铭牌上的数字显示: 铝壶的质量为1 kg, 能装2 kg 的水。小明往壶内装满10 ℃ 的水并加热到沸腾。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 个标准大气压, 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kg· ℃), 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铝壶最后的温度和沸水的温度相同。则此过程中:
(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 炉火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不考虑热量在空气中的损失)
感悟新知
思路导引:
感悟新知
热传递过程中的热量关系
温度不同的物体在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在物体间转移,直到物体的温度相等时,我们就说达到了“热平衡”。不考虑热量损失时,高温物体内能的减少量等于低温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热平衡方程:Q放=Q吸。
感悟新知
解:(1)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水(t2-t1)=4.2×103 J/(kg·℃)×2 kg×(100 ℃ -10 ℃)=7.56×105 J。
(2)铝壶吸收的热量Q铝吸=c铝m铝(t2-t1)=0.88×103 J/(kg·℃)×1 kg×(100 ℃ -10 ℃)=7.92×104 J,不考虑热量在空气中的损失,炉火燃烧放出的热量Q 放=Q 吸=Q 水吸+Q 铝吸=7.56×105 J+7.92×104 J=8.352×105 J。
感悟新知
2. 将质量为4 kg 的冷水与质量为3 kg、温度为80 ℃的热水混合后,末温为40 ℃,不计热量损失,则冷水原来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解:热水放出的热量Q放=cm热水(t热-t)=4.2×103 J/ (kg? ℃)×3 kg×(80 ℃-40 ℃)=5.04×105 J;不计热量损失,Q吸=Q放=5.04×105 J,
由Q吸=cm冷水(t-t0)得,t0=t-Q吸cm冷水=40 ℃-5.04 ×105 J4.2×103 J/(kg? ℃)×4 kg=10 ℃。冷水原来的温度为10 ℃。
感悟新知
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3
根据比热容的公式,可以得到热量的计算公式,用Δt 表示热传递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量。
吸热升温时:
Q吸=cm(t2-t1)=cmΔt;
放热降温时:
Q放=cm(t1-t2)=cmΔt。
感悟新知
特别提醒
进行热量计算时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2.公式只适用于物质状态不变时的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情况。
3. 注意比热容的单位。
4.认真审题,注意是升高了还是升高到。
升高了是指Δt=t末-t初,升高到是指末温t末。
感悟新知
例 3
如图2 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将水和煤油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然后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2 min 记录一次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
感悟新知
(1) 实验中应量取__________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__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的两个烧杯中,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 。
质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温度/℃
煤油
20
22
24
26
28

20
21
22
23
24
相同
控制变量法
感悟新知
(2) 实验中选用相同的酒精灯给水和煤油加热,是想通过 __________ (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比较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这里用到了_______法。
加热时间
转换
感悟新知
(3)分析表格数据,当它们的温度从20 ℃升高到24 ℃时,水吸收的热量 __________ (填“多”或“少”),所以__________的吸热能力更强;在不考虑热量损失的情况下,当加热时间相同时,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__________ ,但煤油的温度变化量__________ (填“大”或“小”),所以__________的吸热能力更弱。


相等

煤油
感悟新知
(4) 实验中水和煤油的质量都是200 g,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算出加热6 min 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 J;煤油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__J/(kg·℃)。
2.52×103
2.1×103
感悟新知
比较相同质量的某种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两种方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依据
Q=cmΔt
方法一
Q 相同时,比较Δt。
(1)Δt越小,c 越大,吸( 放) 热能力越强;
(2)Δt越大,c 越小,吸( 放) 热能力越弱。
方法二
Δt 相同时,比较Q。
(1)Q 越小,c 越小,吸( 放) 热能力越弱;
(2)Q 越大,c 越大,吸(放)热能力越强。
课堂小结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含义
比热容
定义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课堂小结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1. 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中要保证所比较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初温相
同,还要用相同的加热工具,保证让不同物质在
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课堂小结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2. 实验方案:
(1)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温
度升高小的,吸热能力强;
(2)让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
量,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课堂小结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要求量
计算公式
特别说明
热量
Q=cmΔt
c为物质的比热容
c的单位是J/(kg·℃)
m为物体的质量
m的单位是kg
Δt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Δt的单位是℃
Q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Q的单位是J
比热容
c=
质量
m=
温度
Δt=
课堂小结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运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物体吸热升温时,Δt=t-t0;
物体放热降温时,Δt=t0-t。
(2)运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物理量的一
一对应,且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3)比热容的单位不可去掉分母的括号而写成“J/kg·℃”。
(4)“升高”“升高了”不同于“升高到”。“升高”和“升高
了”是温度的变化量,即Δt;“升高到”是末温,即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