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5: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清诗铎》有诗云:“布谷屋檐唤早耕,农夫惊起多叹声。瓶储无粟谁负责,征税煎迫难逃生。”诗句反映的主旨是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耕文明的极端落后
C.沉重赋税下小农困境 D.小农经济的脆弱特征
2.《氾胜之书》记载有:“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轮作养田 B.因地制宜 C.动力先进 D.精耕细作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4.历代中国帝王都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劝农桑”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务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农神的祭祀祈祷是古代帝王们的重要大典。农神中有神农氏、后稷、先农、先蚕等。蚕桑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神是农业神中的重要神灵。这表明
A.中国原始农业发达 B.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C.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D.中国古代信仰多变
5.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6.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7.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8.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庆祝与期盼,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这反映
A.中国有重视家畜饲养业传统 B.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
C.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9.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这主要得益于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B.大河流域的水资源
C.铁器农具的出现 D.国家的正式形成
10.“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11.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2.“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13.“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14.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5.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
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
16.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
17.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土地归法老所有,仅把土地租给占有者;两河流域的《汉莫拉比法典》却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中国曾经推行井田制,名义国有,实质为国王私有,希腊的土地被贵族占有,据此可知
A.古代推行土地私有制 B.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一致
C.制度具有多样性 D.土地多样性导致了政治的多元性
18.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19.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
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20.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牛肉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有历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说明历史学家说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布谷屋檐唤早耕,农夫惊起多叹声。瓶储无粟谁负责,征税煎迫难逃生”可知,农夫辛苦劳作,但家无余粮,还面临政府征税的煎熬,反映了中国古代沉重赋税下小农的困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瓶储无粟谁负责”看,农民的生活不富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小农的困境,未体现农耕文明的极端落后,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政府的盘剥,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可知,《氾胜之书》记载了耕田的基本原则,在于选择最佳的耕作时间,要注意土壤的保湿、施肥、适时耕种、间苗、除草等,这样能使土地变成良田,有利于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与“轮作养田”无关,故A项错误;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动力先进”,故C项错误。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社会的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4.B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关心农业生产,而且农神众多。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封建国家的存亡,所以历代帝王都关心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并非强调原始农业发达,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状况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农神,未涉及其他神灵,无法说明信仰多变,故D项错误。
5.A
【详解】
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说法错误。
6.C
【详解】
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粮食加工的发展,而粮食加工的进步又推进了饮食进步,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粮食加工的进步,由粒食为主到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品种的增加,但并没有涉及农作物种类的增加,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先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先秦时期,民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同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8.C
【详解】
五谷六畜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联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正确;A并未体现出“五谷”的信息,排除;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主要指的是农业,与题干中“六畜兴旺”无关,排除B、D。
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故A正确;大河流域的水资源一直存在,故B不是原因;原始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故C错误;国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产生,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10.C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可知中国古代之所以推行重农抑商是因为该政策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最符合帝王的统治需求,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A项说法错误;BD项都没有指出古代帝王选择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11.A
【详解】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所以①②③④正确,⑤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照和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正确答案为A选项,生活方式、工作技术和文化背景的悬殊等都不是影响农业作物格局的主要原因,其他BCD三项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材料主旨,定居的农业活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验,进而强化了原本对古人的崇拜,即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的形成,选项C正确;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旨并非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解读,即农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祖先的地位,由此推动了宗法制的形成。
14.B
【详解】
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5.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紧缺的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改革措施并非针对奴隶主阶级,没有限制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民主权利;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建设,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A
【详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说明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A正确;精耕细作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能与自然和谐不符合事实,C错误;D中生活美满不符合小农经济特点。
17.C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土地制度,即强调了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不都推行土地私有制,例如埃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往往不一致,例如中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上述文明古国都是奴隶制,政治并非多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D
【详解】
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故答案为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19.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属于青铜时代文明,而此时期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因此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六畜的齐备体现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所以B项正确;农业养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因此D项错误。
20.A
【解析】
据所学可知16世纪50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
21.(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大豆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备荒物资。
(2)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原因: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
(1)特点:由材料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一“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一“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一“《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一“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一“‘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一“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一“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一“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是重要的备荒物资。
(2)历史背景:根据“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得出新航路开辟;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等方面分析作答。原因:根据材料“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得出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根据“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得出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点睛】
22.(1)原因: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详解】
(1)原因:根据“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原因:根据“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得出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根据“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得出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