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识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表示化学变化的实质。
2.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区分物质的不同性质。
3.通过观察、实验等基本方法,解释物质变化的规律。
4.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判断物质的性质及其用途。
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2.探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可作为判定其为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的是(
)
A.
产生气体
B.生成沉淀
C.生成新物质
D.改变颜色
3.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用氯气(CI2)对饮用水消毒,用CI2消毒时有残留臭味。建议推广采用安全、高效杀菌消毒剂二氧化氯(CIO2),它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冷却至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消毒水时不生成有害物质。对此相关描述合理的是(
)
A.Cl2有毒,反映的是理变化
B.Cl2和ClO2都能消毒水体,利用其化学性质
C.ClO2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利用其物理性质
D.ClO2冷却至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反映的是化学变化
5.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将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粉末状物质
B.变化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D.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随着条件的改善,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已经安装了直饮水机。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1)直饮水机是采用“活性炭+超滤层十紫外线”的净水工艺。饮水台饮用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这个净水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7.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8.消防员在扑灭用电设备发生的火灾,来不及切断电源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容易燃烧
B.容易汽化
C.密度比空气大
D.不导电
9.“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10.在硝酸铅与碘化钾反应的实验中,顾全同学记录了以下几个实验现象:(1)无色变为黄色;(2)溶液变成沉淀。老师说这是一个化学变化,顾全同学想弄清楚这个判断的依据,请你帮助他:
(1)老师的判断是运用了
和
的科学方法。
(2)顾全记录的实验现象包括了
、
等几个方面,这是我们寻找变化证据时应该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
(3)老师说有时仅凭现象还不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于是顾全同学想到一个方法来证明这个实验中产生了新物质:取生成物干燥后称量,看质量是否改变。你赞同他的实验方案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1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是指:
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
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
(填“有”或“没有”)物理变化。若有,序号是
理由是
。
(2)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
(填“有”或“没有”)化学变化。若有,序号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3.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②人体若摄人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Na2B4O7)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识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表示化学变化的实质。
2.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区分物质的不同性质。
3.通过观察、实验等基本方法,解释物质变化的规律。
4.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判断物质的性质及其用途。
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详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棉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冶炼生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2.探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可作为判定其为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的是(▲)
A.
产生气体
B.生成沉淀
C.生成新物质
D.改变颜色
【答案】
C
【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本题出现的误区是把变化的现象当成判断的依据,出现概念混淆不清,判断不准确。
【详解】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产生沉淀、气体,产生沉淀、气体,颜色改变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最终判断的依据,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有食盐析出属于物理变化,氧气由气体变为淡蓝色固体属于物理变化等,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C.
3.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详解】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④品红在水中扩散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自制汽水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4.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用氯气(CI2)对饮用水消毒,用CI2消毒时有残留臭味。建议推广采用安全、高效杀菌消毒剂二氧化氯(CIO2),它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冷却至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消毒水时不生成有害物质。对此相关描述合理的是(▲)
A.Cl2有毒,反映的是理变化
B.Cl2和ClO2都能消毒水体,利用其化学性质
C.ClO2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利用其物理性质
D.ClO2冷却至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反映的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由题目的信息可知,CL2和CLO2都能消毒水体,是利用其化学性质正确。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氮气、碳、氢气和甲烷的化学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
CL2有毒,毒性属于化学性质,反映的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项错误;B.
CL2和CLO2都能消毒水体,是利用其化学性质正确,故选项正确;C.
CLO2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利用其物理性质错误;见光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CLO2冷却至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反应的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项错误。故选:B.
5.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将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粉末状物质
B.变化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D.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
B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
【分析】【详解】A用白瓷菜碟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粉末状物质,说明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的现象,但是发光放热并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也发光放热,但是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新物质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答案为:B
随着条件的改善,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已经安装了直饮水机。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1)直饮水机是采用“活性炭+超滤层十紫外线”的净水工艺。饮水台饮用水属于
▲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这个净水过程属于
▲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答案】
(1)混合物;(2)物理变化.
【解析】根据已有的水的净化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处理后的饮用水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活性炭的吸附是物理变化,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水的净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1)经过上述处理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2)经过碳罐中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答案:(1)混合物;(2)物理变化.
7.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答案】B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详解】A、活性炭作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液氧用于火箭发射作助燃剂,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C、石墨用作电刷,是利用了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干冰用于食品保鲜,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8.消防员在扑灭用电设备发生的火灾,来不及切断电源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容易燃烧
B.容易汽化
C.密度比空气大
D.不导电
【答案】
A
【解析】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描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解答本题要充分了解题目中叙述的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
【详解】四氯化碳能灭火,说明四氯化碳不支持燃烧,不燃烧,不导电,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气化。故选:A.
9.“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答案】
C
【解析】“超临界水”(H20)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超临界水”(H2O)就是水的一种状态,还是水分子
【详解】“超临界水”(H2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所以分子模型就是水分子模型,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C.
10.在硝酸铅与碘化钾反应的实验中,顾全同学记录了以下几个实验现象:(1)无色变为黄色;(2)溶液变成沉淀。老师说这是一个化学变化,顾全同学想弄清楚这个判断的依据,请你帮助他:
(1)老师的判断是运用了
▲
和
▲
的科学方法。
(2)顾全记录的实验现象包括了
▲
、
▲
等几个方面,这是我们寻找变化证据时应该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
(3)老师说有时仅凭现象还不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于是顾全同学想到一个方法来证明这个实验中产生了新物质:取生成物干燥后称量,看质量是否改变。你赞同他的实验方案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
【答案】(1)观察;实验;(2)颜色;状态;(3)赞同;理由:生成物的质量和反应物的质量并不能表示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证明方式不妥。
【解析】要熟记掌握硫酸铜的性质,(1)老师的判断是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2)顾全记录的实验现象包括了颜色、质量、形状等几个方面;(3)不赞同此实验方案,因为硫酸铜晶体和无水硫酸铜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分析】【详解】(1)根据实验可知,老师的判断运用了观察和做实验的科学方法;答案观察;实验;
(2)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1)无色变为黄色;(2)溶液变成沉淀,可知包括了颜色和状态等几个方面;答案颜色;状态;(3)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取生成物干燥后称量,看质量有否改变,不能证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理由是生成物的质量和反应物的质量不能表示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证明方式不妥,答案不赞同;理由:生成物的质量和反应物的质量并不能表示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证明方式不妥。答案:(1)观察;实验;(2)颜色;状态;(3)赞同;理由:生成物的质量和反应物的质量并不能表示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证明方式不妥。
1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是指:
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
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
▲
(填“有”或“没有”)物理变化。若有,序号是
▲
理由是
▲
。
(2)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
▲
(填“有”或“没有”)化学变化。若有,序号是
▲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有;③;
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颜色发生改变;有,①②;
HgS+O2Hg+SO2,Hg+S=HgS;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有物理变化;序号是③,理由是:因为③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颜色发生改变;
(2)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有化学变化;序号是①②;红色的硫化汞和氧气灼烧成汞和二氧化硫,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1)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有物理变化;序号是③,理由是:因为③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颜色发生改变;故答案为:有,③,因为③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颜色发生改变;(2)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有化学变化;序号是①②;红色的硫化汞和氧气灼烧成汞和二氧化硫,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故答案为:有,①②;
HgS+O2Hg+SO2;
Hg+S=HgS;
12.(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
A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分析】【详解】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A.
13.(2018·衢州)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②人体若摄人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Na2B4O7)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
。
【答案】+3;
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解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硼砂(Na2B4O7)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详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硼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4x+(-2)×7=0,则x=+3价。故填:+3;
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