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7 11:00: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
【例1】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①过滤;②加适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等五项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③⑤②④①
解析: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加碳酸钠除去钙离子,加NaOH除去镁离子,加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且碳酸钠一定在氯化钡之后,最后加盐酸蒸发,则正确的顺序为②⑤④①③或⑤②④①③.
答案:C
【例2】许多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往往有易溶物转化为难溶物,难溶物转化为更难溶物等现象。现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温度相同)如下表:
物质
AgCl(白)
Ag2S(黑)
CaSO4(白)
Ca(OH)2(白)
溶解度
1.5×10-4
1.3×10-6
0.2(约)
0.165
物质
Ca(HCO3)2
NH4HCO3
(NH4)2SO4
CaCO3(白)
溶解度
0.166
21
75.4
0.0015
(1)若在放有氯化银固体的水中加入硫化钠溶液,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2)生产化肥硫酸铵的一种方法是用石膏粉(CaSO4)悬浮于水中,不断地通入二氧化碳与氨气;充分反
应后,立即过滤(沉淀是CaCO3),再经蒸发而得到硫酸铵晶体。写出此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解析:(1)由信息可知难溶物可转化为更难溶物,因氯化银的溶解度大于硫化银的溶解度,则在有氯化银固体的水中加入硫化钠溶液会发生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硫化银,且硫化银为黑色物质,则现象为白色固体表面变黑。
(2)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碳酸钙的溶解度要比硫酸钙或氢氧化钙的小得多,把石膏粉悬浮于水中,不断通入氨气并再通入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铵,化学方程式为
CaSO4+2NH3+CO2+H2O=CaCO3↓+(NH4)2SO4
答案:(1)白色固体表面变黑
(2)CaSO4+2NH3+CO2+H2O=CaCO3↓+(NH4)2SO4
【例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如图)改进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上述生产纯碱称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


(2)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


(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6)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

(填字母)。
A.增大NH的浓度,使NH4C1更多地析出
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
C.使
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1纯度
解析:(1)该生产纯碱的方法是侯德榜发现的,所以称侯德榜制碱法,也叫联合制碱法;最终的副产物是氯化铵,是一种很好的氮肥,也可用作焊药或电解液。
(2)从流程图可以看出,沉淀池中加入的反应物有氨气、二氧化碳、氯化钠,根据生成物是碳酸氢钠,可推出反应物有水,同时可知碳酸氢钠为沉淀。反应原理首先是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碳酸氢铵,然后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生成碳酸氢钠晶体和氯化铵。
(3)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纯碱、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所以X是二氧化碳。
(4)因为氯化钠最后剩余在母液中,所以循环I是氯化钠的循环;分离沉淀的方法是过滤。
(5)鉴别氯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有氯化钠存在。
(6)氨气溶于水后生成氨水,氨水电离成铵根,增大铵根的浓度有利于氯化铵的析出;通人氨气使溶液碱性增强,使碳酸氢钠转换为溶解度较大的碳酸钠,可以提高氯化铵的纯度。
答案:(1)联合制碱法或侯德榜制碱法或侯氏制碱法作化肥(或电解液、焊药等)(2)NH3+CO2+NaCl+H2O=NH4CI+NaHCO3↓或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H4CI+NaHCO3↓(3)CO2
(4)I过滤
(5)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6)AC
4.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AlCl3+3NaOH=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NaAlO2易溶于水。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过程分析。
【分析】【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会随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而增加,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生成水,所以水的质量一直增加,且后来增加幅度比开始大,不符合题意;B、加入氢氧化钠就开始产生沉淀,到达一定质量后沉淀再减小,直到沉淀全部反应,符合题意;C、NaAIO2质量要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开始增加,不符合题意;D、溶液中铝元素质量随着沉淀的产生减少,然后再随着沉淀溶解增加,且增加到原来质量,不符合题意;故选B。
5.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分析】
【详解】①中石灰石会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体产生,使气球鼓起来。②中镁和稀硫酸会反应生成氢气,有气体产生,使气球鼓起来,③中固体氢氧化钠和水会反应放热,使空气体积膨胀,使气球鼓起来。④生石灰和水会反应放热,使空气体积膨胀,使气球鼓起来。由此可见选A
6.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最终得到BaSO4和Mg(OH)2两种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图像为(▲)
【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实际上氢氧化钡和稀盐酸、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幅度比稀盐酸完全反应前大,硫酸镁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因此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图象如C选项所示。故选:C。
7.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下图中甲曲线所示。
①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

色。
③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
合成H2O,Ba2+和SO结合成BaSO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上图乙曲线所示。
①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
②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③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
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
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Ba(OH)2+H2SO4=BaSO4↓+2H2O;无;C;①A;
Na+、OH-、SO;
减小
【解析】根据氢氧化钡和硫酸的反应以及图象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液中含有的物质确定离子的种类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酸碱中中和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1)①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
=
BaSO4↓+2H2O,故填:Ba(OH)2+H2SO4=BaSO4↓+2H2O.
②甲曲线M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酚酞为无色,故混合液体呈无色,故填:无;③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Ba2+
和SO结合成BaSO4,正确;B.M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离子浓度几乎为零,正确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不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硫酸根离子也在增大,错误;故填:C;(2)①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呈碱性,溶液仍为红色,错误;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正确;C.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正确;故填:A;②N点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酸钠,故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填:Na+、OH-、SO.③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减小,故填:减小.
8.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如图所示: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60.0g,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Na2CO3溶液,如图丙,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丁,则与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g;请计算该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在图戊中画出产生沉淀的曲线。
【答案】(1)CaCl2;(2)40;18.5%(计算过程详见解析);(3)如下图
【解析】【分析】
【详解】(1)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恰好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化学式为CaCl2
(2)由图可知,碳酸钠溶液质量为30.0g到70.0g时,pH不变,此阶段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70.0g-30.0g)=40.0g,碳酸钠溶液的量到70.0g时,反应恰好完成,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y。CaCl2+Na2CO3=
CaCL
111
106
100
X
(70.0g-30.0g)×26.5%
y
111/x=
106
/[(70.0g-30.0g)×26.5%
]
=
100/y
x=11.1gy=10.0g则该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1g/60g×100%=18.5%
(3)根据图2可知,碳酸钠溶液质量为30.0g到70.0g时,pH不变,此时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即在此阶段有沉淀生成,滴加碳酸钠溶液的量到70.0g时氯儿证三成,滴加碳酸钠溶液的量到70.0g时氯化钙反应完全产生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10.0g。70.0g后溶液的pH开始变化,没有沉淀生成,如图所示为
9.小胡和小周同学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发现有大量固体剩余时,就观察不到气泡产生了。他们俩对此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胡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周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

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周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以上实验可知,

不成立。
【答案】
生成物(或“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氯化钙
;
猜想二和猜想三
【解析】【分析】
【详解】
溶液pH小于7的物质并不一定都是酸,pH大于7的也不一定是碱,某些盐的水溶液也不呈中性。所以仅仅考虑反应否呈酸性,既要考虑氯化钙也要考虑二氧化碳,补充实验中氯化钙的水溶液等于7,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为5,6,酸性远小于所取溶液,所以所取清液中有盐酸,盐酸未完全反应。实验二另外滴加稀盐酸,又出现气泡,说明原容器中的盐酸完全反应。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纯碱(Na2CO3)的性质后,联想到家中蒸制馒头时常用的物质小苏打(NaHCO3),于是采用市售的小苏打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向小苏打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生成了白色沉淀;
(4)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对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出现了白色浑浊(提示: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试回答:
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注意的问题是


②由实验(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请归纳出小苏打的化学性质(至少三点):






【答案】(2)NaHCO3+HCl=NaCl+CO2↑+H2O
;(4)①应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再熄酒精灯;②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或碳酸比碳酸氢钠稳定);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它可与酸发生反应;它可以与碱反应,它受热能分解。
【解析】(2)主要是考查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性质;(4)①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以及防止倒吸的原理角度来回答;②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证明水的存在,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根据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碳酸氢盐的化学性质角度来分析.
【分析】本题是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和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利用课本知识结合新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2)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为:NaHCO3+HCl=NaCl+CO2↑
+H2O,(4)①为了防止倒吸引起试管炸裂,应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②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说明有水生成,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了现白色浑浊,说明a中无二氧化碳生成,而b中有二氧化碳生成,即得出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或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的结论;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有: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它可与酸发生反应;它可以与碱反应,它受热能分解等.故答案为:
(2)NaHCO3+HCl=NaCl+CO2↑+H2O
,(4)①应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再熄酒精灯;②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或碳酸比碳酸氢钠稳定);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它可与酸发生反应;它可以与碱反应,它受热能分解。
11.向盛有HC1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酸碱盐的性质以及反应的规律来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详解】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正确;③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错误;④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是幅度减小,故正确。故选:B。
12.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随着反应进行,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并据题意分析其他量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判断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pH值等变化,细心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A、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_钠粉末直至过量,产生碳酸钡的质量应该先逐_渐增加,而后不变,故A错误;B、溶液中溶剂没有参加反应,也没有产生,__应该不变,故B错误;C、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_钠粉末直至过量,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_氢氧化钠,根据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可_以知道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于溶液中氢氧_化钡的质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先减__小;当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完,碳酸_钠粉末过量则溶质质量变大,故C正确;D、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_钠粉末直至过量,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与碳酸_根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而氢氧根离子并没有_参加反应,所以溶液的pH值基本不变,故D错_误。答案:C
13.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答案】B
【解析】A、根据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由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_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Z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4.下列试剂分别滴入Ca(OH)2、H2SO4、Na2SO4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A.Na2CO3溶液
B.MgCl2溶液
C.Ba(OH)2溶液
D.酚酞溶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选择是滴入Ca(OH)2、H2SO4、Na2SO4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物质,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选择的条件、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正确。B、MgCl2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硫酸不反应,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错误。C、Ba(NO3)2,溶液与H2SO4、Na2SO4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错误。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Ca(OH),、H2SO4、Na2SO4分别显碱性、酸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错误。故选:A。
15.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SO、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答案】(1)Mg2+和Cl--
Na+;(2)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和CO,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的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氢氧根离子能与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是溶于酸的沉淀,据此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关于离子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离子性质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
【详解】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Mg2+,不含Fe3+;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_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SO和CO;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_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CZ。(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Mg2+和CL-可能含有Na+;(2)溶液对外是不显电性的,步骤②向废液__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
和CO,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故答案为:(1)Mg2+和Cl--
Na+;(2)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和CO,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16.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是①氯化钠溶液;②硫酸铜溶液;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硝酸镁溶液。不另加试剂,只用相互反应加以鉴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根据硫酸铜显蓝色,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沉淀,氢氧根离子会与镁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进行分析.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根据溶液的颜色鉴别出带色的物质,然后用该物质鉴别出其他的物质,再用鉴别出的物质进行逐一的鉴别.
【详解】首先根据溶液显蓝色可以鉴别出②硫酸铜,然后将鉴别出的硫酸铜滴入剩余的三种溶液中,会生成蓝色沉淀的是③氢氧化钠,再将鉴别出的氢氧化钠滴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会生成白色沉淀的是④硝酸镁,没有现象的是①氯化钠,所以鉴别出的顺序是: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镁、氯化钠.故选C.
17.H2、CO、CO2和CH4都是初中科学常见的气体。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组成,从下图所给的装置中,选择最合适的装置进行连接,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填序号)。(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
①AEDCB
②BECDA
③CEBAD
④ABEDC
【答案】④
【解析】先检验有无二氧化碳,再根据可燃性气体燃烧的产物不同,所以可通过让气体燃烧,通过检验气体燃烧产物确认气体的成分:应该先检验水的产生再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涉及知识面广,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既考查知识的识记、理解、迁移、运用,又考查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
【详解】先通过A装置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检验后再通过B装置,如果有二氧化碳、则吸收没有反应的二氧化碳及其通过A时带出的水蒸气,如果不含有二氧化碳,则吸收带出的水蒸气,再根据可燃性气体燃烧的产物不同,可通过让气体燃烧,通过检验气体燃烧产物确认气体的_成分;三种气体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检__验时应该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否则检_验二氧化碳经过溶液会带出水蒸气到浓硫酸__中,影响水的测定结果;因此通过的装置为燃_烧装置E,再通过浓硫酸测定水的质量,然后_经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为:A;
18.某科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小刚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

(填“正确”或“不正确”),你的例证是


(2)小丽同学从某一歉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小丽测出该土壤样品浸出液的酸碱性(只写出所用试剂的名称即可):①

;②

。如果检测的结果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该向农田里施加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稀盐酸(要求此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你的实验方案是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答案】(1)不正确;Na2CO3溶液显碱性;(2)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熟石灰或生石灰;(3)向溶液中不断加入CaCO3粉末,当看到固体不再溶解,气泡不再产生,说明稀盐酸恰好被除去;
【解析】本题是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及根据性质来除杂.(1)正确区分酸碱盐和酸碱性.(2)根据试剂所呈的不同颜色来确定溶液的__酸碱性;酸性土壤要改良需能与酸反应的物质,来降低酸性.(3)除杂主要是利用盐酸的化学性质,但要遵循除杂的原则,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本题还要求有清晰可见的现象,所以有气体或沉淀或颜色变化是首选的.
【分析】【详解】(1)酸性、碱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液、碱液,也有可能是盐溶液,如Na2CO3、K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不正确;Na2CO3溶液显碱性;(2)酸碱指示剂及pH试纸都可判断土壤的酸碱性。改良酸性土壤一般加易得的熟石灰或生石灰。故答案: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熟石灰或生石灰;(3)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盐酸,加CaCO3粉末反应有气体生成,现象明显且不引入杂质故答案为:向溶液中不断加入CaCO3粉末,当看到固体不再溶解,气泡不再产生,说明稀盐酸恰好被除去.9或向溶液中滴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为止,说明稀盐酸恰好被除去)答案:(1)不正确;Na2CO3溶液显碱性;(2)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熟石灰或生石灰;(3)向溶液中不断加入CaCO3粉末,当看到固体不再溶解,气泡不再产生,说明稀盐酸恰好被除去;
19.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人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

(填“吸热”“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3)B处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C点时溶液中所含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4)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无变化”)。
(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


【答案】放热;

;
NaCl;
Na+
H+
减小;
产生气泡
【解析】【分析】【详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的升高,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_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填:放热;
(2)A处的温度是由低到高的上升阶段,说明_是反应进行过程中,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滴加石蕊试液显示蓝色;故填:蓝;(3)B点的温度最高,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_恰好完全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故填:NaCl;(4)B到C的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中性转化为酸性,PH在逐渐减小;C点的溶液显酸性,加入碳酸钙后,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故填:减小;产生气泡。
20.(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单质硅(Si)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

,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

;
(2)写出步骤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


(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尝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答案】(1)Si、C;
Fe2+;
(2)3C+2Fe2034Fe+3CO2↑;置换反应;(3)找出原因,处理后重新过滤;(4)4Fe(OH)2+02+2H20=4Fe(OH)3
【解析】(1)根据硅钢成分以及与盐酸反应情况解答;(2)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3)根据过滤的操作分析;(4)根据Fe(OH)2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回收金属时,是利用排在盐中金属元素前面的金属把盐中的金属元素置换出来,为了反应完全,要加入过量的金属,固体中会混有置换出来的金属和过量的金属,再利用二者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离
【详解】(1)硅钢中主要含有Fe、C、Si,只有Fe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剩余的固体A的成分中含有C、Si,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Fe2+;
(2)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2Fe2034Fe+3CO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3)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先查找原因后根据原因调整改进后再重新过滤;(4)反应物是Fe
(OH)2与氧气和水,写在_等号的左边,生成物是氢氧化铁写在等号的右边,用观察法配平即可,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Fe(OH)2+02+2H20=4Fe(OH)3故答案为:(1)Si、C;
Fe2+;
(2)3C+2Fe2034Fe+3CO2↑;置换反应;(3)找出原因,处理后重新过滤;(4)4Fe(OH)2+02+2H20=4Fe(OH)3.
2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后,过滤反应的混合物。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
猜想1:滤液中溶质是NaCl;
猜想2: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

(填化学式)的混合物;
猜想3: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

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

(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
【问题讨论】
(1)甲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硫酸钠溶液。你认为甲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乙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查阅资料】Na2CO3+BaCl2=BaCO3↓+2NaCl;【提出猜想】BaCl2;【实验探究】(1)3;(2)白色沉淀生成;【问题讨论】(1)能;不能.
【解析】【查阅资料】
根据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提出猜想】根据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在反应过程中,如果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若Na2CO3有剩余,则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还有Na2CO3;若BaCl2有剩余,则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还有BaCl2进行分析;【实验探究】(1)根据【查阅资料】可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由于“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里面没有碱性的物质进行分析;(2)据结论是猜想2成立,也就是证明滤液中溶质有:NaCl还有BaCl2,加入Na2CO3溶液后,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可观察到有白色的碳酸钡沉淀生成进行分析;【问题讨论】(1)根据证明滤液中溶质有:NaCl还有BaCl2,加入Na2SO4溶液后,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_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BaSO4)生成进行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BaSO4)生成进行分析;(2)根据硝酸银能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_沉淀解答.
【分析】考虑化学反应要后剩余的物质时,不但要考虑_生成物,还要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详解】【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2NaCl+BaCO3↓;
【提出猜想】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在反应过程中,如果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若Na2CO3有剩余,则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还有Na2CO3;若BaCl2有剩余,则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还有BaCl2;【实验探究】(1)由【查阅资料】可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由于“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里面没有碱性的物质,由题意可知:溶液中没有显碱性的碳酸钠;同学们认为猜想3不成立;(2)由于结论是猜想2成立,也就是证明滤液中溶质有:NaCl还有BaCl2,加入Na2CO3溶液后,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问题讨论】(1)证明滤液中溶质有:NaCl
还有BaCl2,加入Na2SO4溶液后,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BaSO4)生成;所以甲同学能达到实验目的;(2)滤液中含有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不能用硝酸银证明氯化钡的存在故答案为:【查阅资料】Na2CO3+BaCl2=BaCO3↓+2NaCl;【提出猜想】BaCl2;【实验探究】(1)3;(2)白色沉淀生成;【问题讨论】(1)能;不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
【例1】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①过滤;②加适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等五项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③⑤②④①
【例2】许多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往往有易溶物转化为难溶物,难溶物转化为更难溶物等现象。现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温度相同)如下表:
物质
AgCl(白)
Ag2S(黑)
CaSO4(白)
Ca(OH)2(白)
溶解度
1.5×10-4
1.3×10-6
0.2(约)
0.165
物质
Ca(HCO3)2
NH4HCO3
(NH4)2SO4
CaCO3(白)
溶解度
0.166
21
75.4
0.0015
(1)若在放有氯化银固体的水中加入硫化钠溶液,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2)生产化肥硫酸铵的一种方法是用石膏粉(CaSO4)悬浮于水中,不断地通入二氧化碳与氨气;充分反
应后,立即过滤(沉淀是CaCO3),再经蒸发而得到硫酸铵晶体。写出此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例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如图)改进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上述生产纯碱称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

(2)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

(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6)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
(填字母)。
A.增大NH的浓度,使NH4C1更多地析出
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
C.使
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1纯度
4.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AlCl3+3NaOH=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NaAlO2易溶于水。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5.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最终得到BaSO4和Mg(OH)2两种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图像为(
)
7.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下图中甲曲线所示。
①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
色。
③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
合成H2O,Ba2+和SO结合成BaSO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上图乙曲线所示。
①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
②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③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
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
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
8.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如图所示: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60.0g,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Na2CO3溶液,如图丙,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丁,则与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g;请计算该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在图戊中画出产生沉淀的曲线。
9.小胡和小周同学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发现有大量固体剩余时,就观察不到气泡产生了。他们俩对此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胡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周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
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周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以上实验可知,
不成立。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纯碱(Na2CO3)的性质后,联想到家中蒸制馒头时常用的物质小苏打(NaHCO3),于是采用市售的小苏打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向小苏打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生成了白色沉淀;
(4)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对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出现了白色浑浊(提示: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试回答:
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注意的问题是

②由实验(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请归纳出小苏打的化学性质(至少三点):



11.向盛有HC1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12.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13.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4.下列试剂分别滴入Ca(OH)2、H2SO4、Na2SO4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
A.Na2CO3溶液
B.MgCl2溶液
C.Ba(OH)2溶液
D.酚酞溶液
15.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SO、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16.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是①氯化钠溶液;②硫酸铜溶液;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硝酸镁溶液。不另加试剂,只用相互反应加以鉴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17.H2、CO、CO2和CH4都是初中科学常见的气体。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组成,从下图所给的装置中,选择最合适的装置进行连接,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填序号)。(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
①AEDCB
②BECDA
③CEBAD
④ABEDC
18.某科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小刚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
(填“正确”或“不正确”),你的例证是

(2)小丽同学从某一歉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小丽测出该土壤样品浸出液的酸碱性(只写出所用试剂的名称即可):①
;②
。如果检测的结果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该向农田里施加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稀盐酸(要求此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你的实验方案是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19.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人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
(填“吸热”“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3)B处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C点时溶液中所含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4)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无变化”)。
(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

20.(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单质硅(Si)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
,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
;
(2)写出步骤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

(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尝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2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后,过滤反应的混合物。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
猜想1:滤液中溶质是NaCl;
猜想2: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
(填化学式)的混合物;
猜想3: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
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
(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
【问题讨论】
(1)甲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硫酸钠溶液。你认为甲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乙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