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5: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有人说:“秦朝和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 ④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隋朝暴政导致其短暂而亡,唐太宗在重新调整了君臣、君民关系,确定了政治基本方针后,将隋朝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推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论述了初唐盛世
A.得益于君主取鉴求治的策略 B.取决于统治者的创新力
C.君臣关系总体和谐度高 D.制度建设系统化的建立
3.(2021·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高一月考)《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4.(202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月考)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5.(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对两幅图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B.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C.分裂割据在古代是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6.(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A.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 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
C.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削弱 D.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
7.(2021·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高一月考)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8.(2021·重庆高一期末)《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A.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9.(202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10.(2021·河南郑州市·高一期中)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记述
出处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唐)丁仙芝《赠朱中书》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菜”
(唐)杜甫《昔游》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A.农业生产日益趋向专业化 B.国家商业政策日渐宽松
C.城市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 D.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
11.(2021·辽宁高二期末)如图所示石碑是唐朝时期波斯教士景净等在长安设立的。该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中国的路线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该碑
A.体现了唐朝三教并立的局面
B.说明大量唐朝人信奉基督教
C.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D.是中国与波斯文明交往的最早证明
12.(2021·云南高一期末)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13.(2021·广西高一期末)古代“盛世“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秩序稳定
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曲辕犁的使用
14.(2021·四川高一期末)下表为唐代诗歌中有关社会经济的记述。据此可以推知
记述
出处
“万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
(唐)李嘉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荣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
“鱼盐隘里巷,桑柘盈田畴。”
(唐)岑参《送颜平原》
“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葺。”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A.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B.民间草市出现了繁荣
C.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 D.重农政策得到了落实
15.(2021·重庆高一期末)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和西部少数民族关系的晴雨表之一,历经变迁。联系上表,结合所学,下列有关安西都护府判断正确的是:
A.为配合管理东突厥政权而设置 B.唐蕃联合灭西突厥后治所迁到龟兹
C.治所迁回龟兹得益于文成公主入藏 D.唐蕃会盟发生在其与唐中央政府失联后
16.(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割据,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A.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
B.如此平叛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
D.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
17.(2020·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高一月考)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B.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
C.均田制的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入粮食产量提高
18.(2021·河南开封市·高一期中)唐朝从事商品贩运流通的行商,必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批给并持有公验或过所,作为经商合法的证明和经行各地津镇戍守捉等关卡之地的通行证。其申批复杂谨慎,检验细致严格,且有时间限定。这一制度
A.严格重农抑商政策 B.极大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C.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完善了商品流通中的管理
19.(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月考)唐朝中后期,随着广州入海夷道的发展,对外交通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广州、扬州、泉州三大港市成为外商云集之地。据此可知当时
A.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 D.传统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20.(2021·福建泉州五中高三一模)下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记述
出处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唐会要》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资治通鉴》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
B.保障唐朝边境永久和平的方式
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
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21.(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大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22.(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
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 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
23.(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24.(2021·全国高三月考)下表是唐朝长安朱雀街东坊内商业分布一览表(节选部分)。这反映出唐代
商店行业类型
地理位置
营业年代
出处
鬻饼者
胜业坊
开元六年(718年)
《唐两京城坊考》卷2
胡饼贩卖
宣平坊
天宝三年(744年)
《太平广记》卷42
茶肆
永昌坊
太和九年(835年)
《旧唐书》卷169
旅馆
崇仁坊
唐后期
《太平广记》卷196
A.商店行业类型较为单一 B.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传统的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认识。
26.(202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一期中)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运河(通济渠与邗沟)已开凿完成,从长安到江都,沿途设置离宫四十余所……他从洛口乘龙舟沿黄河及运河南下,龙舟高四十四尺,长二百丈,其他各式各样的船也有数千,仅挽船士即有八万人。这个伟大行列长达二百里,两岸并有骑兵夹辅着前进。凡距离所经路线五百里以内的地方政府,都得献食,所献的都是水路珍奇的食物。
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的青、齐等州,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地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8412871,口48143690.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
(1)材料一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江都是今天的哪座城市?皇帝的种种行为,最终给他的统治带来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举一例补充说明该结论。
27.(2020·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高一期中)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请指出与东汉永和五年及唐天宝元年相应对的图片,并分别提取相关图片的人口分布信息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六国,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所以它们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①正确;秦朝修建了长城,隋朝开挖了大运河,它们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②正确;隋朝没有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③错误;秦朝和隋朝都因为暴政引发了大规模起义,④正确。故选A,排除BCD。
2.A
【详解】
材料“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并适时适度调整了各种制度,A项正确;根据材料“将隋朝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推行”可以推断出,取决于统治者的创新力是不正确的,B项错误;君臣关系总体和谐度高材料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建设系统化,而是对隋朝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完善,并吸取隋亡的教训,D项错误。
3.C
【详解】
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C正确;A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当时唐朝并未对吐蕃进行管辖,D项错误。
4.D
【详解】
材料“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交通建设的发展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结论,B排除;C是在南宋,排除。故选D。
5.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这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选A;材料反映的分裂割据的形势,而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对王朝更替的影响,排除B;C项说法过于绝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仅从两幅地图不能得出分裂难以避免的结论,排除;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社会,故两幅地图没有体现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排除D。
6.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朝前期统治者设立不同的巡察官员加强对地方的巡视,说明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巡察制度的连续性,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监察制度,不能说明地方政府权力的大小,故排除C。
7.C
【详解】
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A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
9.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君主接受彼此的尊号,没有涉及到民族政策,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转谷”“贩缯”“转粟帛”“卖菱藕”“载绮罗”等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唐朝国家商业政策的日渐“宽松”,B项错误;“城市”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与“转谷”“卖菱藕”等不符,C项错误。
11.C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图片所示石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中国的路线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由此可见唐朝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外来宗教也传入中国,因此该碑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C正确;唐朝三教并立是指儒佛道三者,并不包括景教,A排除;题干反映了唐朝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但没有体现唐朝人对这一宗教的态度,无从得出大量唐朝人信奉基督教,B排除;题干不足以证明中国与波斯文明的交往一定始于唐朝,D排除。故选C。
12.B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还兼管钱粮、屯田等事务,由此可见节度使权限的增加,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或地方割据局面,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B正确;题干反映的这种变化不利于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相反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膨胀,A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相反这种变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排除;题干反映的也不是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对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或削弱,D排除。故选B。
13.C
【详解】
由材料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开元盛世,太仓中存粮种类从粟为主转变为稻米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社会秩序稳定不是太仓中存粮种类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曲辕犁的使用在唐朝开始出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但它还不足以推动太仓存量种类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稻”“鱼盐”“桑柘”“茶”可知,当时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C正确;题干未体现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关系,排除A;草市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策作用,排除D。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发生在安西都护府与唐中央政府失联后,是在公元前821年,因此D正确;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与配合管理东突厥政权无关,A排除;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BC排除。故选D。
16.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王朝是依靠节度使镇压节度使,虽然镇压了叛乱的节度使,但也会使平叛的节度使权势增加,从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这一事件并不能结束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节度使的设置威胁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但不是亡国的根源,排除C;唐王朝的灭亡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排除D。
1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于促进南粮北运,沟通南北经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A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剥削问题,B排除;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均田制不可能限制土地兼并,C排除;玉米甘薯是在明中叶后传入中国的,D排除。故选A。
18.D
【详解】
材料中主要说明唐朝对商品流通过程中管理,所以D项准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重农,所以A项排除;材料中只是管理有利于市场规范并没有极大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所以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制度增加政府收入,所以C项排除。
【点睛】
19.B
【详解】
依据“随着广州入海夷道的发展,对外交通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广州、扬州、泉州三大港市成为外商云集之地”可知唐朝中后期我国对外贸易或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南方海外贸易日益发展,这也说明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外贸税收的信息,无从得出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世界地位,C排除;对外贸易主要通道的转变,不代表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一定走向衰落,这也不是题干的主旨,D排除。故选B。
20.D
【详解】
材料“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体现的是唐代互市行为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中的互市是民间行为,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也有少数民族作乱,排除;吐蕃位于西南地区,C排除。故选D。
21.C
【详解】
铸钱减少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少,之所以如此,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C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叶后,A排除;材料与铜矿开采技术无关,B排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C。
22.A
【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这可以看出唐朝时唐朝与西域各族相处融洽,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奢靡之风,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发展状况,故C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诗歌风格,故D排除。
23.B
【详解】
隋朝国家财力丰富,却短命而亡,说明隋朝国家富裕,而不能与人民共享,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故选B;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隋朝统治者志大才疏,排除D。
【点睛】
24.C
【详解】
材料表格体现的是唐代由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坊市制度有所松动,在部分坊内出现了商业活动,C项正确;材料仅提供了在坊内的部分商业类型,无法证明唐代商店行业是否单一,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场是否受官府监管,根据所学宋代市的交易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B项错误;唐代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内,且有坊墙、市墙界限阻隔,只是部分商业突破限制侵人坊里,可见坊市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瓦解,D项错误。故选C。
25.(1)特点:主动融合;附带同化;汉化为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2)如何: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对西北和东北的管辖。
(3)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等
【详解】
(1)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根据“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等信息,可以看出主动融合、附带同化、汉化为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促进民族融合;联系所学可知,其影响还包括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2)唐朝统治阶级“同化、融合周边各族”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与吐蕃和亲、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来回答。
(3)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等方面来回答。
26.(1)皇帝:隋炀帝(杨广)。江都:扬州。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隋朝灭亡。
(2)现象:开元盛世。原因:改革吏治;发展经济;改革兵制;注重文治。
(3)结论: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不能实行暴政,否则最终会动摇自己的统治。举例: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写出其他与结论相关的答案亦可)
【详解】
(1)皇帝:材料一反映了开凿大运河、乘龙舟到处巡游等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其指的是隋炀帝杨广。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江都指的是今天的扬州。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隋炀帝的 种种行为最终导致了大规模起义,隋朝灭亡。
(2)现象:根据材料二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8412871,口48143690,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等信息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开元盛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唐玄宗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回答。
(3)结论:材料一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残暴奢华,材料二反映的是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由此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不施暴政,否则最终会动摇统治等角度进行回答。举例:根据中国古代王朝中出现治世局面的君主,或者导致王朝衰落、灭亡的君主的相关史实任举一例即可。
27.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
图2为唐代(天宝元年)。图2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
【详解】
时期与说明:通过观察图1,结合图例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与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经济欠发达的东汉(永和五年)时期相符;通过观察图2和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找出与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相应对的图片后,将分析判断的理由一一说明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