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5:4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蚌埠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月考)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2.(2021·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高一月考)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3.(2021·安徽高一期末)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赋税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
4.(2021·安徽宿州市·高一期末)宋代择偶,贤与不肖的标准更注重看是否进士及第。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试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反映了宋代
A.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商人群体控制国家政治
C.重农抑商政策根本改变
D.文人群体控制国家政治
5.(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加强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6.(2021·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高一月考)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最后得以实施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当时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一尚书省一门下省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C.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D.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7.(2021·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高一月考)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预政事堂会议。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这一变革
A.使君相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完善了政事堂的集议制度
C.加剧了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
D.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
9.(202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月考)“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有哪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运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种“体制内的民主”(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
10.(2021·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高一月考)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2%

5%
46.1%
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11.(2021·陕西高一期末)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宋仁宗-.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这导致了
A.科举制度的僵化
B.军事力量的增强
C.社会政局的动荡
D.财政支出的增加
12.(2021·四川高一期末)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13.(2021·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月考)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14.(2021·江西高一期末)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15.(2021·浙江绍兴市·高一期末)“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该政策在一段时间内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收对象④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2021·浙江高一期末)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7.(2021·河北曹妃甸一中)“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B.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基本上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垄断选官权
18.(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
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
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
19.(2021·江西新余四中高一月考)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全国。商籍的推行
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
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
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20.(2021·湖北汉阳一中高一月考)“佞幸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类传。南朝正史中的《宋书》《南齐书》所收录“佞幸传”的人物均为由寒人担任的中书机构官员中书舍人,而唐初官修《梁书》《陈书》却不立“佞幸传”。这种变化反映了
A.唐代吏治清明官员素质较高
B.门阀政治在唐朝已经消失
C.中央官制变革影响修史风格
D.唐代史书编撰缺乏真实性
21.(2021·全国高三二模)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22.(2021·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
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
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
23.(2021·天津高三二模)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文化的兴盛
24.(2021·河北高三二模)唐代谏官工作形式多样,负责谏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当时讽喻诗也具有谏言性质。上述现象反映了
A.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
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D.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唐的立国者,对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唐宋既然有诸多如此之别,唐宋文化也因之不同。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而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
——摘编自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方面,说明“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风气、民族交往、主流思想方面分析说明宋型文化的特质。
26.(2021·广东中山市·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7.(2021·福建福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
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唐的立国者,对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唐宋既然有诸多如此之别,唐宋文化也因之不同。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而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
——摘编自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方面,说明“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
26.(2021·广东中山市·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7.(2021·福建福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
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两幅图展示的数据可知,唐朝前期“科举入仕”中平民占41.57%,到了唐朝后期则提升到53.13%,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时越来越多的平民成为地主阶级,即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故C正确;科举制本身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此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材料数据主要表明的是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扭转传统门第观念,故B错误;材料数据未强调科举制选拔官吏的客观公正,故D错误。故选C。
2.B
【详解】
根据材料“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等信息可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发展完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力变化主要是因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即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权力变化,“成为定制”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的不断发展完善,没有体现三省对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权力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发展的结论,D项错误。
3.B
【详解】
唐朝前期允许成年男子纳绢或布代役,后期实行两税法,要求农民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等,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A项错误;唐朝政府并未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项错误;唐朝并非社会转型时期,D项错误。
4.A
【详解】
据题意可知,宋代婚姻中更看重科举的成绩,而不再注重家世门第,说明门第出身的观念淡化,故选A;BCD的说法均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政府按人口分授永业田和口分田,农民以户、丁为单位向政府交纳租庸调,反映了我国隋唐时期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因为可以输庸代役,所以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B项正确;输庸代役开始于隋代而非魏晋时期,A项错误;输庸代役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错误;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的是两税法而非租庸调制,D项错误。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其中工部负责的大型工程建设,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排除。故选B。
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和增加了财政收入,A项正确;两税法并不能“消除”贫富不均,B项错误;土地兼并现象并没有因为推行两税法而得以“完全”消除,C项错误;两税法减弱而非增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错误。
8.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革使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从而充实和扩大了政事堂议的内容和范围。并且由于低级官员政治上的进取心较强,也更熟悉下情,因此他们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也给政事堂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对政事堂宰相集议制的发展起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故选B项。君相矛盾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士族与中小地主间的矛盾,也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联,故排除C、D两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决策层面不是有哪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运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形成决策集体,推动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故D符合题意;秦朝时期,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就已经建立,故排除A;尚书省为执行机构,不具有决策权,故排除B;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而不是削弱,故排除C。
10.D
【详解】
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故D正确;仅根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排除A;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B;东晋到隋朝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能说明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排除C。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这使得官僚队伍日益壮大,官俸开支大量增加,因而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故D项正确;宋朝科举制虽然“严格了考试程序”,但并没有僵化,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并不是军队的增加,故B项错误;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
12.B
【详解】
无论是租庸调制还是两税法,户税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成家另立户头,有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故答案为B项;这些措施与扩大官僚队伍没有关系,排除A项;这些措施可以用来考核官员政绩,但不是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C项;这些措施不能改变土地面积,没有起到缓和人地矛盾的作用,排除D项。
13.D
【详解】
材料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示意图,皇帝下设三省,尚书下分六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担尚书省得实际执行权,故D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到变化,故A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与中书省、尚书省配合,故B错误;中书省草拟诏令,但必须得到门下省的审核,故C错误。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可知,唐初相权一分为三,后唐太宗又增加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使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不断加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制以及后来增加官员参政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权,并不是为了规范政务运作,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参加议政的官员不断增多,无法表明决策效率得到提升,排除D项。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两税法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是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1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的两税法,使封建国家的征税标准从过去的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等“资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的转变,A项错误;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并非征税标准变化的结果,B项错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项错误。
17.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题干主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故排除AD;“基本上扭转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
18.B
【详解】
根据“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等信息可得出,不同区域间的录取方式不一样,这反映出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材的标准,排除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9.C
【详解】
从“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到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以看出政府放宽了科考的限制,这有利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与财政危机无关,排除A;这一措施弱化了对商人的控制,排除B;此举并不能确保公平,排除D。
2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皇帝出于集权需要以寒人任中书舍人典掌机要,让作为官僚集团主体的士人阶层感到不可接受,因此《宋书》《南齐书》所收录“佞幸传”的人物均为由寒人担任的中书机构官员中书舍人;而隋唐中枢机构是以中书舍人为代表的三省六部,因此唐初官修《梁书》《陈书》却不立“佞幸传”。由此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央官制变革影响修史风格,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吏治如何,故A错误;门阀政治在唐朝依然有影响,故B错误;这无法说明唐代史书编撰缺乏真实性,故D错误。
2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掌管诏令的草拟颁发和对诏令的审核封驳,目的是使两个机构相互监督和协调,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但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各自不能“舍已从人”,运行不久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设政事堂,让中书、门下两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议定,然后再去实行。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项错误。
22.D
【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文人进身仕途除了科举考试还可以通过名人推荐的方式,这可以看出唐朝选拔人才方式灵活,故D正确;材料与汉代察举制无关,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科举制度高度成熟,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唐代人才选拔范围,故C错误。
23.A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可知,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A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所以B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C错误;市民文化的兴盛与宰相出身的变化无关,所以D错误。
24.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谏官制度在制约君主专政,防止君主过失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谏官制度的发展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的反映,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谏官制度,而不是选拔官吏制度,排除B;材料信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无关,排除C;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且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5.1制度变化与创新:隋朝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初期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把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
制度变化与创新:根据材料“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把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
26.(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代官僚政治发展、选官途径和标准等方面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关于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人才的目的、发展趋势、选材标准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三“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三“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一可知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二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三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据此可知西汉至隋朝时期,中央不断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7.(1)均田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户籍管理混乱;安史之乱导致了人口锐减。
(2)变化∶由以人丁征税转向以资产征税。影响∶扩大了国家征收赋税的对象;稳定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为以后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详解】
(1)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已遭到破坏”“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概括得出的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户籍管理混乱、安史之乱导致人口锐减,并联系所学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来回答。
(2)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根据“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以得出由以人丁征税转向以资产征税。其影响可以根据“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为以后的税制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来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