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5: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2021·安徽高一期末)《契丹官仪》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框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说明辽政权
A.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藩汉因俗而分治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迎合汉人并争取其支持
2.(2021·安徽高一期末)公元977年,北宋在镇(今河北正定)易、雄、霸(今属河北)沧(今沧州东南)五州设“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但是,榷场贸易时开时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宋辽之间关系变化
C.经济重心的迁移 D.民众需求的季节性
3.(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4.(2021·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月考)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
5.(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金朝模仿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设立女真进士科。这些措施
A.旨在推动北方民族融合 B.淡化中原的文化影响
C.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D.不利于少数民族发展
6.(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月考)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ー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知识点时制作的表格,其中①代表的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7.(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期中)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因地制宜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8.(2021·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高一月考)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 ②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辽建国后,皇帝按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猎,朝中官员随行,并于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其中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与南北面诸大臣会议国事;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与南北面大臣议国事及接受外使朝贺。捺钵制度
A.说明辽帝国保留了草原习俗
B.说明辽朝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固
C.反映出辽代并没有固定的都城
D.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
10.(2021·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高一月考)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11.(2021·湖南高一期末)元朝设置行省的基本情况(部分)如表所示,据此可推知这时期的行省
行省
概况
岭北、辽阳
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
陕西、四川、云南、河南
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要地,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
江浙、湖广、江西
搜刮财赋,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之地,而不置于该省的中心地带
A.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B.侧重对地方的军事遏制
C.控制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维系元朝的统治
12.(2021·云南高一期末)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13.(2021·浙江绍兴市·高一期末)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采取这种措施旨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促进边疆地区发展
C.便利地方之间联系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4.(2021·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一制度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有利于金朝统一全国
C.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 D.实现了女真政权封建化
15.(2021·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元代的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而且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也都属于它的辖区,从东到西跨度将近2000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16.(2021·浙江高一开学考试)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A.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17.(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 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还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此可知,元朝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B.设立机构加强监督
C.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D.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18.(2021·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可以说明元朝
A.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 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
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 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
19.(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了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20.(2021·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高一期末)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 B.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
C.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 D.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
21.(2021·北京高三一模)元朝多沿袭前代的制度,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下列关于元朝政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书省替代了前代的三省,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B.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地区佛教和军政事务的地方官署
C.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D.行省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2.(2021·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元史.地理志》载:“汉梗于北,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靡之州(“羁縻”意为松散的管辖),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说明元代
①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②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③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 ④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2021·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各项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4.(2021·浙江高三二模)元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面积超越历代。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为治理西部边疆地区(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包括
①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②充分发挥宗教僧侣的作用,团结少数民族
③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④实行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新疆五家渠市兵团二中金科实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为民。深浅之虑,德量之殊,岂不远哉。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
——(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材料二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局部图
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1)材料一中荀悦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
(2)指出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设置的历史影响。
26.(2021·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开学考试)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秦简“里耶秦简”(下图),2002年6月出土于湘西里耶古城,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万六千多枚简牍,共计约二十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代的文献资料。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石刻“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研究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2)根据图文,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文物三:印章“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下图)是元朝皇帝赐给吐蕃佛教萨迦派领袖的龙钮玉印。元朝建立后大力扶植萨迦派,大量册封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帝师等。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这一地区,元朝中央政府还设置了直接管理吐蕃事务的中央机构。另外,在卫藏和阿里地区各设有两名元帅管理当地的蒙古驻军和军民事务。1260年、1268年和1287年,中央政府先后三次清查吐蕃地区户口,将这一地区紧密纳入到中央王朝的行政体系之中。在第一次清查户口时,忽必烈还下诏,命主管官员根据吐蕃实际情况,仿照汉地成例,建立驿站。
(3)材料中提到的是今天我国领土的哪-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是如何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的。
27.(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一期末)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
“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儒士参政新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辽是北宋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宋辽边境设立榷场进行商品贸易,材料中榷场贸易时开时闭,严重影响宋辽之间的关系,故选B;材料现象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不是榷场时开时闭的主要原因,排除。
3.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辽代建立了南北面官制,这是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C项正确;南北面官并不是民族压迫,也不是南北分裂,排除AB;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
4.D
【详解】
元朝行省长官由只掌民政事务,到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有利于加强行省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仅仅从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不能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是否完善,排除A;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
5.C
【详解】
材料反映了金朝模仿汉字创造女真文字、参照汉族科举制设立女真进士科,体现了女真族在坚持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吸收和创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故选C;金朝的措施是为了本民族政权的稳固,而不是为了民族融合,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女真学习中原文化,虽然变了形式但不能淡化中原文化的影响,故排除B;材料措施有利于女真族的发展,故排除D。
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辽朝,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故A正确;党项族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故B错误;女真族建立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故C错误;蒙古族建立元朝,故D错误。
7.A
【详解】
岭北、辽阳、甘肃等边疆地区从唐代的“羁縻之州”,在元朝时期与“内地”实行一样的赋役制度,说明当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边疆地区和内地一样征收赋税,说明并未“因地制宜”,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元代与唐代相比,疆域范围有所“扩大”,C项错误;“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人大幅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夏金元时期女真族和契丹族与“汉人”差距缩小,蒙古族、回族形成,汉语成为各族人民交通的交流工具,都能作为当时中华民族交融发展一个新阶段的例证,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辽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矛盾比较尖锐,④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A
【详解】
捺钵制度指的是在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并与南北面诸大臣会议国事的制度,显然这一制度保留了草原习俗,故A项正确;材料和辽朝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辽代已经有了固定的都城,故C项错误;这一制度把游猎和商议国事结合在一起,故D项错误。
10.A
【详解】
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A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1.D
【详解】
材料中的行省有的负责控制财政收入,有的负责加强军事控制以及防范蒙古诸王,都有利于维系元朝的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出行省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故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江浙、湖广、江西这几个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而不是侧重于军事遏制,故排除B项;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这几个行省主要是以军事控制目的为主,而不是以控制朝廷财政收入为主,故排除C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贸易的类别可以看出,宋辽并立对峙,因此双方在贸易方面,都会限制一些重要物资的贸易,反映了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化,所以A错误;从限制的商品可得出并不是互补性,所以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交流频繁,所以D错误。
13.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按“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行省,目的是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A项错误;行省制不仅仅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故B项错误;行省制的划分不利于地方之间联系,故C项错误。
14.C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这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符合当时女真族的客观情况,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故选C;猛安谋克制度提高了金代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金朝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B;猛安谋克制度并未使女真政权实现封建化,排除D。
15.A
【详解】
根据“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得出,元代行省制之下,通过“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来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BC;材料只涉及防范地方割据,并不能说明抵制民族融合,排除D。
16.A
【详解】
根据“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迁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自的生活习俗,A项正确;BCD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17.D
【详解】
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体现的是行省虽然在地方的权力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却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即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8.A
【详解】
根据材料表格中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可知,作为统治中枢的中书省中,汉族官员占相当比例,说明元朝时期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故A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中枢权力由蒙古贵族把控,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地方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19.C
【详解】
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杭州,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化,C正确;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南宋后,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农耕文明具有封闭性特征,D排除。故选C。
20.A
【详解】
根据材料“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金朝迁都后,统治中心南移至汉地,为适应先进的农耕文明,金朝推行汉化政策,便于国家管理,所以,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故B项错误;“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说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1.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都是关于元朝政治制度的正确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2.B
【详解】
根据“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得出元代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①正确;根据“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靡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得出元代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元朝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排除②,故排除A、C;元朝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③错误,故排除D。
【点睛】
2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的腹里特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D项解释正确,故选D;汉代贤良方正选举的是官吏后备人员,而非选拔官吏的科目,排除A;唐代政事堂设在门下省,排除B;宋代枢密院掌管的是军政,排除C。
24.D
【详解】
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通过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物,重视发挥宗教的僧侣作用,来团结少数民族,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故①②③正确;明朝时开始改土归流,元代没有改土归流,故④错误,综上,D正确,ABC错误。
25.(1)不全面。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郡国并行制。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便利了而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
(1)材料一中荀悦认为郡县制是导致秦朝暴政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而且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根据材料中的“国”、“郡”等信息可知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存在的弊端则是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是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历史影响主要是便利了而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6.(1)制度:郡县制。评价: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
(3)地区:西藏。方式:扶植佛教势力,册封萨迦派宗教领袖;设置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在吐蕃地区驻军;清查吐蕃地区人口;建立驿站。
【详解】
(1)制度:根据洞庭郡”可得出是郡县制。评价:根据所学可得出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史料价值:根据“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可得出与北魏有关,因此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根据“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可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
(3)地区:根据“吐蕃佛教萨迦派领袖的龙钮玉印”可得出是西藏。方式:根据“元朝建立后大力扶植萨迦派,大量册封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帝师等。”可得出扶植佛教势力,册封萨迦派宗教领袖;根据“元朝中央政府还设置了直接管理吐蕃事务的中央机构”可得出设置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根据“在卫藏和阿里地区各设有两名元帅管理当地的蒙古驻军和军民事务”得出在吐蕃地区驻军;根据“中央政府先后三次清查吐蕃地区户口”可得出清查吐蕃地区人口;根据“在第一次清查户口时,忽必烈还下诏,命主管官员根据吐蕃实际情况,仿照汉地成例,建立驿站。”可得出建立驿站。
27.(1)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在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根据材料“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可知,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
(2)主张:根据“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得出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根据“(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得出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3)理由: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得出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