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唐宋时期我国部分省份兴修水利情况的统计表(单位:个)。据此可知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云南
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五代
4
1
1
1
4
2
北宋
12
7
25
20
1
43
7
86
18
45
16
4
5
南宋
4
4
74
9
185
36
63
24
14
A.唐宋时期水利技术不断提高 B.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
C.唐朝政府重农政策十分突出 D.宋代南方的农业发展迅速
2.销金是指将黄金磨成粉末后撒在器物表明以形成纹饰的工艺。北宋前期,政府颁布销金禁令,规定销金工艺只能用于朝廷礼器或供上层妇女使用,并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禁令的执行,但“禁令屡下,民间无视”。这反映出宋代
A.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商品经济发展亟需货币 D.理学影响日常消费观念
3.《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
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4.宋太宗诏令,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这一诏令( )
A.有助于商业发展 B.保障了诚信经商
C.提高了商人地位 D.稳定了市场秩序
5.下表所示为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这些地区
名称
主要通行地区
首先印造
川引(四川交子)
四川地区
民造
东南会子(便钱会子)
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民造
淮交
两淮地区
官造
湖会(直便会子)
湖北地区
官造
A.官民矛盾尖锐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纸币逐渐普及 D.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6.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能支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国家统一政治环境较为清明 B.外贸收入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C.岳飞等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 D.赋税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7.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 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
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商业日益萎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
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各项能为其商业革命提供依据的主要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帮的大量出现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9.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B.商业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C.南市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10.据史籍记载:北宋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江南地区征收的夏秋两税占到了全国的55.93%,而且到元丰三年(1080年),江南的户数和口数均占到了全国的2/3以上。这足以说明
A.北宋政府注重发展江南经济 B.南迁民众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C.农业复种技术得到大幅推广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已超北方
11.下表所示为宋元时期长安的商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影响当时长安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政局的变化 B.统治者政策调整
C.长安农业的衰落 D.封建经济的发展
12.宋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说明当时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东京是世界最大城市
C.政府不再抑制工商业 D.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13.唐代,在官营手工业中,以官奴婢配作坊重役。到宋代,官营手工业中奴婢、刑徒等劳动者则完全被募匠(官府出资雇用的工匠)当行(官府手工业中轮番服役的工匠)所代替。此变化反映出
A.官府对官营手工业部门管理放松
B.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C.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D.当时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14.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A.江南经济地位的提升 B.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15.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己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
A.精耕细作模式优化 B.租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实行新的土地政策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16.比较右图中的图1和图2,可知元朝水运路线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①改变了隋唐时迁回曲折的路线②缩短了航程
③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④主要任务运输江南的粮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18.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
C.市民队伍的壮大 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
19.987年,宋太宗派出8名内侍,带着敕书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这反映出北宋
A.改变了传统经济政策 B.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C.积极进行海洋开发 D.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20.《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21.《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
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 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 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
22.宋代金盈之在描绘汴京城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
A.商业发展市场繁荣 B.各地交通拥堵严重
C.政府放弃市场监管 D.休闲娱乐成为时尚
23.驱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代( )
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 D.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
24.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
A.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宋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C.偏安江南有利于商业发展
D.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商业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今江苏南部刈(收割)麦种禾(水稻),一岁再熟。
——沈学年《多熟种植》
材料二 宋元时代纸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虽然两宋的版图比汉唐小了不少,但国家终于统一了。虽然北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蒙古对峙,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两宋时代国内经济的繁荣与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四大蒙古汗国更是横跨亚欧大陆,为大规模、远距离的商业流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李保均《商业流通革命》
材料三 两汉时期,门第观念由宽松到严格,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婚姻的滥觞。宋代,“庸耕不敢姻士大夫”的状况松动,“婚姻不问阀阅”的状况逐渐形成。豪强地主可能“朝为富室,暮为穷民”;高级官吏抑或是名门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贫民因此有了改变生活处境的可能性:“去为商贾、为客户、为游惰”。
——本书编写组《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成就。指出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代纸币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元时期“纸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进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婚姻”的制度基础,概述宋代社会的变化情况。
27.历代都城布局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明的特点。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水利工程数量反映了农业发展状况,宋代南方的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说明宋代南方的农业发展迅速,故选D;材料只能看出唐宋时期水利工程的数量,无法看出水利技术的提高,排除A;宋代南方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表明南方农业发展迅速,不能直接用来说明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政策,排除C。
2.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销金禁令的颁布是为了维护等级,而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的销金现象屡禁不止,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货币,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D。
3.C
【详解】
根据“无不仰给于江南”,说明江南经济地位突出,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冮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故选C;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严禁官吏敲诈勒索商人的措施,这体现的是政府放宽对商业的监管,有利于商业的发展,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5.D
【详解】
根据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可知,宋代纸币种类较多,而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征,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排除;纸币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D。
6.B
【详解】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从而为南宋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南宋只是偏安东南一隅,排除A项;岳飞等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只是南宋初年巩固政权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结合史实可知,南宋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赋税改革,故排除D项。
7.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商业税、国家专卖收入占据整个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这说明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对税收结构的影响,D正确,C排除;国家专卖从某种程度上仍然在抑制民间的商业发展,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8.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可以成为商业革命的主要依据,故选B;科举取士是选官制度,与商业无关,排除A;商帮的出现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D。
9.A
【详解】
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商铺沿江开设,而不是固定在坊内,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突破了空间限制,没有说明突破了时间限制,排除B;“南市”指的是市场,而非都市,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多与少的变化,排除D。
10.D
【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北宋时期江南地区无论税收还是人口数量均已超过北方,说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已超过北方,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政策,不能说明注重发展江南经济,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未涉及到原因,故排除B项;农业复种技术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11.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末到北宋初北方政局不断变化,影响到了长安城市的发展。王朝更迭时,长安萧条。政局稳定时,有所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政策的调整,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商业,而不是封建经济,排除D。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可知,《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宋代夜市的繁华,商品交易通晓不绝,恶劣的天气也不能阻挡市场贸易,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京是世界最大城市,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不再抑制工商业”,故C项错误。
13.B
【详解】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用人制度,从唐代的奴婢服重役,发展到宋代募雇工匠、轮番服役,反映出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B项正确;用人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官府对官营手工业部门管理放松,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C项错误;直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才出现,D项错误。
14.A
【详解】
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故选A;材料反映出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不等同于粟的种植面积缩减,排除B;材料反映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当时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政府控制的土地减少,土地日益成为官僚、地主和自耕农的私有财产,土地私有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实行“不抑兼并”的新的土地政策,C项正确;精耕细作模式优化并非“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租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错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是材料描述的现象,不是原因,D项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大运河与隋朝相比,裁弯取直,不经河南,大大缩短了航程,所以①、②符合题意;除了运河运输外,元朝还开辟了从直沽到刘家港的长途海运航线,所以③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主要任务运输江南的粮食”是隋朝与元朝水运的共性特点,与题意不符,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A、C、D项错误。
17.D
【详解】
根据“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可以看出,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门第的观念淡化,更强调家庭的经济实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举的影响,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与国家控制无关,排除C。
18.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宋代民间体育活动繁盛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城市市民阶层的壮大,因此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故选A项;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是材料现象,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习俗传入的信息,故排除D项。
19.B
【详解】
材料“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这主要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有关,B正确;宋朝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A排除;材料与开放海洋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自耕农的经济地位,D排除。故选B。
20.A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从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多,可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故选A;因没有比较,故无法得知商税是否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D;手工业制造能力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C。
21.B
【详解】
根据“今闾阎之卑……尚多僭侈,未合故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人民生活,冲击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故选B;A项表述太绝对,且材料反映北宋的政令被破坏,故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排除C;D项“瓦解”表述太绝对,错误。
22.A
【详解】
从材料中的“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信息反映的市场状况可以看出,当时东京商业发展市场繁荣,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各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政府没有放弃市场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排除D项。
23.A
【详解】
材料中的“驱傩”“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等信息可知,“驱傩”从祭祀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甚至连皇帝都来观赏,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驱傩”由祭祀发展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活动,反映不出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B项错误;君民同乐傩戏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生活的丰富,不涉及经营方式丰富多样,D项错误。
24.D
【详解】
材料“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体现的是地理位置对商业发展的影响,D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A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的结论,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5.(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详解】
(1)根据材料“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可知,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根据材料“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可知,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根据材料“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可知,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根据材料“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可知,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根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可知,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局环境;政府政策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分析归纳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6.(1)成就:外来新品种的引种与推广;垦地面积不断扩大;麦稻复种制的普及;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的出现;棉花在内地种植。
影响: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2)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商业与贸易的发展。
进程: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制度基础:士族制度。
变化情况: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详解】
(1)成就:根据“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得出外来新品种的引种与推广;根据“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得出垦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一岁再熟”得出麦稻复种制的普及;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棉花在内地种植;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2)时代背景:根据“国家终于统一了”“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得出国家统一;根据“两宋时代国内经济的繁荣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大规模、远距离的商业流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概括得出经济繁荣,商业与贸易的发展。进程:根据所学,可从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等进行总结。
(3)制度基础:根据“门第观念由宽松到严格”得出士族制度。变化情况:根据“婚姻不问阀阅”得出门第观念淡化;根据“朝为富室,暮为穷民”得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根据“高级官吏抑或是名门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得出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27.(1)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区域位于城市中央的北端,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②以儒治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以习儒学为主,为选拔官员创造了人才条件;建立孔庙,开创了普建孔庙的风尚;皇宫、市坊等布局,遵循了儒家所倡导的等级分明、严格有序的礼乐原则。③兼容并蓄。西市里有大量外商开办的店铺,体现了对外来商业文化的包容;各种宗教的场所在城中并存,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包容。
(2)示例一
信息:唐长安城在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宋东京整个城市并未完全形成对称的布局。说明:唐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有条件在隋都大业的基础上对长安城进行规划设计与扩建。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局不稳,积贫积弱,故始终无法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示例二
信息:唐代对商业严格限制,宋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说明: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坊市分开。有集中设置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有布局严整的居民区坊。宋代东京城“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商业区分布很广,且有“晓市”“夜市”。
示例三
信息:唐长安城更多地体现为政治中心,宋东京由单一的政治中心向政治经济中心转变。
说明:东京城中,随处可见商业繁华地区,并有“晓市”“夜市”“鱼市”等专门市场,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说明东京不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商业中心。
【详解】
(1)“特点”,依据图一信息“皇城和宫城位于长安城正北”得出:皇权至上,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区域位于城市中央的北端,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依据图一信息“国子监”“孔庙”得出:以儒治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以习儒学为主,为选拔官员创造了人才条件;建立孔庙,开创了普建孔庙的风尚;皇宫、市坊等布局,遵循了儒家所倡导的等级分明、严格有序的礼乐原则;依据图一信息“西市”“佛寺、道观、大秦寺、拜火寺”等得出:兼容并蓄,西市里有大量外商开办的店铺,体现了对外来商业文化的包容;各种宗教的场所在城中并存,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包容。
(2)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图片信息并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信息”,由图一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得出:唐长安城在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图二东京城的布局得出:宋东京整个城市并未完全形成对称的布局。“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唐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有条件在隋都大业的基础上对长安城进行规划设计与扩建;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局不稳,积贫积弱,故始终无法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等角度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