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6: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2.(2021·安徽高一期末)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没有将洋务派纳入变法阵营的打算,反而将他们推向了反对变法的阵营、而地方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3.(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4.(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5.(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以下内容为美国驻华公使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该事件是
①我荣幸地通知您,作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最近在北京的御史和翰林中成立了一个“改革俱乐部”。该运动的发起人是李提摩太,正是他运用向上层阶级运动的能力,使得一些士大夫们对这一计划感兴趣。
②那些对光绪皇帝有影响的一些改革领导人决心扫除旧习惯和旧大臣,以便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朋友让出位置,此前主宰一切的皇太后似乎失去了一些她的影响力。
③光绪皇帝究竟是不是还在人间?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保路运动
6.(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关于“公车上书”,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人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可知
A.梁启超作为参与者的陈述更加真实可信
B.对“公车上书”存在不同的记录和看法
C.历史叙述并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史学家综合多种叙述考证即可确认真相
7.(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
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 B.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
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
8.(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期末)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9.(202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月考)《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0.(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月考)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11.(2021·甘肃白银市·高一期末)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时人称其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洋务官僚张之洞也认为《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
A.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B.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控制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 D.有利于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12.(2021·四川内江市·高一期末)下表是中国民族工业甲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发展比较
开办企业
53家
465家
增长8.8倍
投资总额
470.5万元
9081.2万元
增长19.3倍
A.洋务企业利润诱导 B.清朝放宽投资设厂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13.(2021·广东高一期末)以下是19世纪末,历任山东巡抚对待义和团及外国人的态度,由此可见
A.民教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矛盾 B.清末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督抚挑战
C.天朝上国心态依然占据思想主流 D.地方官员袒教抑民加剧中外矛盾
14.(2021·浙江高一期末)《上谕》(1901年2月14日):“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送命庆亲王奕助、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则《上谕》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②《辛丑条约》已签订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④清政府丧权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21·金华市方格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并不希望长江流域同样陷入动乱,而以刘坤一(两江总督)与张之洞(湖广总督)为首的东南督抚也决意在辖区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为此他们与帝国主义“结成联盟”,不理睬清中央政府的命令。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16.(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1898年4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宜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A.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D.重视思想的启蒙
17.(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在近代中国,任何一次中外冲突都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也不例外。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等条约;与此同时,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如在传教特权、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做出让步。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加快列强侵华 B.义和团运动制约主权丧失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双重影响 D.义和团运动启迪民族意识
18.(2021·重庆八中高一期中)清政府与外国餐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这说明
A.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傀儡
19.(2021·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康有为等人在式成交法失败后管成立保身会,并理文称,“吾国么密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创革命、言压制青、已类于无病面学呻矣”。可见,康有为人对清朝欢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以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
A.对清朝欢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 B.以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
C.为革命思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D.加速了传统封建体制瓦解步化
20.(2021·吉林白城一中高一月考)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实践
结果
A
19世紀中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
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B
1894年黄海海战中丁汝昌等奋起作战
北洋水师取得了黄海制海权
C
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
未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D
1895年台湾人民反制台斗争
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A.A B.B C.C D.D
21.(2021·安徽安庆一中高三三模)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22.(2021·湖北高三三模)1907年,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写道:“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杨度旨在强调
A.礼教服务于封建政治的需要 B.戊戌变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C.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3.(2021·浙江高三二模)在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时代风云剧烈变换的历史条件下,梁启超以“具有魔力之健笔,撰声情激越之文字”,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醉心狭义的革命。”康有为则向全国同胞大声疾呼“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上述言论旨在
A.以彻底的民主革命来挽救民族危机
B.考订不同的革命方式,找到最佳的革命道路
C.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
24.(2021·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高三一模)“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清末上海某年元宵节上,灯谜“欧洲种(打一字)” 的谜底是“伯”,“德律风(打一地名)”的谜底是“电白”,“成汤鸣条之战”(打一名词)的谜 底是“商战”等等。这些灯谜
A.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B.体现了政府对西学的重视
C.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 D.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陕西商洛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所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朝廷的干涉应当被視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做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南京的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城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城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26.(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期中)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27.(2021·江西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世界文明交汇中,中国女人缠足在晚清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进步知识分子认为没有新女性将难以抚育新国民,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请禁妇女裹 足折》,从强国保种的角度向朝廷倡议放足,希望从国家层面加以规范。1901年清廷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当时《大公报》《天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弹词也广为传布。1904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
——据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一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学习西方,“修明内政”,但当时全京师的人都不认可,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故选B:“举京师之人,成以康为病狂”,表明社会救亡图存意识并不普遍,A错误;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中体西用思想下已经有器物方面的学习西方,C错误;材料反映的整体局面是康有为主张不为大家所认同,当时还是慈禧垂帘听政时期,D错误。
2.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维新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导致反对势力过于强大,说明的是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3.D
【详解】
强学会强调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接受西方习惯的同时,采用孔子纪年等,体现出强学会具有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D项正确;西学观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整体,A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B项错误;材料与忧患意识的觉醒无关,C项错误。
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对日本施压,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故选A;《辛丑条约》不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思想,故排除BCD。
5.B
【详解】
根据材料“在北京的御史和翰林中成立了一个‘改革俱乐部’”“对光绪皇帝有影响的一些改革领导人决心扫除旧习惯和旧大臣”可知,这里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B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并未失去影响力,排除A;清末新政是慈禧太后主导,与题干中②的描述不符,排除C;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慈禧和光绪去世时间是在1908年,排除D。
6.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关于公车上书这件事,梁启超和茅海建有着不同的记载,因此B正确;梁启超受到变法立场的影响,陈述的历史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A排除;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的再现历史事实,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7.D
【详解】
从题干信息看,义和团运动前、后的国民民族信仰从"灭洋"发展为"恐洋"或"崇洋",可见,义和团运动前后,国民的心态处于非理性阶段,这必然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符合材料主旨。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后,"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不是义和团运动本身的影响,排除B项。民众的仇外心理与义和团运动有关,但不是该运动爆发的主因,义和团运动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且C项说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南互保中,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D项正确;地方与中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排除A;B项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B;材料强调地方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
9.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与题干后面的信息“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废除治外法权
10.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可以判断出是义和团运动,故本题选择B项;清政府并没有一直支持义和团运动,故A项错误;C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11.D
【详解】
《时务报》“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起到了激发国民抗争意识的作用,故D正确;“各阶层的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错误;显然,该报助推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故C错误。
12.B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清朝放宽了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B项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企业利润诱导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无关,A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项错误;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一直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特点,不是其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13.D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的历任山东巡抚认为,教民“包揽词讼”,地方“遇事多所偏袒”,(教民)“挟制官长动辄欺人”等,反映出地方官员袒教抑民加剧中外矛盾,D项正确;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民教矛盾只是其具体表现,A项错误;清末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督抚挑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天朝上国心态依然占据思想主流与“洋教为护符”“教民横行乡里”等不符,C项错误。
14.D
【详解】
根据“《上谕》(1901年2月14日)”可得出这一时间信息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丧权辱国有关。根据“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以看出,《辛丑条约》还没有签订。故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
15.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以刘坤一与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不理睬清中央政府北上勤王的命令,与帝国主义结盟,即东南互保条约,故选C;ABD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A
【详解】
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学习西方科技,说明他坚守中体西用思想,A正确;戊戌变法并未挽救民族危亡,B排除;戊戌变法之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C排除;材料与思想启蒙无关,D排除。故选A。
17.C
【详解】
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时列强鉴于义和团运动强烈的反抗精神,不得不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说明义和团运动产生了双重影响,故选C;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华,延缓了列强侵华步伐,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8.D
【详解】
材料“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出自《辛丑条约》内容,该条约签订后,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正确;A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B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影响,排除;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排除。故选D。
19.A
【详解】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主张废除君主制,康有为成立保皇会,可见康有为对清朝政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思想保守,并非强调其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排除B;“倡革命、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而学呻矣”说明康有为反对革命,排除C;康有为成立保皇会,可见康有为对清朝政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不利于瓦解传统封建体制,排除D。
2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紀中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故A项正确;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丧失黄海制海权,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迷梦,故C项错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并未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故D项错误。
21.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不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故答案为D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C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C
【详解】
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时,杨度指出“中华”不仅是地域上一个国家的名称,不只是血统种族,更是文化族名,中国境内各民族在文明进步上有着一致追求,旨在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杨度为了维护封建政治而强调礼教,A项错误;材料并非在强调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B项错误;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D项错误。
23.D
【详解】
梁启超反对“狭义的革命”,康有为主张“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是唤起民众开展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联系所学可知,维新派是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开展斗争,故答案为D项;康梁没有主张民主革命,排除A项;康梁不主张暴力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康梁启发人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项。
2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上海出现与欧洲人种、电报和商战等相关的灯谜,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A项正确;元宵灯谜是民众娱乐,不能体现政府对西学的重视,B项错误;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与“商战”等灯谜不符,C项错误;白人、电报和商战等灯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不是说明其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D项错误。
25.(1)相似之处: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于危机之中;都由农民阶级领导发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不同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致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
启示:农民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详解】
(1)相似之处: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领导阶级、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可归纳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不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主要是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致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6.(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小变”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详解】
(1)战争:根据材料“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可知,这场战争后日本得到巨款,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由此可知其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消极影响:结合所学,从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等方面进行分析。
(2)“小变”内容: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从创办近代军工和民用工业、创办学校和培养人才、建立新式海军等方面进行回答。进步:结合康梁思想,从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一角度进行回答。
(3)原因:结合所学,从《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理论: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组建革命政党并提出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
27.(1)特点:由民间组织发起;后由政府颁布政策执行;进步人士的长期努力推动;舆论和组织宣传具有多样性;争取女权与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进步相结合。
(2)原因: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需求;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可知,由民间组织发起;根据“1901年清廷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可知,后由政府颁布政策执行;综合前两条信息可知,进步人士的长期努力推动;根据“《大公报》《天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弹词也广为传布”可知,舆论和组织宣传具有多样性;综合材料中关于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整个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可知,争取女权与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进步相结合。
(2)原因:根据材料中“ 与世界文明交汇”可知,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还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需求,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