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培优题典(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6: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十分推崇黄帝,称其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其意图是
A.探源国史以树立文化自信 B.尊汉排满以推翻清朝统治
C.核定地价以实现民享民有 D.结束专制制度以实现民治
2.(2021·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月考)1911年11月的上海,“各报馆生意甚形兴旺,望平街一带人山人海,皆急于探求消息者。闻革军胜,则无不欣欣然以为喜;有谓官军胜者,则必迁怒于此人。如前日望平街人丛中,有一无知者,闻革军大胜之言,微叹一声,后面之人遽饱以老拳。事虽可笑,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这表明辛亥革命
A.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D.建立的中华民国深得人心
3.(2020·安徽省定远中学)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清朝的教育“新
A.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B.实现了教育向近代化的转型 C.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选才标准 D.满足新式知识分子参政愿望
4.(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5.(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经过半年的考察,五大臣不惜斥重金从国外购买回一批动物,放在北京新建的万牲园中,在之后却只是在梁启超等人事先写好的有关实行宪政的文章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向清朝政府复命。这些历史细节折射出清朝
A.改革政体的必要性 B.改善民生的迫切性
C.外交方针的荒谬性 D.走向败亡的必然性
6.(2021·合肥滨湖寿春中学高一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说:“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此处的社会条件是指
A.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B.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
7.(2021·安徽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近代世界的革命有两种:一种可称之为“小革命”,它是指以暴力推翻现有政权,而达到转变现存的政治秩序为目的的革命;另一种是所谓的“大革命”,它不但要以暴力改变现存政治秩序,而且要以政治的力量迅速地改变现存的社会与文化秩序、中国近代史中符合上述两类革命的分别是
A.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革命
C.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D.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8.(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1903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女界钟》刊文指出,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呼吁妇女“救国救民”,“为造就新国民,组织新政府而奋斗”。《女界钟》的这些号召
A.指出了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C.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
D.指出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先决条件
9.(2021·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四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其中旨在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2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月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革……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肯定了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的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一期中)19世纪末,《无锡白话报》刊发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论述了普及白话的重要意义;1904年,革命家秋瑾在《演讲的好处》一文中提到,“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积极传播维新思想 B.试图推翻清廷统治
C.目光投向平民阶层 D.完全认同民主革命
12.(2021·山西高一期末)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是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人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从根本上说明
A.表明中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B.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的倾销商品
C.清政府想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2021·河南高一期末)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新旧势力交修十分激烈
C.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2021·湖北)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中国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15.(2021·河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钱病鹤的漫画作品《辞旧迎新》,该漫画
A.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佐证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D.说明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16.(2021·河北安平中学高一期末)“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17.(2021·浙江高一期末)1912年3月5日《时报》发表文章载“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③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 ④解决了近代社会根本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2021·陕西渭南市·高一期末)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9.(2021·河南高一月考)宣统三年(1911年)冬,杂技艺术家朱连奎与美利公司合拍了纪录片《武汉战争》,记录了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场景。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了《强行剪辫》,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细节。这些影片
A.促进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B.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
C.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治变局的认识
20.(2021·浙江高一期中)下图为鲁迅等人设计并于1913年2月正式使用的民国政府“十二章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据此判断,“十二章国徽”的设计和使用
A.反映了社会转型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影响
B.制约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
C.体现了追求民主共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体现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的观念
21.(2021·天津耀华中学高三二模)下表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的消息和评论。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各家报刊虽争相报道,但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
B.《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
C.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
D.各家报刊报道不尽相同,反映民国初期文化环境宽松
22.(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下表为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动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它反映了清政府
相同
不同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工艺馆
工业馆
卫生馆
动物馆
农业馆
农业馆
武备馆
植物温室
林业馆
京畿馆
冷藏库
水族馆
水族馆
兰简馆
台湾馆
水产馆
各省别馆
商标馆
机械馆
机械馆
海军陈列馆
不可思议馆
通运馆
通运馆
博山琉璃馆
学术人类馆
教育馆
教育馆
金界缎业馆
世界一周馆
A.推行新政效果初显 B.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C.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D.重视国家海防建设
23.(2021·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书中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这些“革命”的术语应该来源于
A.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 B.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C.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思想 D.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24.(2021·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其他模拟)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 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 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1·莆田锦江中学高一期末)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材料三中的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6.(2021·黑龙江双鸭山市·双鸭山一中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巩金瓯》,清朝国歌。1911年10月4日颁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自刘锦藻《清朝继文献通考》第二册
材料二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歌词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合?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27.(2021·河南信阳市·信阳高中高一开学考试)每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或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四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五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导致材料五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晚年在政治实践上有何重大举措?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同盟会之所以推崇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通过推崇黄帝来增强汉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尊汉排满,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故选B;同盟会的最终意图是推翻清政府统治,ACD都不符合其此时的意图,排除。
2.B
【详解】
据“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可知上海民众都支持革命军,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所以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故选B;材料只能表明民众对共和的向往,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A;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C;1912年才建立了中华民国,排除D。
3.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虽然考查西方的政治及技术,但是四书五经仍然在考试范畴,这说明当时新政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A正确;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及人才的选拔,C排除。故选: A。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即清末新政时,广大社会成员认可清廷废除与传统读书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科举制,说明洋务运动以来,教育形式内容的革新渐成社会共识,D项正确;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只是当时变革阻力较小的客观原因之一,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早在19世纪末近代中国国民的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C项错误。
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主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预备立宪,但在考察途中五大臣却从国外购买一批动物,并且篡改梁启超等人的文章,这说明清朝统治阶层的腐朽,进而说明清朝走向败亡是必然的,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改革政体的必要性,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改变民生,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外交方针的荒谬性,故排除C。
6.C
【详解】
辛亥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协性,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故选C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排除A项;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故排除D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有所谓的“小革命”的说法;新民主义革命主要以变革中国社会性质为主要目的,因此有“大革命”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排除。故选D。
8.C
【详解】
依据“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实际上谈到了妇女解放同救国救民相辅相成,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妇女也是民主革命的参与者,但“主力军”一词过于夸大,故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03年”,并且没有涉及革命形势的发展,故B项错误;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D项因果倒置,故排除。
9.C
【详解】
①③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推翻清王朝,故C正确;②是维新变法,是清王朝的一次改革运动,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时,清王朝已经不存在。故排除ABD。
10.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结束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更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BCD。
11.C
【详解】
材料“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体现的是当时知识分子主张思想洗礼平民阶层,为革命创造条件,C正确,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当时知识分子也有主张君主立宪的,D错误。故选C。
12.D
【详解】
根据“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是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人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可得出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争取利权开展斗争,故D项正确;A项是公车上书事件,排除A;材料涉及的不是商品倾销,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13.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A;“已被完全根除”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
14.D
【详解】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判断公元前221年建立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ABC项与辛亥革命没有关系,排除。
15.A
【详解】
漫画中龙正从国旗上飞走(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国旗是五色旗,并不是漫画中的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可能因为作者在创作漫画时,中华民国的国旗还没有诞生,便根据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铁血十八星旗而绘制了中华民国的国旗),漫画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故选A项;BC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革命性质仍属于民主革命,并没有发生变化。
16.A
【详解】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出革命性和民主性,故答案为A项;“革命性、民主性”是从约法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来看的,排除B项;《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排除C项;《临时约法》没有做到让民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排除D项。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根据材料“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社会的根本矛盾。综上所述,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因此D正确,ABC错误。
18.D
【详解】
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19.C
【详解】
材料中《武汉战争》、《强行剪辫》等影片既是文艺作品,有艺术价值,又从不同方面描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场景,虽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但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符合题意;A项“知识水平大幅提高”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主旨与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无关,排除B;材料有利于观看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不是整个民众对国家政局的认识,D项表示片面,故不符合题意。
20.A
【详解】
据材料“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可知,民国政府“十二章国徽”设计理念受古代礼服花纹和“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的影响,反映了社会转型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材料只是涉及民国政府的“国徽”设计理念的来源,未体现“制约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B错误;材料未涉及“群众基础”、“民主科学”等内容,C、D排除。
21.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报刊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立场不同,故C符合题意;并不是所有的报刊都谴责武昌起义,排除A;虽然《盛京时报》对武昌起义持否定态度,但也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排除B;各家报刊的报道不同的原因是他们立场不同,而非文化环境宽松,排除D。
22.A
【详解】
材料信息对比中日两次展览会,展览内容全面,与国际接轨,这反映了1901年以来,清政府新政的成果,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主要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内的科技水平有限,还没有进行成果转化,故B项错误;当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侧重东部省份,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材料的军事色彩不突出,故D项错误。
23.B
【详解】
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登上著名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是反帝反封建,而材料主要是反清政府,故A不符题意;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与“文艺复兴”没有关系,C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1915年兴起的,故D与题意无关。
24.A
【详解】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集中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权力和开辟外交新局面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故A项正确;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维护海外侨民利益,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保障人民权利的决心,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是无法反映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中国与荷兰双方外交谈判过程,只呈现了最终结果,无法说明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京临时政府遵守国家惯例,故D项错误。
25.(1)分配土地的办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核心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2)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
问题: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详解】
(1)办法:根据材料一中“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可知,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为,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中“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可知,其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农民平均主义。
(2)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务与之(满洲)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可知,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根据“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可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现象:根据材料三中“袁世凯在天坛祭天”“民国初期”仍然有“皇恩”“帝德”等文字出现在门联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问题: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三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质分析可知,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必须继续进行。
26.(1)是否相符合:当时的中国,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反清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所以与社会现实严重不符;原因: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卖国行为使民众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宣传和准备。
(2)不同:《钦定宪法大纲》强调皇权至上;奉行君主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3)原因:革命党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革命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有限;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民众中影响有限。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巩金瓯》”“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反清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所以歌词内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二问,从清政府的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运动角度对原因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可知,《钦定宪法大纲》强调皇权至上;根据材料“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可知,《钦定宪法大纲》奉行君主专权;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可知,约法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3)根据材料“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可知,革命党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革命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根据材料“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有限;根据材料“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可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民众中影响有限。
27.(1)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促使社会习俗进步。
(2)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或干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革命力量较弱: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政党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等。举措:改组国民党并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大革命。)
【详解】
(1)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促使社会习俗进步。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需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外反动势力的扼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举措:如改组国民党并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