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题乙卷解读(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题乙卷解读(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28 07:1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2021年6月26日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地理乙卷解析
教育硕士、中学地理教师
2021年7月21日
一、2021年乙卷地理总体分析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充分考虑教情和学情,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难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续了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一步提升试卷的答题感受度和获得感,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质量,采取了更为稳妥、细致的设计策略,彰显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一)反映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彰显立德铸魂,
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反映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素材,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讲好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1~3题,以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这一典型科技兴农案例,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农业科技水平、农民展现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坚定理想信念。
地理43题,以某科研团队为云南元阳阿者科村探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为案例,展现了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学生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地理试题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
地理试题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学科的基本规律与原理、科学的思维范式与方法,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得出新结论,展现学科素养。考查的能力不仅包括必备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1.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
试题重视对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运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推理,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学“尺度一结构-时间一过程一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的理解和掌握。全国乙卷9~11题,考查苔原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机理要求学生理解苔原植被的分布既要有满足其生长的光热水土等外部环境条件,又要有种子传播的决定性作用。
2.凸显对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
试题通过拓宽试题材料的来源,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差异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方面,探索和尝试开放性试题新的设问视角,通过搭建多维度创新展示平台,克服封闭式设问和唯一答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全国乙卷36题,以某品牌在江苏昆山市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学生正确看待区际分工和区域联系,正确认识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域的关系。
全国乙卷37题第(4)小题,以巢湖西岸圩田区从种植庄稼转变为发展水产业的情境为案例,呈现人湖关系协调发展两个不同的方面方案,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放思路和视角,思考我国平原地区不同阶段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全国乙卷44题,以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某风沙活动路段两侧的调查为材料,采用详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研究过程,学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从建设期和营运期,从不同的时空组合进行比较,充分考查学生信息整理能力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优化考试内容的设计方式,助推教学改革
地理试题选取的考查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础上,立足学科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加强对体美劳的教育引导。
1.深化基础性内涵,夯实发展基础
试题进一步完善基础性考查方法,围绕学生比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但情境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基础性并不是对单一、简单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再现,而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综合运用。全国乙卷的1~3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全国甲卷7~8题,以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为案例,全国乙卷7~8题以城郊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查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将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提升。
2.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通过选取生产实践场景设计典型任务,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锤炼意志、提高本领。全国乙卷37题,围绕巢湖流域圩田的开发与利用,设计了4个逻辑严密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时空变化,不论是早期的围尽河湖滩地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还是后期的圩区功能的改变,都需要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努力奋斗,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命题着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认同劳动的崇高和伟大,鼓励学生坚持以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地理试题赏析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2014年我国某科技公司在新疆建立了研发基地,研制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为推广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无人机,最后才销售无人机,同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无人机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改变了新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
新疆吸引该科技公司入驻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
B.
政策
C.
技术
D.
市场
新疆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该科技公司入驻新疆,研制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故该科技公司入驻新疆,主要是看重新疆的无人机应用市场,D正确;新疆的交通、技术均无明显优势,A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策因素,该科技公司为拓展市场入驻新疆,是正常的经济活动,B错误。故选D。
2.
该科技公司提供无人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行培训,直接目的是
A.
增强竞争力
B.
培育市场
C.
提升服务水平
D.
提高效益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科技公司入驻新疆主要是为了拓展市场,由材料可知,为推广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无人机,最后才销售无人机,同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可见该科技公司提供无人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行培训,直接目的是培育市场,以推广产品,B正确;该公司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最终提高效益,AC是该科技公司为了销售产品而做的工作,不是目的,AC错误;提高效益是最终目的,D错误。故选B。
3.
无人机的使用主要可以帮助棉农提高棉花的(

A.
产量
B.
质量
C.
利润
D.
价格
解析:由材料可知,无人机
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成本,故能提高利润,C正确;无人机的使用能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棉花价格,D错误;无人机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不能直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AB错误。故选C。
考点再现: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
1.宏观上工业选点,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原料、技术、交通、劳动力等因素。
2.微观上厂址选择,主要考虑环境,低价等因素。
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对生产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公司来讲,新疆就是其主要的销售市场。
(二)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及港口建设影响
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心。按其离海港距离可分为近海陆港(小于100千米)、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据此完成4-6题。
4.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增加用地成本
④提高设备水平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心,提升了港口的服务能力,影响范围更大,扩大了承载规模,①正确。不再扩大海港的规模,减少土地使用,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用地成本下降,②正确,③错误。海港的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设备水平没有较大影响,④错误,故选择A项。
5.与近海陆港相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
缓解交通拥堵
B.
提高通关效率
C.
拓展腹地范围
D.
减少环境污染
陆港对交通状况没影响,A错误。报关效率是由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决定的,B错误。陆港可以使港口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拓展腹地范围,C正确。陆港远近与污染无关,D错误。
6.
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的是
A.
服务外包产业
B.
高科技产业
C.
资源加工产业
D.
前瞻性产业
远海陆港距离海港远,交通不便,资源加工产业对时间要求不严格,可以依托远海陆港发展,C正确。服务外包,高科技、前瞻性产业时效性强,需要更跨快速便捷的交通,ABD错误。
考点再现
考向一、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a.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b.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c.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a.交通便利;b.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考向二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间经济协作,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2.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间社会的分工,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产业、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4.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等。对社会的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5.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6.巩固国防等。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节约运输时间;
7.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区域间交通运输压力。
(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7~8题。
图形解读:郊区及城区相对湿度的变化是一致的,平行方式;都表现出冬春季节湿度小,夏秋相对湿度大。郊区相对湿度高于城区。
7.
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A.气温高
B.
蒸发(腾)强
C.
降水量大
D.
绿地面积大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城区为大城市,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气温高于郊区,气温越高,越不易达到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越小,A正确;郊区绿地面积更大,蒸腾更强,BD错误;若降水量大,则导致相对湿度大,而城区相对湿度小于郊区,C错误。故选A。
8.
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
B.
北京
C.
上海
D.
广州
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区与郊区7-8月相对湿度大,可推测该地7-8月降水多,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降水多,B正确;乌鲁木齐地处西北内陆,全年降水稀少,A错误;上海、广州,地处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7-8月上海容易出现伏旱天气,CD错误。故选B。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
考点再现
1.
原因:市区的人口多,工业与交通排放的热量,使市区的温度升高,形成地区,郊区人口温度低,形成高压;城市市区建筑密度大,通风条件较差。
2.影响:影响:工厂和卫星城的布局
①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企业要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
②卫星城要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
3.缓解城市热岛的措施: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
(2)消除裸地、减少扬尘。
(3)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4)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四)自然带的地域分布的因素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9~11题。
9.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
整体向南移动
C.
面积扩大
D.
面积缩小
解析: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
10.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
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
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
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
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解析: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
11.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
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
目前基带气温高
C.
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
冰期基带气温高
解析: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考点再现:自然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区域产业发展及区位因素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紧密的现代化大都市。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拥有6913家咖啡馆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馆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某品牌连锁咖啡馆以839家独占鳌头,且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地段、高级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区附近。2020年3月,该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设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在内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落成。下图示意该品牌连锁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以上海某品牌咖啡店为载体,考查产业类型、空间特征描述、消费人群特点、创新产业园的区位条件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推测支撑咖啡馆蓬勃发展
上海的产业和企业类型。
解析:客户去咖啡馆消费,支撑了咖啡馆蓬勃发展,客户消费水平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故支撑其发展的产业类型为第三产业。客户消费水平高,推测其收入高,主要来自金融、商贸、信息技术、策划、法律咨询、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
答:产业类型:第三产业
企业类型:金融、商贸、信息技术、策划、法律咨询、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
(2)据图描述该品牌咖啡馆在上海的空间分布特征。
解析:由图可知,整体上,该品牌咖啡馆在上海空间分布不均,再看局部地区,中心城区密度较大,郊区密度较小;但在机场附近相对较多。
答: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上海中心城区密度较大,郊区密度较小;机场附近相对较多。
(3)分析该品牌咖啡馆布局在商业繁华地段和高级写字楼地区的目标消费人群。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品牌知名度高,是休闲会友、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故主要目标消费人群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人员,如高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企业白领)。另外,该品牌是国际连锁品牌,有文化内涵,主要目标消费者也包含喜爱潮流文化的年轻消费者,如大学生等。
答:该品牌知名度高、品质较高,是休闲会友、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主要目标消费人群是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企业白领);该品牌是国际连锁品牌,主要目标消费者有喜爱潮流文化的年轻人。
(4)说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上海因素。
解析:由图可知,昆山邻近上海,而上海咖啡及其烘焙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布局在昆山便于产品快速运抵市场;昆山邻近上海,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布局在昆山便于接受上海的资金和技术扩散,资金充足,技术先进;便于借助上海的基础设施,如机场、港口等,方便从国外输入原料、输出产品;昆山地处上海附近,部分上海就业人口在昆山居住,昆山也有该咖啡品牌的消费需求;与昆山相比,上海土地租金高、劳动力成本高,不适合建设大型产业园。故选址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
答:邻近上海,咖啡及其烘焙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便于产品快速运抵市场;接受上海的资金和技术扩散,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借助上海的机场、港口从国外输入原料、输出产品;部分上海就业人口在昆山居住(通勤),昆山也有消费需求;上海土地租金高、劳动力成本高,不适合建设大型产业园。
(六)地理推理变化过程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巢湖附近圩田为载体,考查圩田的区位条件、河段形成、水灾原因、湿地的作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解析:调动必备知识,巢湖位于安徽,巢湖附近该圩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区域海拔低,地形平坦开阔,可开垦面积大;附近有巢湖和河流,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且靠近河流、湖泊,水源充足。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均适宜围垦,形成耕地,发展种植业。
答: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可耕作面积大;以湖泊沉积、河流沉积为主,土质疏松,土壤肥沃;近河流,地势较低,灌溉水源充足。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解析:由材料可知,三河镇在清朝嘉庆年间濒临巢湖,由图可知,目前三河镇与巢湖之间形成了一段河道。由此推测,巢湖萎缩,原因: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湖泊淤积,湖床抬升,湖泊萎缩;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当巢湖岸线后退后,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区域,地形平坦、有大量的松散的沉积物,上游河水下泄,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形成了三河镇以下河段。
答: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巢湖岸线后退后,河流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积物上侧蚀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解析;由材料可知,圩田海拔低于巢湖平均水位,湖水外泄易倒灌圩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不稳定,降水
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频繁;该区域地势平坦,水流慢,排水不畅;巢湖地区经济较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泄洪能力差;过去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入湖河流含沙量大,导致巢湖淤积,水位抬高,倒灌圩田,圩田排水不畅。
答:圩田海拔低于巢湖湖面,易遭受湖水倒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大,尤其是梅雨期降水时间长;地势平坦,水流慢,排水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围湖造田、上游水土流失,巢湖淤积,水位抬高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解析:方面①: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能改善巢湖水质。原因分析思路:发展种植业,会施用化肥、农药,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巢湖水污染;而湿地水流缓慢,能促进泥沙沉降,且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湿地与巢湖水体连通,能促进巢湖水体自净,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能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原因分析思路:由材料可知,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易发洪水,湿地发展水产业,防洪压力小;湿地能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能容纳外泄的巢湖水,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答:方面①:庄稼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会随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湿地水流缓慢,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连通性,加强水体自净。
方面②: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水产业耐水淹;湿地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过渡带阻碍了巢湖水的倒灌。
考点再现:
(七)哈尼梯田内源式村集体企业开发模式考查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地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阿者科村,保留着完好的梯田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和文化。曾经有的村民将传统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为了保护哈尼传统文化,改变贫困落后状况,2018年某科研团队应当地政府邀请,经多方调研和探索,提出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不租不售、不靠外来资本介入;通过智力援助和当地政府支持,组织村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自我经营和管理,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村集体公司留成30%,村民分红占70%。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执行。
说明阿者科村实行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
解析: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原开发模式村民将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导致本地居民减少,收入较为单一,原来的梯田可能撂荒,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村民收入较为单一;新的开发模式村民收入有民居、梯田等,收入形式多样,村民收入较高,利于改善生活水平;减少人口外迁,保留原有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利于梯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智力援助,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分配比例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兼顾了公平和效率,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答:增加村民收入形式,利于提高村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减少人口外出,利于保护梯田生态环境;保留传统民居、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分配收益,兼顾公平和效率,减少矛盾,利于社会和谐;通过智力援助,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考点再现:
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
增加旅游收入,稳定市场
促进当地基础实施的完善,方便生活。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收入。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
对文化的影响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文化自信力。
有利于促进的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的繁荣
以文化为载体,提高社会知名度。
D.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对环境的保护有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
1.
依耐旅游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
2.旅客大量进入给当地居民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
3.冲击传统文化,使文化失真。
4.过多旅客带来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旅游质量。
(八)区域生态问题的治理对策
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
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建设期
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
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载体,考查铁路建设和营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2001-2015年,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減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青藏铁路
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2001-2008年,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都減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该地沙丘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减少,风沙危害减轻。2008-2015年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减轻了风沙危害。
考点再现:
答: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
三、备考建议
2021年高考地理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注重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考查;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大政方针,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给我们2022届高考备考以下建议。
(一)认真研究和阅读《新课标课程标准》(2017版)
(二)重视基础、重视地理知识的横纵向的联系。
(三)以区域认知为载体,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把人地协调观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
(五)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推理及过程的描述。
(六)地理生活化、社会化、应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实践的能力。
谢谢大家的观看,如有不当之处,
请大家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