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尿素、CO2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K+的含量有关
D.血浆和组织液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葡萄糖、尿素、CO2都能存在于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成分相近,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血浆,因此血浆和组织液是毛细血管璧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生理过程可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B.胰高血糖素和胃蛋白酶的合成
C.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中受精 D.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胰高血糖素和胃蛋白酶的合成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中受精,而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口腔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3.(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人体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1/3 ,构成内环境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血浆中的某种抗体能与各种病原体(抗原)相结合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淋巴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人体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B正确;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4.(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校运动会上,小明同学参加1 000米比赛,其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
C.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小明同学赛后出现抽搐可能是钙盐含最偏低引起的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
C、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
D、人体在长跑后,因流汗过多,造成较多钙随汗液分泌到体外,体内的钙含量降低,会发生抽搐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5.(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D.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仍能正常完成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或腺体,B错误;
C、静息的神经纤维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电位是从为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两者传导方向相反,C正确;
D、排尿反射是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仍能正常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
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2、反射弧: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或接受刺激的结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6.(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甘氨酸和谷氨酸均可作为神经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抑制,后者使突触后膜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与谷氨酸可在人体细胞内合成,属于必需氨基酸
B.甘氨酸和谷氨酸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均需消耗能量
C.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
D.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甘氨酸与谷氨酸都可在人体细胞内合成,人体内能合成的氨基酸属于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甘氨酸和谷氨酸均可作为神经递质,故甘氨酸和谷氨酸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
C、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即被灭活或移走,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C错误;
D、由题“甘氨酸和谷氨酸均可作为神经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抑制,后者使突触后膜兴奋”可知,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不会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在人体内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7.(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图为膝跳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主要依赖于K+的外流
B.bd段Na+的内流不消耗能量
C.c点膜电位为零,膜内外Na+进出速率相等
D.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ab表示静息电位,此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A正确;
B、bd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B正确;
C、c点时仍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此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即内流的速率高于外流,C错误;
D、图示为为膝跳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兴奋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b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bd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d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e之后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8.(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兴奋,也可引起心肌抑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
B.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不同
C.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至心肌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被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答案】A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兴奋,即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A错误;
B、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兴奋,但是引起心肌抑制,说明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不同,B正确;
C、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在组织液中经简单扩散至心肌细胞,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灭活,即被水解成小分子物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9.(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血糖平衡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人的瞬时记忆和短期记忆主要与下丘脑有关
C.小脑中含有呼吸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D.与课堂听讲有关的神经中枢主要是言语区的H区
【答案】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人的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错误;
C、小脑是控制身体平衡的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
D、大脑的H区是听取外界信息的相关中枢,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血糖、体温、水盐控制中枢在下丘脑,呼吸控制中枢在脑干,维持身体平衡调节中枢在小脑,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10.(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完成缩手反射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
B.刺激图1中e处,则d、e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C.图2中A表示突触小泡,其形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因受体具有特异性,故图2中B上只存在一种受体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1中完成缩手反射需要3个神经元参与,A错误;
B、刺激图1中e处,d是脊髓,d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e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
C、图2中A表示突触小泡,实质是囊泡,其形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受体具有特异性,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只有一种,图2中B上不只存在一种受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e所在的神经元上含有神经节,故e是传入神经,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中间神经元,d是脊髓,f是感受器;A是突触小泡,B是突触后膜。
11.(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能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B.性激素可以进入垂体细胞中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甲状腺激素需通过导管运输才能到达下丘脑
D.幼年时期口服生长激素可用于预防侏儒症
【答案】A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促甲状腺激素能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
B、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下丘脑,C错误;
D、生长激素本质为蛋白质,口服后会被分解失去其功能,不可用于预防侏儒症,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2.(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下图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CRH和ACTH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人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的核基因不完全相同,二者接受的调节因子不同
D.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越高,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越强
【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类激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人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系统的参与,同时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人体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和分化形成,因此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的核基因完全相同,C错误;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含量越高,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越弱,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分析:环境、心理等伤害等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13.(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甲状旁腺依附在甲状腺上,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简称PTH),其调节钙代谢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器官A可能是小肠等消化器官
B.PTH分泌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D.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甲状旁腺,促进细胞代谢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器官A可能是小肠等消化器官,可从食物中吸收钙,A正确;
B、由图可知,当血钙含量升高后,可抑制甲状旁腺释放甲状旁腺激素,所以PTH分泌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释放的甲状旁腺激素增加,促使骨骼向血液释放的钙增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C正确;
D、激素随着血液在体内运输到全身各处,而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状旁腺产生的甲状旁腺激素可促进器官A对钙的吸收,可促进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可促进骨骼释放钙,从而增加血液中钙的含量,当血钙含量升高后,可抑制甲状旁腺释放甲状旁腺激素。
14.(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都分过程,a、b表示化学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可以表示人进食后4~5小时的血糖调节
B.图中a表示神经递质,②表示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C.下丘脑和组织细胞膜上均含有识别葡萄糖的特异性受体
D.图中b的靶细胞是肝细胞,过程①主要发生在线粒体
【答案】B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图示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应为饭后半小时左右,由于消化吸收导致的血糖浓度升高后的调节过程,A错误;
B、a为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②表示合成肝糖原、肌糖原,B正确;
C、胰岛B细胞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变化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是由于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识别葡萄糖的特异性受体,而下丘脑细胞的细胞膜上没有识别葡萄糖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
D、b是胰岛素,胰岛素几乎可作用于所有的细胞,故胰岛素的靶细胞不只是肝细胞,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分析图示可知,a为神经递质,b为胰岛素。
15.(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炎热夏季室外施工的工人,因口渴而大量饮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室外施工大量出汗导致主动饮水,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C.室外施工大量出汗,散热量增加,体温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室外施工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尿液减少
【答案】C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室外施工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输信号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是神经调节,A正确;
B、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内液渗透压下降,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B正确;
C、室外施工大量出汗,是由于产热量增加,所以散热增加;但是人体正常时体温是恒定的,所以体温不会下降,C错误;
D、室外施工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抗利尿激素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2、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
16.(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同学们下课后走出教室.身体会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通过非条件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加快
【答案】C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增加,A正确;
B、毛细血管收缩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直接支配完成的,未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汗腺分泌汗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不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
D、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都增加,促进葡萄糖等物质的氧化分解,使机体产热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17.(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鲈鱼、鯔鱼、罗非鱼具有广盐性,既能生活在大海里,也能生活在淡水中。它们从大海游到江河的入海口进行繁殖和捕食,慢慢地调节自己鱼鰓所分泌的化学物质来适应淡水生活,其调节机制与哺乳动物类似。下列有关罗非鱼从大海进入江河入海口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激素调节,鱼鳃分泌的盐等化学物质减少
B.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一定引起组织水肿
C.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D.渗透压调节过程只有体液调节而没有神经调节
【答案】C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由海水进入淡水,鱼鳃分泌的盐等化学物质增加,以适应淡水环境,A错误;
B、血浆渗透压降低,通过调节鱼鰓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变化,维持渗透压稳定,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罗非鱼从大海进入江河入海口,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正确;
D、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经过一系列的调节,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水分的平衡,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参与也有体液调节参与,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罗非鱼从大海进入江河入海口,由海水进入淡水,吸收淡水导致罗非鱼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通过调节鱼鳃分泌的盐等化学物质,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以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18.(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
B.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
C.抗体和淋巴因子均能与病原体结合并消灭病原体
D.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能大量增殖的浆细胞
【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如溶菌酶不是免疫细胞合成的,A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B正确;
C、淋巴因子不能与病原体直接结合,C错误;
D、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1)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2)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9.(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遗传病,可通过母婴遗传
B.HIV的遗传物质是DNA,易发生变异
C.进行核酸检测可迅速判断某人是否感染HIV
D.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答案】C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母婴传播,A错误;
B、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分子,易发生变异,B错误;
C、核酸中核苷酸的特定的排列顺序使核酸具有特异性,故进行核酸检测可迅速判断某人是否感染HIV,C正确;
D、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但HIV进入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艾滋病:(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0.(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⑤⑥分别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e发挥作用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
C.细胞d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细胞e和细胞g可迅速增殖、分化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⑤免疫中细胞b能产生淋巴因子,说明细胞b是T细胞,则⑤免疫表示细胞免疫,⑥表示体液免疫,A正确;
B、细胞e是记忆T细胞,其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共同刺激其发挥作用,B正确;
C、细胞d是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g是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进行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①源头不同:体液免疫源头是B细胞,细胞免疫源头是T细胞;②作用物质或细胞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是效应T细胞核淋巴因子;③作用对象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④作用方式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方式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促其裂解,另一种是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21.(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在注射青霉素前需进行皮试,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青霉素的抗体,对青霉素过敏;反之,则说明患者体内无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人体来说青霉素相当于抗原,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B.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
C.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不是第一次接触青霉素
D.若患者首次做青霉素皮试无反应,则终身可以使用青霉素
【答案】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对人体来说青霉素相当于抗原,使用前需进行皮试,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青霉素的抗体,对青霉素过敏,A正确;
B、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所以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不是第一次接触青霉素,C正确;
D、若第一次做青霉素“皮试”无反应,以后再注射青霉素前仍然需要做皮试,并且再次做皮试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22.(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生理作用一定不同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能进行极性运输,又能进行非极性运输
D.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均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温特发现的是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郭葛等人发现的,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生理作用相同,B错误;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能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又能进行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C正确;
D、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3.(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顶芽时,柳树侧芽处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利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洋葱根尖,可促使其生长
C.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
D.脱落酸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进而提升植物抵抗低温干旱的能力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存在顶芽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受到抑制,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处理洋葱根尖,可促使其生长,B正确;
C、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C正确;
D、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进而提升植物抵抗低温干旱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生长素 a、促进细胞的生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赤霉素 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脱落酸 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促进果实的成熟等。
24.(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扦插的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插条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柳幼芽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B.沙柳插条掐尖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
C.成熟叶片不含生长素,故插条要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
D.沙柳插条的正常生根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沙柳幼芽能合成生长素且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能促进插条生根,A正确;
B、掐尖留芽可解除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使侧芽发育成侧枝,B正确;
C、成熟叶片中也含有生长素,摘除沙柳一定量成熟叶片,是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C错误;
D、沙柳插条的正常生根离不开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5.(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用ABA及ABA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香蕉,香蕉的乙烯释放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A处理有利于香蕉合成并释放乙烯
B.ABA浓度越高,乙烯释放量不一定越高
C.用ABA合成抑制剂处理香蕉可延长储藏时间
D.外源施加的AB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人工合成
【答案】B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实验处理的1-11天内,用ABA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高于蒸馏水处理组,说明ABA处理有利于香蕉合成并释放乙烯,A正确;
B、将ABA处理组和ABA合成抑制剂处理组可知,一定的时间内,ABA浓度越高,乙烯释放量越高,B错误;
C、由图可知,用ABA合成抑制剂处理香蕉后的乙烯释放量减少,可延长储藏时间,C正确;
D、外源施加的AB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人工合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为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香蕉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
二、综合题
26.(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自闭症(ASD)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在儿童时代后期及青春期,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将通过一种称为“剔除”的生理过程而消失,功能性突触则得以保留。与正常人相比,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的大脑内存在过多“突触”。进一步研究表明:多种ASD是由抑制哺乳动物mTOR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的突变会使mTOR激酶的活性增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包括 , 兴奋在突触部位单向传递,原因是 。
(2)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目,原因是 。
(3)mTOR激酶的作用可能是 。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被“剔除”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神经元通路,该“剔除”属于 ( 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4)结合ASD的致病机理,提出治疗ASD的一种思路: 。
【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通过电信号的传导速度慢
(3)促进过量突触的生成(或抑制过量突触的自噬);细胞凋亡
(4)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的表达(或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活性)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
兴奋在突触部位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通过电信号的传导速度慢,故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
(3)自闭症儿童由于脑发育过程中突触“剔除”过程缓慢导致功能性突触过多,而凋亡过程之所以受到抑制,是由于人体的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mTOR激酶活性增强,抑制了突触蛋白的凋亡过程,使得突触增多,故 mTOR激酶的作用可能是促进过量突触的生成。在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故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被“剔除”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神经元通路,该 “剔除”属于细胞凋亡。
(3)自闭症的形成主要是mTOR激酶发挥作用产生的影响,如果能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的表达或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活性,那么突触“剔除”的过程就能正常进行,就不会导致功能性突触过多而出现自闭症。
【分析】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2、神经冲动的含义: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7.(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主要表现在对脂肪及体重的调节方面。下图是瘦素调节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细胞内合成瘦素的场所是 , 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 。
(2)瘦素与下丘脑部位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丘脑释放 ,作用于胰岛。图中胰岛细胞是指胰岛 细胞,a激素是 。
(3)结合图示分析,瘦素对脂肪合成的影响是 (填“促进”或“抑制”)。研究发现,某肥胖患者体内瘦素水平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可能为 病。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神经递质;A;胰高血糖素
(3)抑制;瘦素受体遭到破坏(或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与瘦素竞争受体),使瘦素不能发挥作;自身免疫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激素调节的特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合成场所是脂肪细胞的核糖体,与该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瘦素与下丘脑部位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使下丘脑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图中激素a能促进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升高,应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3)瘦素的作用效果是使人体变瘦,故瘦素应对脂肪合成为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某肥胖患者体内瘦素水平偏高,其原因可能是瘦素受体遭到破坏,使瘦素不能与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可能是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与瘦素竞争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分析】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候,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8.(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玉米种子活力与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关系,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GA3/(mg L-1) 发芽率/% ABA/(mg L-1) 发芽率/% GA3+ABA 发芽率/%
对照组(蒸馏水) 64 对照组(蒸馏水) 64 对照组(蒸馏水) 64
10 84 10 79 10mg L-1 GA3和10mg L-1ABA(体积比1:1) 81.3
20 86 20 66 10mg L-1 GA3和10mg L-1ABA和(体积比2:1) 82.5
30 90 30 62 10mg L-1 GA3和10mg L-1ABA(体积比1:2) 79.3
40 85 40 50 20mg L-1 GA3和20mg L-1ABA(体积比1:1) 80.7
50 82.7 50 61 20mg L-1 GA3和20mg L-1ABA(体积比2:1) 76.7
100 79 100 57 20mg L-1 GA3和20mg L-1ABA(体积比1:2) 86.7
(1)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 等优点。
(2)由实验结果可知,赤霉素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是 , (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脱落酸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是 , (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生产上,使用GA3,与ABA的浓度为 和体积比为 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作用最大。
(3)不同含量的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引起的结果不同,从根本上说是 的结果。
【答案】(1)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2)(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发芽;不能;低浓度的脱落酸促进种子发芽,高浓度的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能;20mg L-1;1:2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的优点,同时由于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酶,植物生长调节剂分解较慢,作用效果比较稳定。
(2)由实验结果可知,在0~30mg L-1的范围内,种子萌发率随赤霉素增大而增大,说明(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发芽,超过30mg L-1,促进作用减弱,但仍促进发芽,不能体现两重性;脱落酸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是0~30mg L-1的范围内脱落酸促进种子发芽,超过20mg L-1,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能体现两重性。据表格数据可知生产上,使用GA3与ABA的浓度为20mg L-1
(体积比1:2)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作用最大。
(3)不同含量的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引起的结果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在植物激素的调节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分析】据表可知,随赤霉素浓度增加,种子发芽率先增加后减小,但均大于对照组,随脱落酸浓度增加,种子萌发率先增加后减小,浓度过大时抑制种子发芽。
三、实验题
29.(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目前铝化合物是批准的人用疫苗唯一佐剂,但铝佐剂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效果较差。经研究发现,传统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特性。某科研小组探讨枸杞多糖(LBPS)作为甲型肝炎(HAV)疫苗佐剂的效果。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3 ~4周龄体重相近、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小鼠90只,随机均分为9组。
第二步:9 组按下表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第三步:分别于小鼠免疫后第 4.8、12、16、20周尾静脉采血0.2 -0.5 mL,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AV抗体水平如下表。(抗体水平用效价表示,抗体效价是指抗原抗体反应时,出现明显反应的抗体或抗原的最高稀释倍数)
组别 剂量 抗HAV抗体
第4周 第8周 第12周 第16周 第20周
1 HAV疫苗(铝佐剂) 1:34.82 1:80.00 1:139.29 1:52.78 1:24.62
2 HAV抗原(不含佐剂) 1:20.00 1:45.95 1:80.00 1:34.82 1:15.18
3 生理盐水 0 0 0 0 0
4 LBPS 20mg+HAV疫苗 1:30.31 1:69.64 1:105.56 1:40.00 1:28.28
5 LBPS 10mg+HAV疫苗 1:37.32 1:79.46 1:129.98 1:42.87 1:26.39
6 LBPS 5mg+HAV疫苗 1:32.49 1:64.98 1:98.49 1:21.44 1:14.14
7 LBPS 20mg+HAV抗原 1:40.00 1:105.56 1:149.28 1:80.00 1:30.49
8 LBPS 10mg+HAV抗原 1:52.78 1:129.96 1:196.98 1:79.46 1:30.31
9 LBPS 5mg+HAV抗原 1:42.87 1:85.74 1:113.14 1:30.31 1:22.97
(1)铝佐剂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效果较差。与体液免疫相比,细胞免疫特有的细胞是 。
(2)每组选取10只小鼠,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 ,所选小鼠的体重相近、生理状况相同的原因是 。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4)由实验结果可知,第 周抗HAV抗体水平最高;与注射抗原相比,注射HAV疫苗产生的抗体 (填“多”或“少”)。LBPS作为HAV疫苗佐剂 (填“能”或“不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答案】(1)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2)减小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确保单一变量(或小鼠体重、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
(3)LBPS是否作为佐剂以及LBPS 的含量;LBPS 作为HAV疫苗佐剂的效果(或血清抗HAV抗体水平)
(4)12;多;能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等,而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等,所以与体液免疫相比,细胞免疫特有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2)实验中为了减小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每组选取10只小鼠,一段时间后统计抗HAV抗体的平均值,而不是选取1只实验鼠进行实验。小鼠的体重和生理状况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以确保实验中单一变量。
(3)本实验是探讨枸杞多糖(LBPS)作为甲型肝炎(HAV)疫苗佐剂的效果,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变量是LBPS是否作为佐剂以及LBPS 的含量,因变量为LBPS 作为HAV疫苗佐剂的效果,可用血清抗HAV抗体水平表示。
(4)比较表格数据可知,第12周抗HAV抗体水平最高;比较1和2组数据可知,与注射抗原相比,注射HAV疫苗产生的抗体多。比较2、7、8、9组中数据可知,LBPS处理后抗体数量增加,可知LBPS作为HAV疫苗佐剂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a、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 / 1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尿素、CO2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K+的含量有关
D.血浆和组织液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2.(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生理过程可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B.胰高血糖素和胃蛋白酶的合成
C.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中受精 D.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3.(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人体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1/3 ,构成内环境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血浆中的某种抗体能与各种病原体(抗原)相结合
4.(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校运动会上,小明同学参加1 000米比赛,其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
C.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小明同学赛后出现抽搐可能是钙盐含最偏低引起的
5.(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D.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仍能正常完成
6.(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甘氨酸和谷氨酸均可作为神经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抑制,后者使突触后膜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与谷氨酸可在人体细胞内合成,属于必需氨基酸
B.甘氨酸和谷氨酸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均需消耗能量
C.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
D.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7.(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图为膝跳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主要依赖于K+的外流
B.bd段Na+的内流不消耗能量
C.c点膜电位为零,膜内外Na+进出速率相等
D.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8.(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兴奋,也可引起心肌抑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
B.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不同
C.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至心肌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被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9.(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血糖平衡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人的瞬时记忆和短期记忆主要与下丘脑有关
C.小脑中含有呼吸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D.与课堂听讲有关的神经中枢主要是言语区的H区
10.(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完成缩手反射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
B.刺激图1中e处,则d、e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C.图2中A表示突触小泡,其形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因受体具有特异性,故图2中B上只存在一种受体
11.(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能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B.性激素可以进入垂体细胞中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甲状腺激素需通过导管运输才能到达下丘脑
D.幼年时期口服生长激素可用于预防侏儒症
12.(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下图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CRH和ACTH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人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的核基因不完全相同,二者接受的调节因子不同
D.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越高,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越强
13.(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甲状旁腺依附在甲状腺上,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简称PTH),其调节钙代谢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器官A可能是小肠等消化器官
B.PTH分泌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D.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甲状旁腺,促进细胞代谢
14.(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都分过程,a、b表示化学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可以表示人进食后4~5小时的血糖调节
B.图中a表示神经递质,②表示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C.下丘脑和组织细胞膜上均含有识别葡萄糖的特异性受体
D.图中b的靶细胞是肝细胞,过程①主要发生在线粒体
15.(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炎热夏季室外施工的工人,因口渴而大量饮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室外施工大量出汗导致主动饮水,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C.室外施工大量出汗,散热量增加,体温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室外施工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尿液减少
16.(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同学们下课后走出教室.身体会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通过非条件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加快
17.(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鲈鱼、鯔鱼、罗非鱼具有广盐性,既能生活在大海里,也能生活在淡水中。它们从大海游到江河的入海口进行繁殖和捕食,慢慢地调节自己鱼鰓所分泌的化学物质来适应淡水生活,其调节机制与哺乳动物类似。下列有关罗非鱼从大海进入江河入海口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激素调节,鱼鳃分泌的盐等化学物质减少
B.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一定引起组织水肿
C.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D.渗透压调节过程只有体液调节而没有神经调节
18.(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
B.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
C.抗体和淋巴因子均能与病原体结合并消灭病原体
D.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能大量增殖的浆细胞
19.(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遗传病,可通过母婴遗传
B.HIV的遗传物质是DNA,易发生变异
C.进行核酸检测可迅速判断某人是否感染HIV
D.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20.(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⑤⑥分别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e发挥作用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
C.细胞d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细胞e和细胞g可迅速增殖、分化
21.(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在注射青霉素前需进行皮试,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青霉素的抗体,对青霉素过敏;反之,则说明患者体内无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人体来说青霉素相当于抗原,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B.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
C.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不是第一次接触青霉素
D.若患者首次做青霉素皮试无反应,则终身可以使用青霉素
22.(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生理作用一定不同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能进行极性运输,又能进行非极性运输
D.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均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23.(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顶芽时,柳树侧芽处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利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洋葱根尖,可促使其生长
C.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
D.脱落酸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进而提升植物抵抗低温干旱的能力
24.(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扦插的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插条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柳幼芽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B.沙柳插条掐尖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
C.成熟叶片不含生长素,故插条要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
D.沙柳插条的正常生根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25.(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用ABA及ABA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香蕉,香蕉的乙烯释放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A处理有利于香蕉合成并释放乙烯
B.ABA浓度越高,乙烯释放量不一定越高
C.用ABA合成抑制剂处理香蕉可延长储藏时间
D.外源施加的AB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人工合成
二、综合题
26.(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自闭症(ASD)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在儿童时代后期及青春期,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将通过一种称为“剔除”的生理过程而消失,功能性突触则得以保留。与正常人相比,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的大脑内存在过多“突触”。进一步研究表明:多种ASD是由抑制哺乳动物mTOR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的突变会使mTOR激酶的活性增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包括 , 兴奋在突触部位单向传递,原因是 。
(2)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目,原因是 。
(3)mTOR激酶的作用可能是 。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被“剔除”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神经元通路,该“剔除”属于 ( 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4)结合ASD的致病机理,提出治疗ASD的一种思路: 。
27.(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主要表现在对脂肪及体重的调节方面。下图是瘦素调节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细胞内合成瘦素的场所是 , 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 。
(2)瘦素与下丘脑部位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丘脑释放 ,作用于胰岛。图中胰岛细胞是指胰岛 细胞,a激素是 。
(3)结合图示分析,瘦素对脂肪合成的影响是 (填“促进”或“抑制”)。研究发现,某肥胖患者体内瘦素水平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可能为 病。
28.(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玉米种子活力与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关系,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GA3/(mg L-1) 发芽率/% ABA/(mg L-1) 发芽率/% GA3+ABA 发芽率/%
对照组(蒸馏水) 64 对照组(蒸馏水) 64 对照组(蒸馏水) 64
10 84 10 79 10mg L-1 GA3和10mg L-1ABA(体积比1:1) 81.3
20 86 20 66 10mg L-1 GA3和10mg L-1ABA和(体积比2:1) 82.5
30 90 30 62 10mg L-1 GA3和10mg L-1ABA(体积比1:2) 79.3
40 85 40 50 20mg L-1 GA3和20mg L-1ABA(体积比1:1) 80.7
50 82.7 50 61 20mg L-1 GA3和20mg L-1ABA(体积比2:1) 76.7
100 79 100 57 20mg L-1 GA3和20mg L-1ABA(体积比1:2) 86.7
(1)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 等优点。
(2)由实验结果可知,赤霉素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是 , (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脱落酸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是 , (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生产上,使用GA3,与ABA的浓度为 和体积比为 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作用最大。
(3)不同含量的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引起的结果不同,从根本上说是 的结果。
三、实验题
29.(2021高一下·郑州期中)目前铝化合物是批准的人用疫苗唯一佐剂,但铝佐剂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效果较差。经研究发现,传统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特性。某科研小组探讨枸杞多糖(LBPS)作为甲型肝炎(HAV)疫苗佐剂的效果。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3 ~4周龄体重相近、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小鼠90只,随机均分为9组。
第二步:9 组按下表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第三步:分别于小鼠免疫后第 4.8、12、16、20周尾静脉采血0.2 -0.5 mL,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AV抗体水平如下表。(抗体水平用效价表示,抗体效价是指抗原抗体反应时,出现明显反应的抗体或抗原的最高稀释倍数)
组别 剂量 抗HAV抗体
第4周 第8周 第12周 第16周 第20周
1 HAV疫苗(铝佐剂) 1:34.82 1:80.00 1:139.29 1:52.78 1:24.62
2 HAV抗原(不含佐剂) 1:20.00 1:45.95 1:80.00 1:34.82 1:15.18
3 生理盐水 0 0 0 0 0
4 LBPS 20mg+HAV疫苗 1:30.31 1:69.64 1:105.56 1:40.00 1:28.28
5 LBPS 10mg+HAV疫苗 1:37.32 1:79.46 1:129.98 1:42.87 1:26.39
6 LBPS 5mg+HAV疫苗 1:32.49 1:64.98 1:98.49 1:21.44 1:14.14
7 LBPS 20mg+HAV抗原 1:40.00 1:105.56 1:149.28 1:80.00 1:30.49
8 LBPS 10mg+HAV抗原 1:52.78 1:129.96 1:196.98 1:79.46 1:30.31
9 LBPS 5mg+HAV抗原 1:42.87 1:85.74 1:113.14 1:30.31 1:22.97
(1)铝佐剂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效果较差。与体液免疫相比,细胞免疫特有的细胞是 。
(2)每组选取10只小鼠,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 ,所选小鼠的体重相近、生理状况相同的原因是 。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4)由实验结果可知,第 周抗HAV抗体水平最高;与注射抗原相比,注射HAV疫苗产生的抗体 (填“多”或“少”)。LBPS作为HAV疫苗佐剂 (填“能”或“不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葡萄糖、尿素、CO2都能存在于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成分相近,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血浆,因此血浆和组织液是毛细血管璧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胰高血糖素和胃蛋白酶的合成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中受精,而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口腔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3.【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淋巴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人体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B正确;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4.【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
C、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
D、人体在长跑后,因流汗过多,造成较多钙随汗液分泌到体外,体内的钙含量降低,会发生抽搐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5.【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或腺体,B错误;
C、静息的神经纤维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电位是从为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两者传导方向相反,C正确;
D、排尿反射是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仍能正常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
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2、反射弧: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或接受刺激的结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6.【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甘氨酸与谷氨酸都可在人体细胞内合成,人体内能合成的氨基酸属于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甘氨酸和谷氨酸均可作为神经递质,故甘氨酸和谷氨酸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
C、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即被灭活或移走,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C错误;
D、由题“甘氨酸和谷氨酸均可作为神经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抑制,后者使突触后膜兴奋”可知,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不会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在人体内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7.【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ab表示静息电位,此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A正确;
B、bd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B正确;
C、c点时仍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此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即内流的速率高于外流,C错误;
D、图示为为膝跳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兴奋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b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bd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d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e之后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8.【答案】A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兴奋,即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A错误;
B、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兴奋,但是引起心肌抑制,说明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不同,B正确;
C、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在组织液中经简单扩散至心肌细胞,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灭活,即被水解成小分子物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9.【答案】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人的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错误;
C、小脑是控制身体平衡的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
D、大脑的H区是听取外界信息的相关中枢,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血糖、体温、水盐控制中枢在下丘脑,呼吸控制中枢在脑干,维持身体平衡调节中枢在小脑,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10.【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1中完成缩手反射需要3个神经元参与,A错误;
B、刺激图1中e处,d是脊髓,d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e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
C、图2中A表示突触小泡,实质是囊泡,其形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受体具有特异性,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只有一种,图2中B上不只存在一种受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e所在的神经元上含有神经节,故e是传入神经,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中间神经元,d是脊髓,f是感受器;A是突触小泡,B是突触后膜。
11.【答案】A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促甲状腺激素能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
B、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下丘脑,C错误;
D、生长激素本质为蛋白质,口服后会被分解失去其功能,不可用于预防侏儒症,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2.【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类激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人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系统的参与,同时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人体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和分化形成,因此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的核基因完全相同,C错误;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含量越高,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越弱,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分析:环境、心理等伤害等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13.【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器官A可能是小肠等消化器官,可从食物中吸收钙,A正确;
B、由图可知,当血钙含量升高后,可抑制甲状旁腺释放甲状旁腺激素,所以PTH分泌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释放的甲状旁腺激素增加,促使骨骼向血液释放的钙增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C正确;
D、激素随着血液在体内运输到全身各处,而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状旁腺产生的甲状旁腺激素可促进器官A对钙的吸收,可促进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可促进骨骼释放钙,从而增加血液中钙的含量,当血钙含量升高后,可抑制甲状旁腺释放甲状旁腺激素。
14.【答案】B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图示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应为饭后半小时左右,由于消化吸收导致的血糖浓度升高后的调节过程,A错误;
B、a为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②表示合成肝糖原、肌糖原,B正确;
C、胰岛B细胞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变化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是由于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识别葡萄糖的特异性受体,而下丘脑细胞的细胞膜上没有识别葡萄糖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
D、b是胰岛素,胰岛素几乎可作用于所有的细胞,故胰岛素的靶细胞不只是肝细胞,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分析图示可知,a为神经递质,b为胰岛素。
15.【答案】C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室外施工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输信号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是神经调节,A正确;
B、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内液渗透压下降,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B正确;
C、室外施工大量出汗,是由于产热量增加,所以散热增加;但是人体正常时体温是恒定的,所以体温不会下降,C错误;
D、室外施工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抗利尿激素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2、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
16.【答案】C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增加,A正确;
B、毛细血管收缩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直接支配完成的,未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汗腺分泌汗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不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
D、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都增加,促进葡萄糖等物质的氧化分解,使机体产热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17.【答案】C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由海水进入淡水,鱼鳃分泌的盐等化学物质增加,以适应淡水环境,A错误;
B、血浆渗透压降低,通过调节鱼鰓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变化,维持渗透压稳定,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罗非鱼从大海进入江河入海口,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正确;
D、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经过一系列的调节,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水分的平衡,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参与也有体液调节参与,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罗非鱼从大海进入江河入海口,由海水进入淡水,吸收淡水导致罗非鱼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通过调节鱼鳃分泌的盐等化学物质,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以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18.【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如溶菌酶不是免疫细胞合成的,A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B正确;
C、淋巴因子不能与病原体直接结合,C错误;
D、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1)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2)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9.【答案】C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母婴传播,A错误;
B、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分子,易发生变异,B错误;
C、核酸中核苷酸的特定的排列顺序使核酸具有特异性,故进行核酸检测可迅速判断某人是否感染HIV,C正确;
D、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但HIV进入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艾滋病:(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0.【答案】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⑤免疫中细胞b能产生淋巴因子,说明细胞b是T细胞,则⑤免疫表示细胞免疫,⑥表示体液免疫,A正确;
B、细胞e是记忆T细胞,其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共同刺激其发挥作用,B正确;
C、细胞d是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g是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进行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①源头不同:体液免疫源头是B细胞,细胞免疫源头是T细胞;②作用物质或细胞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是效应T细胞核淋巴因子;③作用对象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④作用方式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方式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促其裂解,另一种是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21.【答案】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对人体来说青霉素相当于抗原,使用前需进行皮试,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青霉素的抗体,对青霉素过敏,A正确;
B、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所以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不是第一次接触青霉素,C正确;
D、若第一次做青霉素“皮试”无反应,以后再注射青霉素前仍然需要做皮试,并且再次做皮试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22.【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温特发现的是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郭葛等人发现的,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生理作用相同,B错误;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能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又能进行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C正确;
D、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3.【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存在顶芽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受到抑制,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处理洋葱根尖,可促使其生长,B正确;
C、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C正确;
D、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进而提升植物抵抗低温干旱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生长素 a、促进细胞的生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赤霉素 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脱落酸 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促进果实的成熟等。
24.【答案】C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沙柳幼芽能合成生长素且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能促进插条生根,A正确;
B、掐尖留芽可解除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使侧芽发育成侧枝,B正确;
C、成熟叶片中也含有生长素,摘除沙柳一定量成熟叶片,是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C错误;
D、沙柳插条的正常生根离不开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5.【答案】B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实验处理的1-11天内,用ABA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高于蒸馏水处理组,说明ABA处理有利于香蕉合成并释放乙烯,A正确;
B、将ABA处理组和ABA合成抑制剂处理组可知,一定的时间内,ABA浓度越高,乙烯释放量越高,B错误;
C、由图可知,用ABA合成抑制剂处理香蕉后的乙烯释放量减少,可延长储藏时间,C正确;
D、外源施加的AB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人工合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为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香蕉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
26.【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通过电信号的传导速度慢
(3)促进过量突触的生成(或抑制过量突触的自噬);细胞凋亡
(4)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的表达(或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活性)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
兴奋在突触部位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通过电信号的传导速度慢,故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
(3)自闭症儿童由于脑发育过程中突触“剔除”过程缓慢导致功能性突触过多,而凋亡过程之所以受到抑制,是由于人体的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mTOR激酶活性增强,抑制了突触蛋白的凋亡过程,使得突触增多,故 mTOR激酶的作用可能是促进过量突触的生成。在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故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被“剔除”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神经元通路,该 “剔除”属于细胞凋亡。
(3)自闭症的形成主要是mTOR激酶发挥作用产生的影响,如果能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的表达或研制药物抑制mTOR激酶的活性,那么突触“剔除”的过程就能正常进行,就不会导致功能性突触过多而出现自闭症。
【分析】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2、神经冲动的含义: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7.【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神经递质;A;胰高血糖素
(3)抑制;瘦素受体遭到破坏(或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与瘦素竞争受体),使瘦素不能发挥作;自身免疫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激素调节的特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合成场所是脂肪细胞的核糖体,与该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瘦素与下丘脑部位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使下丘脑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图中激素a能促进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升高,应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3)瘦素的作用效果是使人体变瘦,故瘦素应对脂肪合成为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某肥胖患者体内瘦素水平偏高,其原因可能是瘦素受体遭到破坏,使瘦素不能与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可能是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与瘦素竞争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分析】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候,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8.【答案】(1)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2)(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发芽;不能;低浓度的脱落酸促进种子发芽,高浓度的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能;20mg L-1;1:2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的优点,同时由于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酶,植物生长调节剂分解较慢,作用效果比较稳定。
(2)由实验结果可知,在0~30mg L-1的范围内,种子萌发率随赤霉素增大而增大,说明(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发芽,超过30mg L-1,促进作用减弱,但仍促进发芽,不能体现两重性;脱落酸与种子发芽的关系是0~30mg L-1的范围内脱落酸促进种子发芽,超过20mg L-1,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能体现两重性。据表格数据可知生产上,使用GA3与ABA的浓度为20mg L-1
(体积比1:2)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作用最大。
(3)不同含量的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引起的结果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在植物激素的调节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分析】据表可知,随赤霉素浓度增加,种子发芽率先增加后减小,但均大于对照组,随脱落酸浓度增加,种子萌发率先增加后减小,浓度过大时抑制种子发芽。
29.【答案】(1)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2)减小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确保单一变量(或小鼠体重、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
(3)LBPS是否作为佐剂以及LBPS 的含量;LBPS 作为HAV疫苗佐剂的效果(或血清抗HAV抗体水平)
(4)12;多;能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等,而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等,所以与体液免疫相比,细胞免疫特有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2)实验中为了减小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每组选取10只小鼠,一段时间后统计抗HAV抗体的平均值,而不是选取1只实验鼠进行实验。小鼠的体重和生理状况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以确保实验中单一变量。
(3)本实验是探讨枸杞多糖(LBPS)作为甲型肝炎(HAV)疫苗佐剂的效果,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变量是LBPS是否作为佐剂以及LBPS 的含量,因变量为LBPS 作为HAV疫苗佐剂的效果,可用血清抗HAV抗体水平表示。
(4)比较表格数据可知,第12周抗HAV抗体水平最高;比较1和2组数据可知,与注射抗原相比,注射HAV疫苗产生的抗体多。比较2、7、8、9组中数据可知,LBPS处理后抗体数量增加,可知LBPS作为HAV疫苗佐剂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a、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