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戴复古作品专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戴复古作品专练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17: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戴复古作品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
二句。王梅溪:名十
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
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颌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16.在作者的心目中,
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人?试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解答】(1)C.“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错,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対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故选:C。
(2)通过分析诗句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逄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结合注释③④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
答案:
(1)C
(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看重。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大热五首(其一)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注:戴复古(16717-?)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
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
B.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
C.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
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
D.“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
E.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
15.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
?
?
答案:
14.B.E(B“阳炭”是炽热的炭火。E戴诗不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
15.答:①三四两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此”,指天地这座大窑,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承第一联突然转折,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陶镕万物,使之成长。
②五六两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进一步发挥“万物此陶镕”这一主旨。暑热,正是庄稼生长结实的重要条件,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成熟的谷物。
③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因“百谷秋”而联想到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转出另一层新意,炎炎夏日,农夫辛苦地除草、耕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怨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望江南
戴复古①
石屏老,长忆少年游。自谓虎头②须食肉,谁知猿臂③不封侯。身世一虚舟。
平生事,说着也堪羞。四海九州双脚底,千愁万恨两眉头。白发早归休。
【注】①戴复古:号石屏,南宋词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②虎头:《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燕颔虎须,飞而食肉”。③猿臂:《史记》记载,汉将军李广猿臂,善射。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一句“老”与“少年”构成了时间的对比,“长忆”表明诗人对自己现时的状态很不满意,总在留恋年少时意气风发的样子。
B.“虎头”“猿臂”两句以历史人物自况,是说自己空有强健的体魄和一身的武功,却没有机会抗金杀敌。用典非常巧妙。
C.“身世一虚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艘空荡荡的小船,随处漂泊。简明形象地写出自己浪迹天涯的平生遭际。
D.上阕自叙自己一生漂泊,功名无成的命运,下阕借景抒情,传递出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自己对票比生活的厌倦之情。
E.本词语言率真坦荡,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白发早归休”表达了自己决心归隐的想法,也流露出内心的对统治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
15.作者为什么而“羞”?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
?
?
答案:
14.BD(B项“却没打机会杭金杀敌”是无稽之谈。D项“借景抒情”错误,下阕是“仅直抒胸臆”,对情感的界定也不够貼切)
15.一生中漂泊,功收未成。(2分)自己也曾自信满满,可实际有志难伸(2分)少年时胸怀远大理想,年老时空余满头白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