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7 16: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9课
目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资本主义的扩展—俄意德日
*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扩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经、政、文等)
人文主义
(启蒙思想)
勾画蓝图
思想武器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扩展的根本原因
脉络梳理
权利归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四: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1)背景
材料二: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16世纪末17世纪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不再甘心忍受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种种限制。
材料一:1625年,(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在财政问题上与议会产生矛盾。1628年,国王召开议会,企图解决财政困难......次年,国王解散议会,实行独裁,大量出售专利权,征收新税......激起社会不满。
材料三:……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讨伐。” ——1215年《大宪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经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封建专制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日益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2)过程
资产阶级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40年
议会重开
1642年内战爆发
1649年处死国王
共和开始
1653年克伦威尔军事独裁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看图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样的特点
封建专制-----共和----军事独裁------复辟------君主立宪
1638年,苏格兰起义
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妥协性。
资产阶级经过近半个世纪才确立统治地位;
请在此输入标题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想想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立法权
征税权
军事权
集会权
选举权
言论自由权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权利法案》(1689年)
意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国王权力变化:君主权力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议会权力变化: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议会至上”原则被确立。
凡按照本法的限制规定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前举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
——《王位继承法》
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进一步限制了王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光荣革命”前,国王经常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开会,商讨政事,由此形成内阁制的最初萌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在少数大臣的参与下召开,权力受到限制的国王逐渐不再出席。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18世纪初,在当时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波尔成为首任首相。
内阁首脑是首相,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行政权
统而不“治”
立法权
国王
内阁
议会
首相
不对国王负责
形式任命
监督内阁
不对国王负责
形式任命
对议会集体负责
对议会负责
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组阁
政治上共进退
上院
(贵族院)
下院
(平民院)
选民选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两党制—最早确立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辉格党
托利党
自由党
保守党
工党
保守党
(2)缺点:竞选的费用大,两党间互相攻击,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政策制定周期长,过程复杂,政策连续性不强,在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时不如一党制快捷。
(1)两党制的优点:轮流执政,政治生活比较活跃,民主程度高,政策制定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比较完备,监督有力,清廉程度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选民选举
国王
议会
内阁
上院
(贵族院)
下院
(平民院)
多数
组阁
负责
形式任命
任命 世袭
提请国王
监督
国家元首
行政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立法权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国王统而不治,国家元首,最高权力象征;
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材料一 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史学家柯麦芝说:“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谈一谈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作用?
1、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保障资产阶级统治,促进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避免独裁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2、经济: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对英国:
(二)对世界:
是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的范例
1.《人类历史上100件大事》一书将英国的“光荣革命”名列其中,认为它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转折点”指的是( )
A.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议会与国王对等分享国家的权力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所有的决定只有经过枢密院(注:国王咨询机构)成员的签署才能生效……议会取代国王拥有了任命法官的权利……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此规定实际上反映了( )
A.议会拥有了立法权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王权开始受到限制 D.英国实行司法独立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威廉·皮特(1759—1806)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
A.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获得发展
D.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英国启蒙思想家)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
——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概括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因素。(10分)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②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君主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
③启蒙思想提供的理论依据;
④英国民族的心理需求;
⑤“光荣革命”的推动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民有何权?
美国独立战争
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背景
材料一:对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因之它在北美的领土大大扩张,为了保卫辽阔的帝国疆域,也需要巨额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统治当局却决定把税的负担转嫁到殖民地居民身上。1765年颁布的“印花税法案”和1767年颁布的“唐恩森德法案”......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抗议。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上编》
材料二: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自决也日益增长。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上编》
材料三:在独立前的100多年中,他们也不断地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滋养。......在英、法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在北门殖民地上也产生了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上编》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和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自决呼声日益高涨
思想: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北美人民要求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过程
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1776年7月,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诞生。
1781年9月,约克镇大捷,美国独立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1783年,英美两国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使美国人民争得了民族独立,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权利;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影响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成功经验。
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分权制衡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任期制
联邦制原则: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军队总司令
参议院
众议院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对法律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国会复议时可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评价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末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但也有局限,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3、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形成
萌芽于联邦之际,终成于19世纪
基础
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
象——共和党(北方资产阶级)
特点
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党
Democratic
1854年
共和党
Republican
1828年
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4、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1)背景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关税
西部领土建州
奴隶制
提高
降低
蓄奴州
维护
废除
自由州
根本原因:南北方经济矛盾不可调和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4、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2)过程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宅地法》
1862年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内战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4、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3)意义
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此后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础;
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1.“作为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以及它所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产阶级的政权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材料评价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大日本帝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B
2.“在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在位)统治时期,处于上升时期的大英帝国却经受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材料中的“挫折”是指( )
A.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国的统治 B.发生反对国王的“光荣革命”
C.国王权力开始受到法律制约 D.英国由君主制向共和制过渡
A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3.“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和实施( )
A.表明《独立宣言》开始实施 B.有利于美国的发展和崛起
C.美国从此结束了种族歧视 D.美国由此树立起人权榜样
B
材料二 就现代化的进程和结果而言,美国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记录。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之初,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力图按照他们所熟悉的模式重建社会;然而,北美不同的环境和其他条件,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来自母国的观念、制度和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转化,逐渐建成了一个与母国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创造性转化”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成功的记录”。
记录:建立总统共和制;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发展
权利平等之战
法国大革命
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1、法国大革命(1789年)——(1)背景
18世纪时,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全体社会成员分成三个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和农民在内的第三等级,政治上无权,却要供养生活腐朽的上层等级。广大农民生活非常困苦,人民怨声载道。王室挥霍无度,国家财政陷于破产。1789年,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导火线)。会议期间,第三等级代表不愿顺从国王,国王企图派兵将他们逮捕,巴黎人民闻讯发动了起义。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材料四: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取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他们因帮美国打败了法国的宿敌英国,而受到热烈欢迎。但是,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材料一:1715—1786 年, 法国税收总额从8600万锂提高到5.4亿锂,其中以间接税提高幅度最大。同时,由于法国国内关卡林立,在各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上编》
经济: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二:17、18世纪,法国君主专制下全国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一和第二个等级都享有免税权);第三等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负担着沉重的捐税。
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法国革命论》
思想: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政治: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外因: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1、法国大革命(1789年)——(2)过程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
1791年,议会颁布了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拿破仑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但他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
1815年,在欧洲各国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也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拿破仑
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制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
性质: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
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参考蓝本。
法典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国内:
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3)意义
性质:
欧洲:
②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①推翻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斗志。
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2、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艰难性
曲折性
1875,一票共和
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后,最终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
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议会
总统
内阁
任命(众议院同意)
参议院
众议院
副署
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
(行政权)
(行政权)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1.对1804年拿破仑加冕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准确的是(  )
A.由此法兰西第二帝国诞生
B.拿破仑的行为完全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拿破仑由此成为封建皇帝
D.拿破仑由此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2.法国大革命爆发不到一年,著名政治家米拉波暗地致信国王:“专制政府为加强王权所做得,远不如大革命短短一年所做得多。”欧洲各国君主也都竭力消除阶层等级差别,用统一法制取代地方特权,用统一政府取代五花八门的权力机构。倘若遇有阻碍,他们有时甚至会套用大革命的口号与手段。材料表明(  )
A.大革命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 B.大革命从法国扩散到欧洲各国
C.欧洲各国君主接受大革命思想 D.大革命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
D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材料一 (法国)在与欧洲其他强国的争霸过程中,特别是在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法国的现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长。由于法国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法国没有选择渐进式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用激进革命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国政治现代化以革命方式展开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和现实传统”各指什么。
基础: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展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等主张广为流传。
传统: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法国大革命与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归纳梳理
英国
法国
美国
根源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双重性
过程
革命曲折反复,过程漫长
独立战争相对顺利
结果
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英、美、法三国革命异同
思考点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哪些方面初步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
启蒙运动
政治理念
主权在民
社会契约
分权制衡
资产阶级实践活动
革命中的宣言书:《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革命中的反王权、反独裁、争独立
革命中或革命后通过立法维护革命成果
制度建设中的权力制衡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法治精神
资本主义的扩展—
俄、意、德、日
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资本主义的扩展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1861-1865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
1871年
德国统一与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
意大利统一
1870年
资本主义的扩展
1、意大利统一
马志尼 加富尔 加里波第
意大利统一运动是随着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及拿破仑政权的结束而开始,亦随着1871年的普法战争而结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15年拿破仑一世入侵、烧炭党形成开始,至1831年青年意大利党提出“政治改革”的口号。第二阶段为1848-184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时期,反对封建分裂和奥地利帝国统治。第三阶段以撒丁王国为中心,依靠加里波第的红衫军,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意大利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统一才能掌握权利--意德的统一与改革
资本主义的扩展
2、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
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1814年,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值。”
——《大国崛起》
德国的分裂状态,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统一才能掌握权利--意德的统一与改革
资本主义的扩展
2、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过程
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铁血宰相”俾斯麦。1864年—1871年,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统一才能掌握权利---意德的统一与改革
资本主义的扩展
2、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确立
1870年9月,普军打败法国军队,俘虏法国皇帝。普军长驱直入,进逼巴黎城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宣布成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
统一才能掌握权利---意德的统一与改革
资本主义的扩展
2、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问题探究】思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
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成果,使帝国披上民主的外衣,体现出一定的民主特点。
德皇威廉一世
但规定德意志皇帝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创制法律、决定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传统(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德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
德 国
英 国
相同
不同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议会
【课堂探究】
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
国王,没有实权,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皇帝,拥有行政、外交、军事、立法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负责。
皇帝控制议会
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进行组阁,向议会负责。
国家权力中心,拥有最高立法权。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资本主义的扩展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矛盾尖锐;
(2)内容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改变封建生产关系
其他改革: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统一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刺激工业发展。
(3)影响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亚历山大二世
顺应时势的让权--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资产阶级君主专制;
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资本主义的扩展
仿权崛起的东方饿狼--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黑船事件
倒幕运动
材料一 幕府拥有约占全国领土1/4的直辖领地,其余土地则分封给260余个大名作领地。……在幕藩统治下,日本实行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居民被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等级。……自18世纪后半期起,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发布“锁国令”,使日本成为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事件,迫使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国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被给予列强诸多权力。
材料三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两个半世纪内总共发生农民起义2600余次,而1854-1867年间就占319次。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背景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幕藩体制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四民平等,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1889年,通过宪法确立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体(君主立宪制),肯定了天皇神授不可侵犯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资本主义的扩展
仿权崛起的东方饿狼--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的扩展
仿权崛起的东方饿狼--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政策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土地私有,统一地税
引进技术,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
闭关锁国政策
世袭武士——
武士道
汉学,儒家文化
幕府封建统治
幕藩体制(割据)
领主土地所有制
重农抑商政策
脱亚入欧
近代天皇制(君主立宪)
等级身份制
征兵制——武士道
政 治
经 济
对 外
政 策
军 事
文 化
富国强兵
资本主义的扩展
仿权崛起的东方饿狼--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的扩展
(3)评价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仿权崛起的东方饿狼--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进步性: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
A.解放农奴并剥夺其土地
B.解放农奴并分给其一定土地
C.强化农奴制以巩固统治
D.发动革命以求彻底解放农奴
.“当一个国家处于17世纪初意大利所处的不幸地位时,许多种力量,无论天生的还是诱发的,或迟或早都会起作用,进行重新调整。”17世纪初意大利的“不幸地位”是指(  )
A.国家处于奴隶社会
B.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文艺复兴开始
D.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
B
恩格斯说:“俾斯麦用使资产阶级本身感到惊奇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着他的民族纲领。”这指的是俾斯麦即将完成德国的(  )
A.国家统一
B.工业革命
C.议会民主
D.殖民掠夺
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  )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A
A
时空坐标
1640年
1688年
1775年
1783年
1789年
1794年
1861年
1868年
1871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
德意志统一
意大利统一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861-1865美国内战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处于工工业阶段的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场手命.这些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胜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解决资产阶级掌权的问题。它只能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呈现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实行代议制
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
资产阶级代议制基本特点
(1)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①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②政府在执政期间坚决执行本党意志与政策。
③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议会斗争,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本党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3、政体类型
(1)形成两党制(英、美)或者多党制(法)
(2)特点: 是议会斗争的产物;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
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君主立宪制
又称“有限君主制”,以世袭君主( 国主、皇帝等) 为国家元首, 但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纽织形式,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政府,司法权独立,三者分权且互相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可分为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
2、政党制度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1、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其在全球的扩张仍带有掠夺性。
3、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归纳提升
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与启示
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
英国
1688“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
1701《王位继承法》
君主立宪政体
共和
政体
1775-1783
1776《独立宣言》
《1787宪法》
1789-1815
《人权宣言》
《民法典》
《1791宪法》
17—18世纪的革命与制度建立
19世纪的扩展
资产阶级壮大、思想解放
经济政治制度确立
工业革命
知识小结
1861
1865
1870
1871
1868
沙俄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结束
日本明治维新
意大利完成统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
美国
经济上:工业化,全球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治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