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前小思考小故事
一、本课目标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早期华夏文明的主要分布以及特点: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
掌握新旧石器时代代表的文化及其特点
掌握早期国家的基本社会状况,特别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代名称
时间分布
发展特点
代表文明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打制石器
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大致距今1万~五千多年
打磨石器相结合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蚌村发现并挖掘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
1972年2月,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胡承志鉴定,公布了这一发现。胡承志在《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上发表了《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一文。
——引自百度百科
“铲型门齿”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北京人头骨复原图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京人如何去用火的?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兽面纹细颈彩绘陶壶
鱼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出土的稻种
杆栏式房屋
仰韶文化典型器物为彩制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信息?
图1为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骨耜,图2为出土的相关瓷器。
1、人类有采集和渔猎正在向定居阶段过渡
2、从图中可以得出河姆渡文化已经能够驯化和饲养家畜
3、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和相关墓葬
良渚文化出土陶器
红山文化女神像
龙山文化蛋壳陶
红山文化积石冢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思考:图反映了早期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古人类遗址多地并存;中原地区分布较多,呈现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图1为姜寨遗址分布,图2为良渚古城遗址。
分别看两幅图片,从图片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姜寨遗址分布比较均匀,各个遗址群大小相近。可反映出贫富差距小,有社员共享成果的母系氏族社会。
良渚古城内外等级分明,具有初始的城市形态,反映出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私有制的产生。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又如何过渡到文明社会的?
材料一: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积累亦逐渐增多,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孽生出对社会财富的追求和物质的贪欲。氏族首领受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占有社会财富。一旦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跨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载《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以及特点。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对应阶段
阶段特点
原始社会
从事渔猎和采集生活,前期为打制石器,后期为打磨结合。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之间联系紧密;出现部落和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课堂知识小总结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课堂知识小总结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1·浙江嘉兴市·高一期末)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起源于中国,排除B;出现远古人类并不代表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排除D。
牛刀小试
A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牛刀小试
6.(2021·辽宁高二月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姚河塬遗址中,发现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刻字的卜骨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①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的出现 ②定居和原始村落的形成 ③手工技术的进步
④殉葬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⑤早期文字符号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A
Part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牛刀小试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畜牧业是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选项中最早出现,有了农业、畜牧生产才有农牧产品,满足了自身的口腹需要,多出来的才叫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催生出了阶级的产生。后经社会分化,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部落战争中被征服者成为统治者的奴隶,就出现了剥削制度。而后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故④②①③正确,选A,排除BCD。
Part2:从部落到国家
西安事变后,十年国共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就在1936年4月5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聚在一起,同派代表共祭黄陵,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决心。双方宣读祭文,其中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祭文中写到了一段话: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阅读材料,大家能从祭文中想起什么小故事呢?
Part2:从部落到国家
黄帝与炎帝部落结成同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舜年老时,根据推举对舜的考察,让位于舜,这种做法叫作“禅让制”。
“炎黄二帝”
史料链接: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Part2: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政治架构:
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的活动进行直接统治
科技成就: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Part2:从部落到国家
很可能代表夏文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
史料思考:
关于启的的即位,史料中具有不同的说法:
《史记·夏本纪》:“益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上述史料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之间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呢?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选贤举能的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Part2:从部落到国家
《新序·杂事》记载:“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汤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蝥作网,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
思考:小故事说了什么,以及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的是商汤通过蜘蛛作网的故事昭告人们夏桀不守仁德之心而使夏朝必然灭亡的局面。
说明了统治者应该爱民,不得横征暴敛;横征暴敛对不起百姓上天,具有民本思想的萌发。
Part3:商和西周
商朝:
建立时间:1600年
都城:多次迁移,最终定于殷。
文字:甲骨文。
主要内容: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地位: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Part3:商和西周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伊及各类事务官。
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Part3:商和西周
周朝:
建立时间:1046年
都城:镐京
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犬戎成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东迁。
Part3:商和西周
资料索引: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至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周初分封形势图
井田制
宗法分封关系图
Part3:商和西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制度名称
含义
作用
分封制
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
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周王室统治基础,但诸侯的独立性太强会造成分裂割据势力。
宗法制
以血缘亲疏与敌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井田制
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属周王所有,土地不得随意转让和买卖。
保证了西周的税收和贡赋,是西周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礼乐制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规范了礼仪秩序,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
从上述材料中,结合课本,我们可以看出西周的制度框架是什么?
Part3:商和西周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制度名称
分封制
宗法制
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解决贵族之间权力、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了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强国。
后期随着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权威衰落。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观念中
内容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Part3:商和西周
Part3:商和西周
3.商周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_____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农具极少。
(2)手工业:___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井田制
青铜
青铜铸造
Part3:商和西周
探究:“中国”一词的含义。
材料一:“中”指居中集众之旗,隐身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 “四方”对称。
——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材料二:《春秋·毛传》:“中国,京师也。”
材料三: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案京师为首,诸侯为手,四裔为足,所以为中国人也。”
材料四:“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融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许倬云:《说中国》,4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思考:“中国”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表达了什么内容?
“中国”一词为中央之国,首都。材料四说明了多元一体的中国的形成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各种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说明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早期形态。
Part3:商和西周
牛刀小试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Part3:商和西周
牛刀小试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Part3:商和西周
牛刀小试
3.(2020·百校联盟TOP20全国Ⅱ卷高三9月联考·2)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
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
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 D.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答案】B
【解析】商代方国到西周分封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呈现加强的趋势,国家结构日益紧密,故选B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在夏商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诸侯王人选不完全由王室确定,排除C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于秦朝实现,排除D项。
Part3:商和西周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牛刀小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12分)
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Part4: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的特点:
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部族色彩。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Part4:课堂小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