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8 08:1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 课 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血的教训使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清末新政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虽然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但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中国的第一首国歌?
荷兰。《巩金瓯》。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自我拯救。
(2)措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1—1905年)改官制、练新军、办企业、废科举、办新学;第二阶段(1906—1911年)预备立宪、钦定宪法、皇族内阁。
(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改变专制制度,引发了革命浪潮。
探究1.清末新政背景
各国于支那问题,大率不外三策:一曰瓜分其土地;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压制其民。……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
——赫德《中国实测论》
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须知国势至此……惟有变法自强……予与皇帝位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1年1月29日光绪《新政上谕》
问: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
背景: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政策,以委任统治形势侵略中国;
清政府统治者为维护统治。
清末新政措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清末新政(1901-1905)
设外务部等,裁旧衙门
颁商律,奖励实业,办大清银行
扩新军,用新式装备,建军事学堂
废科举,行新学制,派留学生
废酷刑,修《大清律例》
禁缠足,禁鸦片,许满汉通婚
吾党于是抚然长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且同志之人,所在皆是,其上等社会,多不满意于海陆军人之腐败贪赎,平时骄奢淫逸,外患既逼,则一败涂地。因此人民怨望之心,愈推愈远、愈积愈深,多有慷慨自矢,徐图所以倾覆而变更之者。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1896)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加剧了社会矛盾,让国人认识到革命是唯一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主革命思想
代表人物:孙中山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传播手段:论战;报刊;武装起义。
(1)民主革命组织:1894年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建立是孙中山与留日学界中来自国内各地的革命分子相结合的结果……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同盟会聚集了全国各地革命积极分子的精粹,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 ”。
——桑兵:《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成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条件:四川保路运动。
(2)时间:1911年10月10日。
(3)过程: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4)结果:其他14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为第一届临时大总统。
1912年(民国元年)四十六岁1月1日,由上海赴南京,沿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晚十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誓词为:“颠覆满洲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另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提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任务。表示革命军兴后,凡清政府对外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所借的外债和出让的权利,民国一律否认。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探究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2)增设国务总理,作为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3)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原则: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和责任内阁制。
4.南北议和,让位袁氏
(1)原因:袁世凯势力强大;同盟会内部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2)结果: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南北议和
清帝逊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积极意义: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家的权力归属发生了什么变化?政体的变化?
1、政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局限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