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2021·黄石)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此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 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不符合题意;
B.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铜的开采和冶炼就需要研究当时的铜的开采和冶炼工具等,而这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就属于这样的设备,因此最为可靠,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铜的开采和冶炼”,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2021·黄石)下列各图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冬天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备选项中的A就是半地穴式房屋,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再来分析备选项,辨别识记这些房屋回答。
3.(2021·黄石)《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天下是大家的,而天下为家指的是天下是一家的,这就是世袭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4.(2021·黄石)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关键词: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早起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之后,西汉建立,并且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5.(2021·黄石)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陈桥兵变
B.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C.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鉴真与玄奘;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陈桥兵变 ,不符合史实;
B.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不符合史实;
C.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奘时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史称“开元盛世”,杜甫的诗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说的就是开元时期全盛之时,粮食满仓的景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难点是理解备选项诗句的含义,这些诗句反映的史实。
6.(2021·黄石)“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A.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不符合题意;
B.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北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进行贸易的场所,它的出现和存在,便利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7.(2021·黄石)西藏由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始于元朝,元朝统辖西藏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中书省,不符合史实;
B.行省,不符合题意;
C.澎湖巡检司,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2021·黄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 ”,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 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不符合题意;
D. 进行殖民扩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进行理解回答。
9.(2021·黄石)1922年5月成立的黄石地区第一个党的领导机构是( )
A.下陆机修厂党小组 B.富源煤矿党小组
C.中共港窑湖工矿区特别支部 D.富华煤矿党小组
【答案】C
【知识点】湖北
【解析】【分析】A. 下陆机修厂党小组 ,不符合题意;
B. 富源煤矿党小组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2年5月成立的黄石地区第一个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共港窑湖工矿区特别支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富华煤矿党小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0.(2021·黄石)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B.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发生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皇帝被推翻,民国实行总统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2021·黄石)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金厂等产业,还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如今南通很多地方都还有他的影子。他的主张是( )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答案】A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实业,想要通过创办实业与外国人竞争,进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即实业救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
C.民主科学,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2.(2021·黄石)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
A.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A. 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不符合题意;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符合题意;
C. 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件大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2021·黄石)《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人的形象丑陋卑微 B.神人同形同性
C.神的品德完美高尚 D.神的外形半人半兽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A. 人的形象丑陋卑微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希腊神话影响深远,特点是“ 神人同形同性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神的品德完美高尚 ,不符合题意;
D. 神的外形半人半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这样可以记得准记得牢。
14.(2021·黄石)814年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后形成三个国家的雏形分别是( )
A.法兰西 英格兰 意大利 B.德意志 法兰西 英格兰
C.德意志 法兰西 意大利 D.德意志 意大利 英格兰
【答案】C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A. 法兰西 英格兰 意大利 ,不符合史实;
B. 德意志 法兰西 英格兰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814年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形成了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德意志 意大利 英格兰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2021·黄石)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新政府后,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并于1804年颁布实施,名为《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下列有关《拿破仑法典》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彻底废除
B.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C.为美国《1787年宪法》提供了蓝本
D.为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作准备
【答案】B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A. 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彻底废除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整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为美国《1787年宪法》提供了蓝本 ,不符合史实;
D. 为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作准备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分析,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6.(2021·黄石)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苏联的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7.(2021·黄石)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奋起反抗。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德军突袭波兰
C.德国入侵苏联 D.珍珠港事件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德军突袭波兰,不符合史实;
C.德国入侵苏联,不符合史实;
.珍珠港事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2021·黄石)如图,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1961~1970年,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获得马歇尔计划援助 B.朝鲜战争中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
【答案】D
【知识点】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A. 获得马歇尔计划援助 ,不符合史实;
B. 朝鲜战争中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不符合题意;
C.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1961~1970年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 ,重视教育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主要是分析备选项,辨别备选项回答。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9.(2021·黄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思勰主张“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贯穿了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体现了民间谚语所说“顷不比亩善”的真谛。他还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三 另一个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尤其是袁隆平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湖南有个农民形象的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哪部著作体现出来的?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A 。
【答案】(1)《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直接答遵循自然规律也可)
(2)原因: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杂交水稻之父”。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邓小平理论;宋代的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齐民要术》体现出来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有 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两平”指的是邓小平和袁隆平, 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1) 《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直接答遵循自然规律也可)
(2) 原因: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 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杂交水稻之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和识记;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这两人是谁,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贡献;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0.(2021·黄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1941年10月,“扫荡”太岳根据地的日、伪军企国在沁源(今山西省长治市)建立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沁源抗日军民以主力部队、地方式装、民兵和群众相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敌人进行反围困斗争。他们在以沁源域为中心的主要道路两旁,组织20多个村镇3200多户1.6万人转移,对敌实施断粮、断水、断交通。经过较长时间的围困,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退出抗日根据地。
——摘自《中国共产党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加强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城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任务宣告结束。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肯定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 A 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请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主要作战形式。根据地军民还创造了哪些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综合上述材料,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1)A: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
(3)马克思主义
(4)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根据地军民还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故答案为:(1) A: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 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
(3)马克思主义
(4)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2021·黄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还有人口发生变化,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年龄结构改变了,在一段时间中,年轻人变得特别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能养活更多的人。但是到了后来,老年人慢慢增加了,人口出现老龄化。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
1932年3月,一种烈性传染病霍乱遍及英国:1848~1849年,霍乱在英国再次兴起……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三 英国人查德成克通过调查,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并在1842年发表了一(份)经过3年调查写成的报告,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875年全部完工。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随着社会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材料四 20世纪末,很多国家责任的传统领域——无论是与人口政策、健康有关还是环境问题——都需要由政府间的合作解决。……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简要谈谈,面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年龄结构从工业革命时的年轻化到后来出现老龄化现象;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且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2)环境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年龄结构从工业革命时的年轻化到后来出现老龄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且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环境污染 造成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依据材料三、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面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年龄结构从工业革命时的年轻化到后来出现老龄化现象;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且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2) 环境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点评】本题的前两题,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回答,这样才全面;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湖北省黄石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2021·黄石)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此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2.(2021·黄石)下列各图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3.(2021·黄石)《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2021·黄石)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关键词: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5.(2021·黄石)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陈桥兵变
B.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C.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6.(2021·黄石)“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7.(2021·黄石)西藏由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始于元朝,元朝统辖西藏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8.(2021·黄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9.(2021·黄石)1922年5月成立的黄石地区第一个党的领导机构是( )
A.下陆机修厂党小组 B.富源煤矿党小组
C.中共港窑湖工矿区特别支部 D.富华煤矿党小组
10.(2021·黄石)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1.(2021·黄石)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金厂等产业,还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如今南通很多地方都还有他的影子。他的主张是( )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12.(2021·黄石)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
A.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3.(2021·黄石)《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人的形象丑陋卑微 B.神人同形同性
C.神的品德完美高尚 D.神的外形半人半兽
14.(2021·黄石)814年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后形成三个国家的雏形分别是( )
A.法兰西 英格兰 意大利 B.德意志 法兰西 英格兰
C.德意志 法兰西 意大利 D.德意志 意大利 英格兰
15.(2021·黄石)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新政府后,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并于1804年颁布实施,名为《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下列有关《拿破仑法典》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彻底废除
B.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C.为美国《1787年宪法》提供了蓝本
D.为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作准备
16.(2021·黄石)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17.(2021·黄石)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奋起反抗。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德军突袭波兰
C.德国入侵苏联 D.珍珠港事件
18.(2021·黄石)如图,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1961~1970年,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获得马歇尔计划援助 B.朝鲜战争中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9.(2021·黄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思勰主张“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贯穿了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体现了民间谚语所说“顷不比亩善”的真谛。他还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三 另一个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尤其是袁隆平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湖南有个农民形象的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哪部著作体现出来的?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A 。
20.(2021·黄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1941年10月,“扫荡”太岳根据地的日、伪军企国在沁源(今山西省长治市)建立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沁源抗日军民以主力部队、地方式装、民兵和群众相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敌人进行反围困斗争。他们在以沁源域为中心的主要道路两旁,组织20多个村镇3200多户1.6万人转移,对敌实施断粮、断水、断交通。经过较长时间的围困,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退出抗日根据地。
——摘自《中国共产党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加强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城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任务宣告结束。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肯定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 A 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请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主要作战形式。根据地军民还创造了哪些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综合上述材料,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1.(2021·黄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还有人口发生变化,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年龄结构改变了,在一段时间中,年轻人变得特别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能养活更多的人。但是到了后来,老年人慢慢增加了,人口出现老龄化。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
1932年3月,一种烈性传染病霍乱遍及英国:1848~1849年,霍乱在英国再次兴起……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三 英国人查德成克通过调查,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并在1842年发表了一(份)经过3年调查写成的报告,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875年全部完工。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随着社会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材料四 20世纪末,很多国家责任的传统领域——无论是与人口政策、健康有关还是环境问题——都需要由政府间的合作解决。……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简要谈谈,面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 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不符合题意;
B.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铜的开采和冶炼就需要研究当时的铜的开采和冶炼工具等,而这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就属于这样的设备,因此最为可靠,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铜的开采和冶炼”,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冬天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备选项中的A就是半地穴式房屋,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再来分析备选项,辨别识记这些房屋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天下是大家的,而天下为家指的是天下是一家的,这就是世袭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4.【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早起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之后,西汉建立,并且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5.【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鉴真与玄奘;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陈桥兵变 ,不符合史实;
B.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不符合史实;
C.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奘时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史称“开元盛世”,杜甫的诗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说的就是开元时期全盛之时,粮食满仓的景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难点是理解备选项诗句的含义,这些诗句反映的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A.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不符合题意;
B.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北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进行贸易的场所,它的出现和存在,便利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中书省,不符合史实;
B.行省,不符合题意;
C.澎湖巡检司,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 ”,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 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不符合题意;
D. 进行殖民扩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进行理解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湖北
【解析】【分析】A. 下陆机修厂党小组 ,不符合题意;
B. 富源煤矿党小组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2年5月成立的黄石地区第一个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共港窑湖工矿区特别支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富华煤矿党小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B.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发生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皇帝被推翻,民国实行总统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A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实业,想要通过创办实业与外国人竞争,进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即实业救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
C.民主科学,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A. 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不符合题意;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符合题意;
C. 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件大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A. 人的形象丑陋卑微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希腊神话影响深远,特点是“ 神人同形同性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神的品德完美高尚 ,不符合题意;
D. 神的外形半人半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这样可以记得准记得牢。
14.【答案】C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A. 法兰西 英格兰 意大利 ,不符合史实;
B. 德意志 法兰西 英格兰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814年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形成了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德意志 意大利 英格兰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A. 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彻底废除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整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为美国《1787年宪法》提供了蓝本 ,不符合史实;
D. 为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作准备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分析,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6.【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苏联的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7.【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德军突袭波兰,不符合史实;
C.德国入侵苏联,不符合史实;
.珍珠港事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答案】D
【知识点】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A. 获得马歇尔计划援助 ,不符合史实;
B. 朝鲜战争中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不符合题意;
C.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1961~1970年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 ,重视教育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主要是分析备选项,辨别备选项回答。
19.【答案】(1)《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直接答遵循自然规律也可)
(2)原因: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杂交水稻之父”。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邓小平理论;宋代的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齐民要术》体现出来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有 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两平”指的是邓小平和袁隆平, 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1) 《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直接答遵循自然规律也可)
(2) 原因: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 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杂交水稻之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和识记;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这两人是谁,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贡献;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0.【答案】(1)A: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
(3)马克思主义
(4)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根据地军民还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故答案为:(1) A: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 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
(3)马克思主义
(4)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此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答案】(1)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年龄结构从工业革命时的年轻化到后来出现老龄化现象;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且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2)环境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年龄结构从工业革命时的年轻化到后来出现老龄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且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环境污染 造成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依据材料三、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面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年龄结构从工业革命时的年轻化到后来出现老龄化现象;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且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2) 环境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点评】本题的前两题,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回答,这样才全面;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