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2 18:33:1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的内容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
“新经济”的出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建立“福利国家”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力 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
凯恩斯主义
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美国宇航中心
(模型)
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
法国国营核电站
计划“关系全局,规定目标,安排轻重缓急的次序”;“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计划是杠杆,能把我们的企业界推动……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它既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又会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法国总统戴高乐
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0-1982年经济的发展
年代
项目 1950-1973 1974-1982
国民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率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二人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二人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人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里根总统和撒切尔首相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建立“福利国家”
1. “福利国家”的产生
2. 福利制度的发展
3. 福利规模的缩小
1.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压力
2.工人阶级和进步政党的长期斗争
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背景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4.经济快速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国家政权力图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形式又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社会保险,主要由有固定职业的人参加,费用由政府、雇主和受益人共同负担,例如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第二,社会扶助或社会救济,主要向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人提供,费用由政府承担,如残疾人年金;第三,社会福利,包括:家庭补助、公共教育政策、住房补助政策。
——李景治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建立“福利国家”
1. 第三产业的兴起
2. “新经济”的出现
1. “福利国家”的产生
2. 福利制度的发展
3. 福利规模的缩小
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950年 1995年
第一产业 6% 2%
第二产业 36% 27%
第三产业 58% 71%
信息革命
电讯
计算机
网络
1973年鲍勃 凯恩在英国演讲首次提出因特网的构想
1975年ARPANET网络开始商业化
1986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建立远程通讯主干线网络NSFNET
1991年美国参议员艾尔 戈尔首次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1994年美国副总统艾尔 戈尔倡议合作建立全球信息网络
2000年美国的信息产业的规模已超过1990年作为第一流产业的汽车制造业、金融业和保险业。
信息革命
电讯
计算机
网络
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
独立的信息产业形成
对传统产业全面改造
改变经济活动的方式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建立“福利国家”
1. 第三产业的兴起
2. “新经济”的出现
1. “福利国家”的产生
2. 福利制度的发展
3. 福利规模的缩小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有企业
高新技术
基础工业
宏观调控
财政信贷
经济计划
收入再分配
福利国家
调整所有制
调整资本家之间关系
调整产品 分配
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共33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日本
联邦德国的汽车工厂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
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
苏军进攻柏林
战后废墟
纽伦堡宣判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人们在废墟中开始战后重建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战后发展 “黄金时期”:50—70年代
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一、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理论:凯恩斯主义
结果:黄金时期(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 3.6
1974-1979 -0.1 8.6
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能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资本
   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什么?
提示:不能。局部调整——未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提示:现象:滞胀      
   措施:减少干预
   结果:混合经济
探究:此图表说明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何种经济现象?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何种措施?产生了何种结果?
航天 电站 煤炭 铁路 航空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西德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
探究:从材料可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些行业公有化
   程度较高?这些行业有何共同特点?
提示:
行业:航天 电站 煤炭 铁路 航空等
特点: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
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
德国国营的铁路和磁悬浮火车
法国国营核电站
二、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2、实质:
3、发展历程:
直接:减少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根本: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
逐渐兴起:二战后
日渐完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继续发展:1973年经济危机后
缩小规模: 20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
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
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
然而,光靠给穷人撒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满足。
享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穷人是对美国政府抱怨最多、对现
实最不满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只
能说是过得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
          ---《市场报》另一只眼看美国
英国养老院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日本
联邦德国
英国
意大利
2.7%
18.4%
13.7%
20.6%
 利: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矛盾
 弊:财政困难、培养懒汉、
   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穷人的心理仍不平衡
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方福利制度的利与弊
法国大罢工抗议退休金改革方案
材料一:据美国统计局调查报告,美国社会顶层的20%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占美国国民总收入的48.9%,到199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9.2%。而居于底层的20%工人的总收入比重一直没有改变,依然是3.6%。
材料二: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9倍。目前,美国1%最富有人所拥有的财富比如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社会福利制度下依然存在贫富悬殊
瑞典——高福利的福利国家模式
  确立了以国家社会保险、家庭福利、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四大块福利保障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从摇篮到坟墓各个生命阶段、生活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儿童服务、老年人保障、残疾人保障、医疗保障等。
比如,每个18岁以下孩子,国家每月补贴950瑞典克郎糖果费;国家保证每个瑞典孩子在幼儿园、十年义务教育期间拥有自己的位置,每个瑞典人可以免费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每个人均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残疾人的生活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并提供一名专门的服务人员等。
福利国家宣传画:从摇篮到坟墓
福利国家培养懒汉
2004年德国莱比锡反对削减福利
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兴起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生产力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兴起原因:
1、含义:
见P90历史纵横
50年 95年
第一产业 6% 2%
第二产业 36% 27%
第三产业 58% 71%
4、作用: P89页最后一段
3、表现:
三大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
发展速度最快
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就业人数比重迅速上升
1970—1975年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四、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含义
2、根本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
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月的良好运转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
探究:材料反映出当时美国的何种信息?
美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传统的自由放任束手无策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并用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二战后各国对经济干预加深至前所未有的程度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的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新变化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
本课小结:
及时训练:
1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
2、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B
B
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
A、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D、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B
B
5、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消除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己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D、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A
6、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扩大了社会消费
B
7、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B
8、下图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轨迹。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呈增长的总趋势
B、70年代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发展缓慢
C、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D、国家干预经济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0
1950
1970
1980
1990
年份
生产总值
C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返回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
“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
个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
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探究: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的目的
提示:直接:
   根本:
减少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梯子”是指社会给人们提供的自由竞争的发展机会,“安全网”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