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
部编版 七上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文言文,学习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思考探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知错能改、宽容待人的美德。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孔融让梨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评李
走近编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出自《方正》篇。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鲁迅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行: 出行 “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题目之意即为: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
解题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
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
5.相委而去
6.尊君在不
7.君与家君期日中
8.下车引之
9.元方入门不顾
约定
约定的时间
舍弃
离开
才
丢下、舍弃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通”否”
对别人的尊称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
回头看
检查预习
2.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字通( )”
否
3.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前去
古义:拉
今义:引用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照看
1.文言文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语气和情感。
2.翻译句子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阅读提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重音
读出停顿 读出语气
初读感知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
删:
补:
换:
调: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等照用不翻译
不需要翻译的词可以删去
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句子的主语
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相约而行。期,约定
到达
才
嬉戏
舍弃
离开
译文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不是
丢下,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却走进门去,不回头看。
拉
回头看
我父亲
就
感到惭愧
补全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知识精讲
友
友
陈太丘
友
元方
家君
2、课文中“尊君” “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 君
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
您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
(谦称,对别人称
自己的父亲)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尊称,哪些属于谦称。
①敝人 ②卑职 ③老朽
④寡人 ⑤令尊 ⑥令堂
⑦令郎 ⑧令嫒 ⑨犬子 ⑩陛下
尊称:⑤令尊、⑥令堂、⑦令郎、⑧令嫒、 ⑩陛下
谦称: ①敝人、②卑职、③老朽、④寡人、⑨犬子
适时拓展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
人物形象。
深入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主旨探究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不失礼:
1.符合七岁孩子率真天性
2.对于失信于人的人,可以拒之千里
认为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应该给友人改错的机会
落落大方
聪颖机智
明白事理
知错就改
无信无礼
友人:
3、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
元方:
4、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主旨)?
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要讲诚信、为人应当方正有礼。
格言警句
你还知道关于“信”和“礼”的哪些名言呢?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请你发挥想象,依《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见到陈太丘后,两人分别会说什么呢?(30字左右)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