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内容】
教材:《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争取提高阅读速度,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作者对人物与环境变化的细致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学习过程】
学习生字词语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溜达
酬劳
微薄
干涸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一、导入新课
你在班上有要好的朋友吗?要好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你眼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交良师益友,而非狐朋狗友)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让
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结交一位朋友,牧羊人——艾力泽
布菲。板书:14、课题
作者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以下基本信息,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相关信息。
故事发生的时间(1913-1945)
地点(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人物(“我”、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我”见证了荒漠变绿洲的全过程,那么“我”与牧羊人共有几次会面呢?(三次)
三、再读课文,体会变化
用横线画出“我”三次踏上高原拜访牧羊人所看到的不同画面,填写下面表格,体会高原的变化。
学生完成表格:
三次相见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答案示例:
三次相见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高原毫无生趣;村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高原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还在山下村子看到了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
高原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高原生机勃勃,人们都搬了回来,生活幸福舒适,这里成了一片沃土,更成了一片乐土。
过渡:任谁目睹了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杳无人迹的高原荒地一步步变为人们幸福舒适生活的沃土,都会惊讶、赞叹、敬佩无比,不仅为这神奇的变化,更为创造这一奇迹的牧羊人。难道他就只是一个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牧民吗?他身上又有哪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呢?
四、品味细节,感受形象
勾画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答案示例:
(1)“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2)“房顶很严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热爱生活、不愿马虎度日的人。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4)“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可以看出他毫无私心、只问付出不图回报的人。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不被外界所影响、坚守信念的人。
小结:回顾牧羊人孤苦的后半生,他失去独子,妻子也相继去世,他只能一个人生活。他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面对令人绝望的荒漠,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生活却没有被打扰,他一直在种树,种树成了他人生的信念,他一直在坚守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力量呀!
五、拓展阅读,深化思想
1.
默读《在沙漠里种爱》一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
文章记叙了易妈妈带着儿子的遗愿,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植树造林,对抗自然的“沙尘暴”,也对抗人生的“沙尘暴”,最后通过努力让沙漠变成了绿洲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位坚毅执着、心有大爱的母亲形象。
2.
如何理解文中“她也因此彻底走出了人生路上那场不期而遇的‘沙尘暴’”一句的含义?
(1)她的人生的“沙尘暴”是指何事?
答案示例:
一场车祸,夺去了儿子的生命。
(2)她是如何战胜了这场“沙尘暴”的?
答案示例:
回到祖国,去沙漠里种树,用这种方式和“失独母亲”的身份和解。
(3)为了治理真正的“沙尘暴”,她付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示例:
和丈夫辞去日本的工作;花光了全家20
年的积蓄;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在沙漠种树16
年。
(4)在她的努力下,沙漠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示例:
一看数字:沙漠里苗木的数量增加到500
万棵,27000
亩黄沙披上了绿装!
二观颜色:一棵树,是一根绣花针,在滚滚黄沙上,一针一针,绣出了点点滴滴的新绿。薄荷绿,鹅黄,嫩绿,铬绿……
三听声响:①树枝多了一个个鸟窝,叽叽喳喳的鸟鸣,音符般从鸟窝里飞出来。细碎的、清丽的、悠长的鸟语,在沙地草木间穿梭、流转。②“喳喳,喳喳喳”欢叫着的喜鹊。
③风过时,树叶儿摇头晃脑,唰唰唰,哗啦啦,啪啪啪,听起来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音乐厅里飘荡的交响乐。
(5)通过以上分析,概括易妈妈的形象。
答案示例:
坚毅执着、坚强乐观、无私奉献、心有大爱、热衷环保等。
六、课堂小结
小结:漫漫人生路,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承受,有些孤独只能自己品尝,只有坚守信念,才能不虚此生。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的是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放歌,坚守的是一份自信;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的是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的是一颗朴素的心灵和平民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用坚守铸就的人生必定不平凡!
七、布置作业
请你为身边的“种树人”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坚守
植树的牧羊人
创造奇迹
沙漠的绣绿者
再创奇迹
在沙漠里种爱
十八年前,日本。
天地昏黄。沙粒携着尘埃在风中呼啸。路旁的小树瑟缩着一次次倾斜弯腰,被撕开一角的广告布,如猎猎的旗帜,发出噼里啪啦的震响,行人掩面趔趄而行……
央视新闻联播中的北方沙尘暴,越过电视屏幕,狠狠撞击在一对身处异国母子的心上。
正在日本上大学的儿子,对身旁的母亲说:“妈,我马上毕业了,您到时候回国去种树吧!我可以照顾自己了。”
“种树是好。可对付沙尘暴,不是种一棵树、两棵树能解决问题的。”
“是啊,妈。要干,咱就要大手笔。”
她年轻时东渡日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丈夫在东京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收入可观。最令他们欣慰的是,儿子品学兼优,正就读于日本中央大学商学部,再有三个月就毕业了。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车祸,瞬间夺走了儿子。夫妻俩的天塌了。整整两年,她都浸泡在泪水里,无力自拔。直到夫妻俩把儿子的骨灰带回老家上海安葬后,她才从中年丧子的巨大悲痛里摆脱出来。
上海的雾霾,令她猛然间想起了儿子生前的愿望,想起了和儿子在日本电视机前的那场对话。
她决定去沙漠里种树,她想用这种方式和“失独母亲”的身份和解。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默许。于是双双辞去日本的工作,带着儿子的生命赔偿金、保险金、全家20年的积蓄,还有儿子生前的绿色愿景,开启了荒漠植树之旅。
种树地点选在内蒙古沙尘暴的源头,科尔沁沙地的“死亡之海”——塔敏查干沙漠。塔敏查干是蒙语,有魔鬼、地狱之意。
当年,大风、干旱和沙尘暴,恶魔般搅扰着当地少得可怜的庄稼。在当地农牧民眼里,故乡,正一步步沦陷在滚滚黄沙里,人们接二连三选地择了背井离乡。
她拿出儿子的生命赔偿金和保险金,买树苗,雇劳力,找水源,在枯黄的“死亡之海”上,一棵树一棵树地绣起了“绿”。记不清多少次了,大风过后树苗东倒西歪,她一株株刨出来,扶平,再栽直。
一个多月后,一万棵杨树苗,齐齐整整地站在了沙漠里,像一群英武的士兵。
放眼树营,她仿佛看到了儿子。
彼时,库伦旗已经连续大旱了八年。没有水,树苗可怎么活?她在心里祈祷:儿子,保佑这一万棵树苗成活,来一场透雨吧!
三天后,库伦旗果然下了一场透雨,有如神助。她宽慰地笑了——这一定是儿子在帮我。
此后多年,只要她来到沙漠植树,天都会下雨。
第二年,她在沙漠里种下两万棵树,第三年,她种下了三万棵……沙漠的枯黄,在一株株树苗的新绿里,点点收缩。她带回国的资金,不知不觉间,都变成了沙漠里一棵棵昂然的树。
第六年,她的手头没了积蓄,咬咬牙,她把上海的一套房子也卖了。从那时起,爱美的她,再也没给自己买过新衣裳。
第八年,1万亩沙地,栽110万棵树的十年目标,提早两年完成了。尽管每次栽下的树苗,常常被一阵风沙吞没。再栽,再吞,再栽的较量,像拉锯,一拉,就是八年。然而,这些年,她栽进沙漠里的树,成活率高达80%,是个奇迹!没有人清楚,在这些令人惊讶的数字后面,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梦里,她问儿子:“八年,妈妈在沙漠里栽了110万棵树,是大手笔吗?”儿子微笑着不语,慢慢消隐在沙漠泛起的新绿里。“儿子,儿子……”她边喊边跑,却怎么也追不上他。
几次梦醒后,她感觉自己像穿上了红舞鞋,真的停不下来了。
开春,和往年一样,她早早联系苗木,联系劳力,联系水源。这次,她把“绣场”选在条件更恶劣的乌兰布和沙漠。和以往不一样的是,此时,她的身影已不再孤单。和她一起绣绿的,还有一大批国际国内的植树志愿者……
时光走到了2017年底,沙漠里苗木的数量增加到500万棵,2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27000亩,大约是50个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一棵树,是一根绣花针,在滚滚黄沙上,一针一针,绣出了点点滴滴的新绿。薄荷绿,鹅黄,嫩绿,铬绿,在一双双手的呵护下,长大长高,出落成翡翠般高低错落的风景,开始滋润起当地的气候与环境。
她清楚地记得,春天种树前,荒漠上光秃秃一片,夏天再来时,小树周围,一定有嫩绿的杂草长出来,呼朋引伴,很开心的样子。秋天里,树和草唤来了兔子,田鼠,蜥蜴,甚至,还有了蛇。以前,她是多么惧怕这种逶迤扭动的柔软身躯,而那次,在沙地里远远看到一条蛇时,她却倍感亲切,甚至忘记了尖叫。树枝上多了一个个鸟窝,叽叽喳喳的鸟鸣,音符般从鸟窝里飞出来。细碎的,清丽的,悠长的鸟语,在沙地草木间穿梭,流转。
她最喜欢的鸟,是林子里扑棱棱展翅的喜鹊。有了它们,日子又多了些色彩与活力。重要的是,树们的日子欢欣了起来,“喳喳,喳喳喳”欢叫着的喜鹊,让树苗再也不用担心田鼠前来捣乱了。
第一年种下的树苗,已经有三四层楼房那么高了。它们肩并肩,手挽手,耸立成一排排绿色厚重的墙壁。第二年、第三年栽下的树,也有十多米高了吧。风过时,树叶儿摇头晃脑,唰唰唰,哗啦啦,啪啪啪,听起来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音乐厅里飘荡的交响乐。
当年,那个连养花都半死不活的女子,经过十年的沙漠历练,已经成为半个植物专家了。
从2011年开始,她植绿时选择了更适合沙漠生长的梭梭,并在梭梭身旁种下名贵中药材肉苁蓉,收益全部归当地百姓。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农牧民,在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后陆续返乡。荒芜了很久的沙漠,又逐渐热闹起来。她也因此彻底走出了人生路上那场不期而遇的“沙尘暴”。
她常常在沙地里一待就是半晌。广袤的沙漠,葳蕤的林子,正在扎根的几百万株苗木,和她的儿子一样,已经成为她血脉里的一部分。她看树的眼神,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怜爱,幸福,温柔。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是儿子勃勃青春的延续呢。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她,有个听起来男性化的名字:易解放。但现在,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易妈妈”,“大地妈妈”。她很享受这新称呼,并以母亲的身份呼吁:“百万母亲,种百万棵树吧”!
易妈妈在人世间种下的爱,也结出了硕果——无数志愿者加入到沙漠植绿种爱的行列。这是回旋在人世间最最温暖温馨的春风——易妈妈的行动感染了无数人,无数志愿者的植树事迹,反过来常常让易妈妈感动到落泪。
树林子有了规模,成了气候,沙尘暴的脚步,真的慢了下来,它们,也惧怕这位勇敢勤劳的妈妈了。
库伦旗的百姓感恩易妈妈所做的一切,在当地为她的儿子立了一块纪念碑。碑的正面,是易妈妈写给儿子的一段话: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亮。
易妈妈说:“我在沙漠里种树16年,马上就70岁了。趁我现在还有能力劳动,有能力奔走呼吁,在沙漠里种树,是不会停下来的。现在,我们国家的沙漠化脚步还是很快的,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植树的行列。‘亿万个人’种‘亿万棵树’,不是问题。”
年初,在一次全国生态会议上,我见到了易妈妈。
听完她的报告,我走上前迫不及待地表达敬意,易妈妈只淡淡地说:我是妈妈,要完成孩子的遗愿。我是发起人,要为无数自愿来到沙漠里种树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多一些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