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课件+教学案(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文档属性

名称 《“千古一帝”秦始皇》课件+教学案(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2 18:53:36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一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
知识结构:
一、秦始皇的重大活动:
1、完成统一,建立统一的秦朝
2、采取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的局面
政治:中央集权的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出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
思想: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暴政——秦朝的灭亡
二、综合评价:(功过)
一、秦始皇的重大活动:
(一)完成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背景:
客观上: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联系的加强,呼唤统一的出现
民关:民族融合的发展
④ 民心:人们渴望统一
2.主观上:从力量对比上看,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秦: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并建立向东方扩张的阵地
六国:赂秦,被离间
3.个人因素: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
① 即位——亲政——集权:荡平两大政治集团,显示政治才干
② 重用人才:李斯、尉缭、王剪父子
兼并策略: a:收买,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
b:远交近攻
B:过程:(1)时间:公元前230——221
(2)过程:灭韩——赵——燕——魏——楚——齐
C:意义:
(1)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有利于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
(二)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A、政治:确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统一后,秦国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2、内容:
(1)皇帝制: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职能: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特点:三者分权独立,相互制约
最终集权于皇帝
九卿:(略)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郡: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县令、县丞、县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亭(负责地方治安)、
作用:是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安定
体现在: (1)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皇帝直接任免,其对皇帝负责
(2)官员职责分工,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3)加强对官员的控制:① 通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和监御史)
②考核监察
评价:
(1)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模式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但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高度的集权带来吏治的腐败,皇帝决策的失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影响。
B、经济:
1、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2、统一车轨,促进交通
3、大力发展交通:(1)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
(2)水路:疏通鸿沟+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C、文化:
1、统一文字:
(1)措施:小篆——隶书
(2)作用:便于政令畅通;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2、焚书坑儒:(1)儒家思想走向低潮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D、军事
1、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2、修筑长城,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3、南征越族
(三)暴政——造成秦朝短暂而亡
1、暴政的表现:
(1)政治:严刑峻法,兵役徭役繁重,并开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
(2)经济: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3)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
2、秦的灭亡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2)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二、综合评价:
功:(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开创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重农抑制商政策,促使农业发展
过:暴政,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秦朝的短暂而亡;同时文化专制政策摧残了文化,
总之,秦始皇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共30张PPT)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统一六国的几个因素
1、割据混战,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已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
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使秦国国力更加繁盛,并最终兼并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前221年定都咸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3)地方建立郡县制
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⑷统一文字
⑸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6)大力发展交通,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等。
(7)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南征南越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九 卿
(2)三公九卿制
三公的职责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

公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贤”
“能”




命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 分工协作
皇帝任命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皇帝集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地方建立郡县制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制
●想一想:郡县制与以前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
⑷统一文字
⑸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圆形方孔钱


韩赵魏

度:长度单位
量:容积单位
衡:重量单位
统一度量衡
(6)大力发展交通,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等。
修驰道直道、统一车轨
开通灵渠
(7)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南征南越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统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指河套地区);筑长城,因地形,用(控)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
辽东
临洮
全长一万多华里
桂林郡
南海郡
象 郡
东海
长城
咸阳

南海和越南北部
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暴 政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百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民心丧失,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因暴政而亡
秦始皇是个好同志
伟大的秦始皇并非完人,小毛病不多大毛病不少,比如他不顾保健医反对天天吃毛氏红烧肉,就是肥肉多辣子多那种,结果死于心力衰竭。再比如他经常不按司法程序处理问题,导致中国此后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仍习惯于有法不依。爱吃红烧肉是我考证出来的,相关证据待获得诺贝尔后再公布,不依法办事是比秦始皇小一百岁的司马迁用事实阐述的。比如秦灭赵国以后,嬴政亲率咸阳军区官兵未经地方公检法许可,把他小时候在外公家避难时结怨的仇人全部活埋。
司马迁还记录了几起秦始皇得上更年期综合症后发生的不光彩的行为,比如他埋怨丞相李斯过于奢侈的言论被身边的服务生泄密后,就把当时在场的服务生全杀了。再比如有一回他视察新农村,赶上大风天没法过河耽误了工作,他就迁怒于湘山的树木,派了三千名农民工把湘山剃成了葛优。“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司马迁没说湘山多大范围,也没说砍下多少立方米木材。我估计湘山一定比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小,否则三千人即便是用油锯也难以砍秃的。当然,这件事怎么说也是始皇帝不对,这些树木要是长到现在能做多少双一次性筷子呀?
有人会说你怎么净说小事,像焚书坑儒那么大的罪行为啥不说。这个呢,我有不同看法,第一,焚书不假,不过始皇帝焚烧的都是盗版甚至黄色、反动书刊。今天的非法出版物一旦被收缴除了留下少数供执法人员及家属研究之用外,不也是一律销毁吗?再说始皇帝并没有把所有人收藏的反动书籍全部烧毁,大学教授的藏书就没事,再反动也不要紧,因为啥?第一去伪存真供学者研究用;第二大学教授有识别能力,不用担心被潜移默化。所以始皇帝焚书非但不是罪恶,反而是根据当时人口多、底子薄,素质差的国情而采取的净化文化市场、凝聚民众意志、建设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有力措施。
再说坑儒,司马迁的记录中没有一个字明确说被坑杀的是儒生,根据其前后文,被坑杀的四百多位应该是一群算卦的方士。司马迁借秦始皇的口,指出这些人是因为装神弄鬼妖言惑众坑蒙拐骗才招致杀身之祸的。由此可见,这群方士至少在秦始皇眼中是一群反对伟大王朝反对皇帝主义甚至反人民的邪教徒。这样的人能不镇压吗?何况才杀掉四百多人。有谁知道斯大林肃反杀了多少人,上世纪中叶的反右斗争、镇压反革命、文化大革命又杀了多少人?
至于说始皇帝建长城、修驿道、开水渠等基础建设是不体恤民力的暴虐行为的言论就不值得一驳了,说这话的人不过是妇人之仁的睁眼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钢铁般意志错了吗?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错了吗?眼前不用说,比如三峡工程耗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就说建国初期的重点工程,哪一项不是从老百姓的嘴里省出来的?
有人说这些姑且不论,难道修秦陵建阿房也正确?当然正确。这些要是错了,你说我们现在各个城市正在建的已经建的那些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市府大楼还能千秋万代吗?
判断一件事情对与错、利与弊,一个人好与坏、善与恶,不能只用现代人即所谓民生的狭隘眼光去判断,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意识形态角度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去审时度势。按这个方法分析历史,主观上,秦始皇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皇帝,客观上,他的所作所为结束了五百年来绵延不息的战火,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进步
所以,秦始皇是个好同志。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国。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