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作品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题润州多景楼①(节选)
刘过②
西风把酒闲来游,木叶渐脱人间秋。
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③不见双泪流。
楼高思远愁绪多,楼乎楼乎奈汝何?
安得李白与王勃,名与此楼长突兀。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②刘过(1154-1206),字改之,南宋文学家。③神京:神州京师。此指北宋都城汴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树叶渐渐黄落时,诗人乘闲登上多景楼远望,但是烟雾、尘沙弥漫天空。
B.诗人在第六句运用叠词的艺术手法和疑问句式,感叹此楼让人愁绪无限。
C.最后两句提到李白与王勃,突出他们名声之大,反衬诗人写不出优秀诗文。
D.诗人借登上多景楼后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才不遇、家国恢复无望的伤感。
15.有学生读了刘过此诗后,询问道:“‘西风’是物,怎么能够‘把酒’呢?‘神京’是地名,怎么能够‘不见’呢?”请你结合对诗句的分析,为他解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C错在“反衬诗人写不出优秀诗文”。最后两句,诗人是在表达希望自己像李白、王勃一样名传千古。
15.①“西风把酒”并非是西风拿着酒杯,而是在西风吹拂的情况下诗人拿着酒杯;“神京不见”不是神京看不见,而是看不见神京。②诗歌语言有其特殊之处,有时会省略,有时会倒裝。“西风把酒”是省略,"神京不见”是倒装。(第一点4分,第二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唐多令
刘过①
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③。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侑(yòu):在筵席旁助兴。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8.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
9.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载陕西科技出版社《2014高考押题冲刺训练》)
【答案及解析】
8.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9.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
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审题突破】从“新愁”上突破。“新愁”,是本题的破题要点。既是“新愁”,必有“旧愁”“旧恨”等,即江山依旧,“旧愁”却未减。既有“新愁”,怎有心情过中秋,极言国运之衰;目睹“旧江山”,全是“新愁”,在新旧的鲜明对比中,忧患国事之情何等沉痛。故从“新愁”切入,本题即被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核心句子的能力。要求鉴赏的句子分量极重,是全诗的关键之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所以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较广。答题时,把句子拆分成两部分,先分析“旧江山”——江山依旧,“旧愁”未减;然后分析“浑是新愁”——
国运更加衰败,“全都是新愁”;最后进行总括——“旧”和“新”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赏析】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
宋·刘过
弹铗西来路①。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③风月手,写不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铗,剑。《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腮”。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鱼吃。②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想雁信家山何处?”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却不知家在何处。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更令人生出万千感慨。
D.“万里西风吹客鬓”三句写的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其中“把菱花(镜)”“自笑”表现了词人孤独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E.下片首句“男儿事业无凭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揭示了自己功名事业毫无着落的原因,又引出了对当年放浪形骸的回忆。
15.请联系全词内容,从形象刻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片画线的语句。(6分)
?
?
答案:
14.DE(D“孤独中不乏豪迈”与词人的心境不符,应该是“萧瑟中暗含着悲愤”。E“委婉指出了自己功名事业毫无着落的原因”错,此句表意很直接,既不“委婉”,也没揭示原因。)(5分。答对1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5分。答三项及以上不予评分。)
15.词人的宝剑随身携带,表明他始终把国事放在心中,随时准备为国效力;他同朋友挑灯看剑,整夜讨论国事,表现了他爱国报国之心切;男儿有泪不轻弹,尽管不受重用,功名事业尽付东流,但壮志不衰;词人以常带佩剑、挑灯看剑、连床夜语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始终抱有报国壮志的英雄形象。(正确解读三句话,3分;形象特点鉴赏,3分。)
【词意欣赏】
开头三句直接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而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和题眼就在“弹铗”二字。这里借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说自己的愁苦
“西来”,是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因此四处漂泊。此词的开头正是如此开门见山,直接切题。他把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意”,借冯谖弹铗的故事,明白表示出来,而且贯穿全篇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
“梦里寻秋”的“秋”,其意似不只是指季节,还别有所指。“梦里寻秋”,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脉微如缕”(刘克庄),隐喻国势的颓败和山河的破碎;二是寻而不得,以致成梦。但即使在梦里,也仍是“秋不见”。接着却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秋在平芜远渚”。陈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沦陷了的北方大好山河:“平芜远渚”正与之相仿佛。这两句悖论的话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和伤心,虽日里、夜里、梦里都在追求,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得,大有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意境。
“想雁信家山何处?”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音信全无,故乡何处?念国思家,在这首词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句也正如“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干《虞美人》),表明家乡遥远。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于是引起下面的万千感慨:“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少年去”。异乡作客,本已可悲,何况又值万木萧疏、西风萧瑟的秋天,它和“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一样,映现出作者无法排解的忧伤。对镜自照,两鬓如霜,人已垂垂老矣,美好的时光已经匆匆地消逝了。“自笑人憔悴”,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这几句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萧瑟中暗含着悲愤,从“自笑”(词人的自嘲)两字中隐隐地折射了出来。?
下片换头处的“男儿事业无凭据”,从结构说和上阕的首句一样,是自我抒怀的一个关键句。古云“男儿志在四方”,但功名事业皆如云烟,毫无着落,惹起词人无限伤心往事。词人只能从回忆中以当年的放浪形骸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用《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事,以坚决抗秦的悲剧英雄荆轲、高渐离比况自己和朋友,情投意合,慷慨悲歌,豪放不羁。并用阮籍在大将军司马昭的宴会上“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见《世说新语·简傲》),表示自己的不拘礼法、不可一世之概。刘过是一个好饮酒、喜谈兵、睥睨今古、傲视一世、具有诗情将略和才气超然的人。他不仅“奏赋明光,上书北阙”(《念奴娇》),而且他曾想弃文就武,投笔从戎,血战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却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不斩楼兰心不平”的壮志,也在现实中被撞得粉碎,成为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词人并没有就此消沉颓废,“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尽管一事无成,功名事业尽付东流,可是自己仍是壮志未衰,时时与朋友夜里挑灯看剑,连床夜语,又岂忍对灯花弹泪?
最后四句明知国运不可挽回,壮志难以实现,却仍然死不了这颗心,不能忘情国事是刘过的一大悲哀,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由对国事的感慨转入个人身世的飘零。“唤起”两句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词人以李白自比,希望有杜甫那样的知己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结句点出写此词以泄心中愁苦,聊作羁旅中的安慰。
这首词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挥洒无余,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沈祥龙语),可说正是此词的主要特色。其次,此词典故都能恰到好处:“弹铗西来路”,像随手拾取,却包容了丰富的意蕴,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用“击筑悲歌”、“酒酣箕踞”写豪情与友谊,惟妙惟肖,神态毕现。后用杜甫诗句抒发羁旅况味,也情思隽永,妥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