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形容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百家争鸣
1.知道孔子、老子,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2.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材料一: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时,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土地,双方互不相让,竟然到晋国国君那里打官司。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材料三: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负责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 宗、卜、史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 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私学兴起,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1.老子概况: 后期楚国人, 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 。
(2)世间事物都有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 ”。
3.著作:道教的经典——《 》(又称《道德经》)。
春秋
道家
顺应自然
对立面
无为而治
老子
一、老子(阅读教材P38第一自然段,在教材中标画重点内容。)
人物扫描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难——
长——
高——
强——
前——
生——
易
短
矮
弱
后
死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失马――得马――摔伤――幸存
(坏)
(好)
(坏)
(好)
对立面
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老 子
年代:
姓名: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李 耳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转化。
无为而治
《老子》,也叫《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归纳
读图学史
《道德经》书影
如果有机会读到《道德经》一书,你会从中感悟到老子的哪些智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阅读教材P38—P40,并在教材中标画重点内容。)
春秋
儒家学派
仁
行为准则
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
私学
有教无类
论语
史料一: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yuán),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
史料二:孔子路过泰山一侧,有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史料实证
史料三:春秋后期,有一对平民夫妇听闻孔子开坛收徒的事情,于是商议着让自己的孩子拜孔子为师。但由于他们出身平民,担心孔子不会收他们的孩子为徒弟?为此他们担心不已。
根据你对孔子教育主张的了解,这对平民夫妇的孩子能去上学吗?为什么?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史料实证
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孔
子
学
院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韩国
孔子学院是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中国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年代: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有关著作:
地位:
春秋时期
鲁国
儒家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论语》
知识归纳
孔 子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节俭”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孟子
三、战国的诸子百家(阅读教材P40—P41,并在教材中标画重点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法、道的主张有何不同?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为什么?
儒家:以德治国
法家:以法治国
法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
道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原因( )
A.私学的兴盛 B.社会的急剧变革
C.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D.士人的解放
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既有爱心也有同情心的思想,与我国古代那一思想家的思想基本一致(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追根溯源,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法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B
C
B
4.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又不听圣人“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他怎么会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5.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下列代表及主张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春秋》——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B.孟子——《道德经》——“仁政”治国、“礼治”
C.韩非子——《孙子兵法》——“兼爱”“非攻”
D.孔子——《论语》——“仁”、以德治国
B
D
儒家:用道德教育劝导学生,使他们改正错误。
法家:用班规校纪惩罚学生,让他们不敢再犯。
道家:学生会自觉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不用过多干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个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局面,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被后来许多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所推崇。
(1)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时代”是什么历史时期?当时的各思想流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兼相爱,交相利。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2)材料二是某七年级同学收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你写出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谁的观点。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老子;孟子;墨子;韩非。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3)你认为孔子的哪一观点最能体现报告精神?作为青少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学习有着怎样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教无类;学习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来不得半点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