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小马过河
1.简案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板书练习复述故事的起因、经过。
教学内容
品读故事结果,通过整个故事理解寓意;根据所提供的的词语复述完整故事。
教学目标
1.会按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突”、“掉”。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3.根据课后第2题所提供的的词语复述完整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
教学难点
根据课后第2题所提供的的词语复述完整故事。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对故事的起因、经过进行复述。
新授
探究一:品读事情的结果1.自由读第6、7自然段,思考:听了老牛和小松鼠完全相反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2.
第7自然段中,哪句话使你最受教育?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3.
读第8自然段,小马尝试过河的结果怎样?为什么和老牛、松鼠说的不同?探究二:品读寓意,复述课文1.结合课后第3题说一说: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
2.回顾课文,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探究三:观察字形,美观书写。1.指导书写生字“突”:2.指导学生书写“掉”
练习
1.
从古诗中找一找和《小马过河》寓意相同的故事,有能力的学生背一背重点句。2.
积累与马有关的谚语:教师简单讲解意思,鼓励学生选一两句背一背。3.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猜猜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提炼寓意。
作业
1.基础作业:书写课后生字“突”、“掉”,口头组词。2.拓展作业:(分层设计,选择其一,挑战星级)A.会背一句关于马的谚语。★B.会背一句跟《小马过河》寓意相同的诗句。★★
2.详案
【课前预习】
根据板书练习复述故事的起因、经过。
【教学内容】
品读故事结果,通过整个故事理解寓意;根据所提供的的词语复述完整故事。
【教学目标】
1.会按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突”、“掉”。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
3.根据课后第2题所提供的的词语复述完整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
【教学难点】
根据课后第2题所提供的的词语复述完整故事。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对故事的起因、经过进行复述。
设计意图:
从第二课时开始,导入部分直接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既有效率,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过渡。
二、新授
探究一:品读事情的结果
1.自由读第6、7自然段,思考:听了老牛和小松鼠完全相反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
(1)找出语言描写: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2)小结小马的做法:不善于动脑筋,不敢尝试。
2.
第7自然段中,哪句话使你最受教育?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1)找出语言描写: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2)小结中心句的含义:凡事都要动脑筋思考并自己去尝试。
3.
读第8自然段,小马尝试过河的结果怎样?为什么和老牛、松鼠说的不同?
(1)指名说,找出课文语句: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
(2)根据填空帮助学生概括原因:因为小马不像(老牛那样高),也不像(松鼠那样矮),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设计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对事情的结果进行梳理,承接上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将“语言描写”、概括等的学习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同时,每个小过程进行小结,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探究二:品读寓意,复述课文
1.结合课后第3题说一说: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
(1)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指名说预设:不同意。它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的,老牛又高又大,所以说河水很浅,松鼠个子很小,所以觉得河水很深。)
(2)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指名说预设:同意。遇到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对的,但切记要在请教后加上自己的分析,再来解决难题。)
(3)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指名说预设:同意,别人的经验可参考,但不一定可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分析。)
(4)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指名说预设:不同意。危险的问题就不能尝试,而是要请教别人,批判地接受别人意见。)
(5)小结: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着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要只听信他人,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己要勇于实践。
2.回顾课文,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
(1)指名学生朗读所有词语,读准确。
(2)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一步一步进行复述,先分别指名学生说,再合起来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
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学习后,及时提炼寓意,让学生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的道理。同时,又结合课后第3题对这个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判断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个道理潜在的含义理解得更透彻。再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复述的学习指导,先分步,再合起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探究三:观察字形,美观书写。
1.指导书写生字“突”:
(1)认识“穴宝盖”,并结合第一课时的口诀记住“突”字。
(2)学生说“突”字在田字格中的特点:上小下大。
(3)教师范写后,学生在课后描一个,写一个,教师进行示范、纠正。
2.指导学生书写“掉”
(1)学生说书写“掉”字时的注意点:提手旁,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后,学生在课后描一个,写一个,教师进行示范、纠正。
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的写字量较大,所以第三课时仍旧安排了两个字的书写。其中“掉”字是学生熟悉的提手旁,教学时将比重更多倾斜到“突”上。“突”字中“点”的笔画较多,用加一加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书写,就不容易出现遗漏了。
三、练习
1.
从古诗中找一找和《小马过河》寓意相同的故事: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简单讲解诗意,让学生说一说重点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有能力的背一背。
2.
积累与马有关的谚语:教师简单讲解意思,鼓励学生选一两句背一背。
(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
(3)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4)好马不吃回头草。
(5)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6)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3.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猜猜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1)预设1:自己早点试试就不至于耽误时间了。接受教训,以后多观察、多思考。
(2)预设2:看来别人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请教别人固然没错,自己也要多判断呀!
(3)预设3:……
设计意图:
第三课时的练习更多的是进行课外拓展,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让孩子有所积累。同时,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想象说话,将口语练习结合进去。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小马过河》,我们懂得了: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以后你们遇到问题时,明白怎么做了吗?
五、作业
1.基础作业:书写课后生字“突”、“掉”,口头组词。
2.拓展作业:(分层设计,选择其一,挑战星级)
A.会背一句关于马的谚语。★
B.会背一句跟《小马过河》寓意相同的诗句。★★
设计意图:
基础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布置分层作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