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件(33张PPT)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件(33张PPT)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19: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情怀总是诗

你对本诗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我们使用了哪些鉴赏方法?请试着用它们来分析本诗。
1.把握感情基调
2.炼动词、形容词、副词
3.意象的分析
4.修辞手法
形式上:
情感上: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郭沫若《屈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呼告手法: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者物

本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可不可以试着用诗中的一个名词来概括一下?

本诗中力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样的力拥有这样的特点?

五四推崇的是——反对、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文明。
在这里,诗人歌颂的力表达出了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知人论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这是郭沫若写于1919年间的一首诗。彼时,他因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产生了诗情,于是想出这样一个大气的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五四带来了新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白话文运动”。1921年鲁迅《阿Q正传》和郭沫若诗集《女神》的出版,为白话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郭沫若还为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确立了成功地位
诗歌——音乐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疑题:
1、地球边上在哪里?
2、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这里的地球边上是一个文学概念,他想象出如此抽象而动人的地理位置
2、是作者本人吗?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吗?还是对革命事业有着重大贡献的伟人呢?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写作背景
诗歌前三句写景。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我们惊异、赞叹。第一句看似写云,其实暗示同样波涛如怒的大海。因此下句就感慨太平洋的力量雄强到要“把地球推倒”,这种夸张不难理解,但背后的隐喻我们要加以注意。这种要把地球都推倒的力量之所以得到作者的赞美,与作者对这个全新时代的期待有关,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冲决一切的巨大力量去摧毁旧有的、固有的一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意象宏大壮美
1、并置: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互相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诗整体的复象美,即组合美。(《天净沙·秋思》)
2、串连:诸多意象按照事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串联起来,组成意象链,以开拓诗歌空间的纵深。(《沁园春·长沙》)
3、叠加:一个意象投影到另一个意象里,两个意象叠印而产生一个新的意象。(《诗经·关雎》)
4、对比:这种组合的意象之间在语义或感情上是相反和矛盾的,它通过意象之间表层的对立冲突,表现深层意义上的相互碰撞、冲击、交叉、甚而融合而产生情感张力,使读者在矛盾情景中寻求更深刻的“真”。(杜牧《泊秦淮》)
意象组合方法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国家的满目疮痍,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红烛》即是这个阶段所作。
《立》《红烛》创作背景
红 烛
闻一多
1、《红烛》的意象追求的是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面”的广度还是“点”的深度?该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
“点”的深度,《红烛》意象的延展性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意象强。
“红烛”在这里象征着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
红 烛
闻一多
2、诗人是如何借“红烛”表现诗歌的延展性的?请从诗歌的情感发展脉络思考。
“点”的深度,《红烛》意象的延展性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意象强。
“红烛”在这里象征着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必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抒情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
《红烛》
任务一
1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诗句的意象是“力”,这也是全诗的主要意象。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句子时应先抓住意象,再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并且学会作者在诗歌中运用某种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任务二
1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诗歌标题的含义?
2.《红烛》为什么用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引子领导全篇?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要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分析。 解答时,既要答出题目的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还要答出题目的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青春的价值
意象
意象组合方式
抒情方式
情 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阅读本组诗歌,并完成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青春的价值
意 象
意象组合方式
抒情方式
情 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自由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滚滚洪涛
并置
直抒胸臆
挣脱束缚
追求解放
《红烛》
奉献
红烛
单个意象
托物言志
献身祖国
忧国忧民
同样是五四时期热血的年轻诗人,为什么选取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试着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与性格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1、从性格上看,郭激情 闻传统
2、闻诗是对郭诗的继承与创新
任务二
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是在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你觉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是否存在共通点是什么?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共通点:本质上都是爱国情感的流露,都是五四精神延伸与体现。
《红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渴望突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热情与决心。
任务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同为现代新体诗,它们分别“新”在何处?有什么不同?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在结构,句式长短不一,十分自由。突破了旧体诗的格律要求,奔放浪漫。
2、《红烛》:“新”在意象,借鉴“红烛”这一古典意象却又能跳脱出来,赋予新的象征性。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白云正在天空怒涌”时,想到的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时,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周恩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夜已阑,天将晓”时,想到的是“赤色之光,早在东方闪动了。”(《赤光的宣言》)
还有许多人,他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闻一多的“号声”是“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红烛》
拥有这巨大之“力”能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是谁?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白云正在天空怒涌”时,想到的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时,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周恩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夜已阑,天将晓”时,想到的是“赤色之光,早在东方闪动了。”(《赤光的宣言》)
还有许多人,他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闻一多的“号声”是“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红烛》
延伸扩展,比较阅读
太阳礼赞
郭沫若
青沉沉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美点点击】 在诗集《女神》中,郭沫若写了多首歌颂太阳的诗篇,《太阳礼赞》即是其中之一,约写于1920年的下半年。
诗人为什么在“五四”时期要反复歌颂太阳呢?这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的。素怀救国之志的郭沫若,对国内社会的黑暗腐败早已不满,到日本留学以后,不仅未能
找到救世的良方,反而饱尝了民族歧视之苦,这使他一度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给远在日本的郭沫若带来了民族解放和个人新生的希望,使他的精神为之一变。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过去的生活,只在黑暗地域里做鬼;我今后的生活,要在光明世界中做人了。”因此,驱除黑暗,追求光明,歌颂个人和民族的新生,便成了《女神》的主调。太阳是光明的象征,太阳所照,黑暗尽除,因而它就成为诗人当时经常吟咏歌颂的对象。在诗人所有歌颂太阳的诗篇中,又数本篇写得最富诗意。
这首诗时而借景抒情,时而直抒胸臆,完全听凭诗人感情的自然流泻,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诗人热烈追求光明和理想的精神。在艺术上,这首诗诗行整齐,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鲜明,感情激越,格调高扬,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返 回
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在他的影响之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作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粲》《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之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小结:殊途同归
今天所学习的几首诗歌,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国家或者个人的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前途,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小结:殊途同归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五首诗歌(包括《沁园春·长沙》)中选择一首,在班级进行诵读,展示“青春的力量”。
“青春之歌”专题诗朗诵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评价任务
评价要求
诵读诗歌
①字正句顺,音韵和谐
②贴合诗意,口诵心惟
③沉潜讽咏,同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