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百合花
茹志鹃
花语
花语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例如最具代表意义的玫瑰与许愿花,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赏花要懂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
常见花语
红玫瑰 -- 我爱你
康乃馨 -- 母爱
郁金香 -- 魅惑、爱之寓言
波斯菊 -- 纯情、永远快活
水仙花 -- 尊敬
剑兰 -- 性格坚强、用心
雏菊 -- 清白、纯真、纤细
紫丁香 -- 初恋、羞怯
梅花 -- 高洁
桃花 -- 疑惑、好运将至、爱慕
樱花 -- 淡泊、欢乐
芍药 -- 恐惧、惜别、害羞
太阳花 -- 神秘
石斛兰 -- 任性美人、父亲之花
非洲菊 -- 崇高之美、欣欣向荣
文心兰 -- 隐藏的爱、快乐
玉兰、迎春、牡丹 -- 金玉富贵
橄榄枝 -- 太平、和平
绣球花 -- 美满、团圆
牡丹 -- 宝贵
你还知道哪些花语?
你知道百合花的花语吗?
《百合花》
植物学里的百合花:
百合,学名(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又名强蜀、番韭、山丹、倒仙、重迈、中庭、摩罗、重箱、中逢花、百合蒜、大师傅蒜、蒜脑薯、夜合花等,是百合科百合属(学名:Lilium)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欧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温带地区,全球已发现有至少120个品种,其中55种产于中国。近年更有不少经过人工杂交而产生的新品种,如亚洲百合、香水百合、火百合等。鳞茎含丰富淀粉,可食,亦作药用。
但是百合花的寓意你知道吗?
让我们走近茹志鹃的《百合花》,去体味一个关于百合花的动人故事吧。
文坛母女花——茹志鹃与王安忆
文坛上历来是不乏两代人一同投身于文学的例子,她们就是其中之一。
对这对母女花的了解先源于王安忆,第一次得知王安忆之母茹志鹃也是位优秀的作家时颇为出乎意料,但转念一想,这大概对王安忆的文学道路也是有所影响的吧。某作家曾在文章中回忆初次见到母女俩的场景,“王安忆竟当着她妈妈的面,说茹志鹃是一贯站在党的政策立场上进行创作的,茹志鹃对此并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笑无言,当时我很惊讶于王的泼辣和茹之宽厚,想来母女深情,说不定茹因欣赏王之脱颖而出而深感自豪呢?!”显然,茹志鹃的稳重谦虚和豁达大度与王安忆的机敏锋芒和开放洒脱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茹志鹃,1925年生于上海。童年和少年对茹志鹃来说,没有欢乐可言。直到参加了新四军,从小做家庭手工,漂泊流浪,住孤儿院的她才第一次享受到相亲相爱、情同骨肉的温暖情谊。回顾峥嵘岁月,展望新生活,她满怀激奋,整个社会在她眼里一片光明。1950年开始,她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了。她是一名新中国的歌手,她的作品是一曲曲光明的颂歌。然而,她万万想不到,文化大革命的狂飙突起,她的头上会骤然间被扣上几顶大帽子,什么“专写中间人物”、“反重大题材”、“反火药味”,她成了“文艺黑线人物”。她后来也写道,“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带着一种比较真诚的、天真的、纯洁而简单的眼光来看世界,所以我看一切都很美好,都应该歌颂。……而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我的脑子比较复杂了。社会上的许多事情也复杂了,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了。”经历了迷惘、痛苦、思索、激愤、盼望,她终于迎来了十月的金秋,也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第二个春天。
相形之下,王安忆所走的道路显然要比她的母亲平坦。初中毕业后,主动要求“插队落户闹革命”去。在条件艰苦的淮北农村,她跟着农民起早摸黑地战天斗地,肩上套着绳索拉犁,在滴水成冰的严冬挥舞铁锹挖河。在“广阔天地”大干了3年后,因一技之长而去了地区文工团,拉了6年的小提琴。总是不停地下厂矿、基层、农村演出,住旅馆,坐火车、汽车,排练。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王安忆来说是笔财富。她后来创作的《尾声》、《这个鬼团》、《小院琐记》等小说,就取材于她这段时间的生活。
文学作品上来看,茹志鹃文革前的作品大都以真人真事为背景,具有色彩柔和、情调优美的独特风格,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片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细致入微,犹如一支支动人的抒情曲。她较多描写的是成长中的普通人,善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和经历,去挖掘人物思想深处的闪光点,让读者看到人物成长的社会、历史原因。
茹志鹃在新时期的小说则取材于沸腾的时代生活。在艺术形式上并不满足于自己驾驭自如的技巧,不固守已经形成的风格,而是为了表现新内容的需要,勇于开拓新路。评论家黄秋耘曾用“从微笑到沉思”这一形象化的语言,概括了茹志鹃文革前后创作上的变化。她的《儿女情》、《失去舵的小船》,含着一种深邃的哲理含义,我看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90年初茹志鹃担任了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作品渐渐少了,这是中国作家的特殊规律。从茹志鹃的创作道路看,不论早期的微笑还是后期的沉思,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大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1980年第3期)等。
写作缘起及评价: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正音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
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 (shànshàn) 挟(xié)
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解释下列词语
张皇 忸怩 憨憨 执拗 尴尬 讪讪 虔诚
文本解读
小说阅读的步骤:
一、读题目
二、读背景(社会环境)
三、析要素
1、环境:社会环境(大背景、小环境)、自然环境
2、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3、情节:
(1)线索:线索物、线索事/单线、双线(明暗线、主次线、并行线)
(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3)人称和视角
(4)谋篇布局技巧:伏笔、铺垫、照应、悬念、留白等
4、主旨
四、品语言
一、读题目
作者以“百合花”为题的用意何在?
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文,通过对文本其他要素的解读来回答:
1、“百合花”在文中出现在哪些地方?本意是什么?
2、“百合花”有无寓意?
3、“百合花”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百合花”是一条绣着百合花的棉被。
这条被子属于“新媳妇”的。
百合,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 “百年好合”之意命名。百合花寓意着百年好合,家庭幸福,有着祝福的意义,所以在婚礼上用会有很吉利的意思,代表着纯洁的爱。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二、读环境
浏览课文,找出关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语句。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景物描写:
文章明显是在战争环境下展开的, 但景物却如此的清新美好,“早上刚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天黑了,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恨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了人物心情,战斗激烈、牺牲巨大,月色将战场体现在我的眼前。而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 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体现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理线索
再读课文,理清线索,划分层次。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我”的见闻:1、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2、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
总结: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问题:根据小说情节的阶段性,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用2到5个字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开端) 带路 (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第二部分(发展) 借被 (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第三部分(高潮) 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四部分(结局) 盖被 (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可不可以把“百合花被”看作线索?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带路) 序幕
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百合花被) 开端
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用百合花被救护) 发展
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出新婚被子(牺牲、献百合花被) 高潮、结局
四、析人物形象
人物一:通讯员
人物二:新媳妇
人物三:“我”
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关注人物身份、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2、考虑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3、考虑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4、关注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
1、通讯员
(1)他是一个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
(2)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3)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
新媳妇作为重要人物,推动着文章走向高潮。从外貌上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绺蓬松松的刘海,头上硬翘翘地挽了髻。”新媳妇十分漂亮,刚过门的新娘子,髻硬生生的挽着。在包扎所中有一开始的害羞只肯打下手到帮小通讯员擦着身子,一针一阵地缝着破洞,最后嚷出是我的,将自己的杯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新媳妇的情感一步步变强,情节也一步步展开。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2、新媳妇
1、肩膀处的破洞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小通讯员接被子时,撕得一身,衣服挂住了门钩, 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第二次他已走远了。肩上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地。
第三次他安详地阖着眼,军装的肩头,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新媳妇正一阵一阵地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
2、新媳妇短促地啊出现了两次
在看见伤员的时候啊了一声,显然是看见伤员身上的破布,显然猜测到是小通讯员。在听到小通讯员为救战友牺牲的时候,又啊了一声,这两次啊推动着新媳妇情感的变化,最终忸怩羞涩消失到庄严虔诚地帮通讯员擦着身子。新媳妇对伤员的怜惜与不安,对通讯员的钦佩由此展现。
情节的重复出现
总结:
小通讯员:热爱生活,憨厚纯朴,拘谨腼腆,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
新媳妇:美丽娴静、淳朴善良、对子弟兵有着深厚的阶级情谊。
“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① ,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作法而② ,以后是对小同乡③ ,“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最后,“我”怀着④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生起气来 发生兴趣 越加亲热 崇敬
3、“我”
“我”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全文从我作为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在文章中作为一个大姐姐,在去包扎所的路上,逗弄着小通讯员体现了我与小通讯员那种微妙的情感,淡淡的姐弟情。在包扎所中,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来包扎所帮忙的新媳妇。温柔和善、亲切可人略带点俏皮的大姐姐形象。
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作品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生气 兴趣 着恼 亲热 爱上 后悔 心跳 强忍泪水 想推开沉重
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如11节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写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
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
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推动情节发展。
讨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五、明主旨
新媳妇献百合花的被子,明显是与百合花有关的,但小通讯员与百合花有关吗?
明确:有。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
探究“百合花”象征意义。
1:找出小说中描写“百合花”的句子(两处),分析“百合花”在小说中的作用。
明确: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借被”“献被”的过程中凸现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在“盖被”中提示小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就像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
2.“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纯洁的感情”是指谁与谁之间的感情?为什么说是纯洁的?
明确: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因为它是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3.文中的感情只发生在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吗?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暇、高尚动人的情感。
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性格,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主旨总结: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六、品析语言
1、“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这句话如何理解
由上文知道一个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
2、“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句话
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
3、“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句话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语言风格: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